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关键因素分析

2019-11-28 09:10吴素素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鲜电商生鲜农产品

吴素素

摘 要: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居民的饮食开始从“吃饱”到“吃好”转变,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生鲜农产品在中转运输及存放过程中损坏的价值高达700多亿元,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为减少生鲜农产品从原产地到消费者过程中的腐损率,应从生鲜农产品的供给侧开始,将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找出造成腐损率高的源头及关键因素,以期助力生鲜电商的发展,满足国民对生鲜农产品“质”与“量”的要求。

关键词:生鲜电商;最先一公里;生鲜农产品;农产品预冷

引 言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发展由强调市场需求“有没有”向供给“好不好”的转变[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必将成为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我国农业的发展也会随之面临新的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供给侧入手满足生鲜农产品消费结构从“充饥型”向“品质型”转变,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数量损耗和营养流失对我国农业发展以及国民饮食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而“最先一公里”在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是指农产品从产地采摘到移交干线运输之前这一阶段,由全国人大代表李小红在2015年“两会”期间首次提出[2],“最先一公里”强调的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起始端。做好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是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延长保质期的重要阶段,干线运输、配送以及末端消费的部分损耗在此阶段业已定型[3]。

在减少生鲜农产品损腐率和提高冷链物流效率上,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注重点都放在了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冷链配送中心布局和冷链运输的优化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研究上,对冷链的起始段“最先一公里”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于生鲜农产品供给侧,从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最先一公里”入手,通过分析找到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中对后续流通损耗影响最大的环节,并找到影响此环节的关键因素。

1.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现状及其关键环节分析

1.1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

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流程比较复杂,中间环节较多。从原产地到最终的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三到四个环节,据统计,每个环节都需要加价15%~20%,最终的零售环节甚至加价50%以上。流通损耗率在20%~30%。过多的中间环节和过高的流通损耗率导致原产地成本1元的生鲜农产品最终的售价可以高达5.5元。

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即批发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生鲜电商模式。三种模式中批发模式比较传统。农超对接相对减少了中间环节,效率比较高。生鲜电商模式一般采用“产地直采+高效物流”的方式最大化地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其中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位置及经过的操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在生鲜农产品流通的“起始端”,是从生鲜农产品采摘后到移交干线运输之间的阶段。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中需要进行的操作有采摘、初加工、预冷、分拣、加工、包装、仓储等。

1.2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损耗现状

1.2.1数量损耗严重

据中国冷链产业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4的水果和1/3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及存放的过程中腐烂变质损坏,价值高达750亿元,而仅在“最先一公里”过程中的损耗率就高达10%[4]。与国外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仅在“最先一公里”这第一个流通环节的损耗上就是国外生鲜农产品整个流通损耗的两倍。

1.2.2品质变化严重

人体中大概90%的维生素C和60%的维生素A来自于蔬菜[5],生鲜农产品的营养和品质与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密不可分。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过程中表现为温度较高,极易滋生细菌并进一步加快后续流通过程中的损耗,较高的温度也导致产品营养流失以及品质发生变化。有的菜农为给蔬菜保鲜采用勾兑甲醛的方法造成“甲醛蘑菇”“甲醛大白菜”,甚至把变质的豬肉重新返工继续售卖等一系列事件[6],给我国饮食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总体来看,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过程中极易出现数量损耗和品质变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能满足我国居民饮食的需求,而且也不符合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1.3影响“最先一公里”数量和品质变化的关键环节分析

为找到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过程中数量损耗以及品质变化严重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图1中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的过程中经历的几个环节入手来进行分析。

在生鲜农产品进行采摘和初加工之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有预冷、分拣、加工、包装、仓储等。预冷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鲜农产品的“田间热”并尽快将生鲜农产品的温度降低至最适合保存的温度。而其他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生鲜农产品的售卖和运输,而不是为了延长生鲜农产品的寿命。假设我们减少预冷环节,那么带有“田间热”的农产品加上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温度会越来越高,分解加快,生鲜农产品的抗病性和耐储存性就会降低。但是,减少其他操作环节不会减少生鲜农产品的寿命。所以,预冷是减少生鲜农产品单位时间损耗率、增加产品寿命最有效的手段。

在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方面,大部分果蔬采后生理发生变化,产生呼吸热,实际流通中不经预冷,温度上升到32℃~49℃,微生物活性快速升高[7]。叶菜类生鲜蔬菜对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有农场统计显示叶菜类蔬菜采摘后当其温度从0℃上升到10℃时[8],其腐烂的速度增加了5到10倍。即便之后进行冷藏运输对其效果的影响也不太大。

因此,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过程中造成其数量损耗严重和品质变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及时的预冷。

2.影响生鲜农产品预冷的因素分析

调研发现,造成生鲜农产品预冷率低的原因有:“最先一公里”预冷意识差;预冷设备欠缺,冷藏、冷运设施缺口较大;预冷专业人才缺失;冷链企业发展不均衡。下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2.1预冷意识差

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中预冷率低跟原产地农民预冷意识差和原产地组织协调体组织乏力有关系。农民的预冷意识差导致生鲜农产品错失最好的预冷时机。而原产地组织协调体需要帮助和组织农民朋友进行科学的预冷,并将生鲜农产品在最好的时机以最好的价格销售出去。

2.1.1农民预冷意识淡薄

我国经常出现农民“丰产不丰收”和水果蔬菜“烂市”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生鲜农产品的保质期太短,农民往往希望在当季当地即把产品卖掉以防烂在田间地头。成熟季节的生鲜农产品在原产地的走向有三种:原产地销售、在原产地等待买办或者批发商采购、运往异地零售或者批发。

三种情况都缺乏对生鲜农产品在采摘后进行预冷的操作,导致后续生鲜农产品腐烂以及难以储存。落后的销售方法以及匮乏的冷链知识导致在生鲜农产品的产期出现供过于求、淡季出现供不应求的结构性失调现象。

2.1.2“最先一公里”原产地组织乏力

农产品“最先一公里”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合理而紧密的组织和协调,这种机构称为组织协调体。组织协调体的作用主要有:收集市场信息、集中货源,抑制价格波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损耗;打造品牌并维护农产品品牌形象等。

组织协调体可以使农民朋友专注于自己熟悉的种植领域而不用担心收获之后的销售环节。组织协调体更像一个商业运作机构,帮助农民朋友增产增收,帮助国家控制食品质量,提高生鲜农产品的品质。2016年,李小红代表就提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乡村站点网络体系”[9],用来帮助农民朋友收集市场信息并将采摘的新鲜农产品进行及时的预冷、储存以及运输等操作。而国外也早已以不同形式的组织协调体帮助农场主进行生鲜农产品的经营。例如,荷兰的农民合作组织就承担了生鲜農产品的市场流通职责,确保农场主专注生产。我国目前能够实现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组织结构有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协+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农业市场中介组织等。但是,我国生鲜农产品原产地还存在组织协调体缺乏和组织协调体组织不力的缺点。

2.2预冷设备缺乏

虽然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冷链,冷库和冷藏车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但是在预冷设备方面,原产地依然存在预冷设备数量不足和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2.2.1原产地冷库数量少且分布不均

农产品“最先一公里”面临的最大窘境是原产地冷库数量少且分布不均。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河南冷库人均面积0.056m2,而日本冷库人均面积为0.365m2,是河南冷库人均面积的6到7倍。目前,我国冷库的总容量为6亿m3[10],但是达标的冷库容量却远低于此数据。冷库数量不足,自然会导致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及时预冷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国冷库的总体分布不均衡,仍旧存在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等现象[11]。因此,即便农民朋友有心将生鲜农产品及时进行预冷及储存,也会受到冷库面积不足的限制。

2.2.2冷运预冷设备不足且标准不完善

如果生鲜农产品原产地距离冷库的距离较远,那么预冷就需要在冷藏车上完成。但是,我国目前冷藏车的保有量仅占公路货运车辆的0.3%,人均冷藏车数量为3万人/辆。而发达国家冷藏车的保有量占公路货运车辆的2%~3%,人均冷藏车数量为500人/辆。我国还存在专用运输车、冷藏保鲜车、密封式厢式汽车都不足等问题。可见我国冷藏车保有量较之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由于没有统一的冷藏车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冷藏车的质量参差不齐,冷藏性能不透明。更有甚者,部分冷藏车辆是由其他运输车辆改装而成的,制冷性能堪忧,往往造成冷藏中途“断链”现象,不能将生鲜农产品进行及时预冷。

2.3预冷专业人才缺失

专业预冷人才少也是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预冷率不高的关键因素。而造成预冷人才缺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2.3.1预冷专业的复杂性

生鲜农产品的预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冷技术、机械技术、农学、营养学和微生物学等不同专业的复合人才。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预冷,需要了解不同的预冷技术并且要懂得一些基本的材料学和机械学,以帮助实现制冷。复杂的学科交叉体系以及我国大中专院校冷链学科体系建设不完善,使我国欠缺预冷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

2.3.2预冷教育的滞后性

我国冷链起步比较晚,冷链物流也是在近几年才高速发展起来。制冷技术虽然发展较早,但是对生鲜农产品的预冷技术的发展比较晚,研究成果也比较少。很多大中专院校甚至还没有开始建设相关的课程体系。

2.4冷链行业发展不均衡

冷链行业发展不均衡,行业集中度低,缺乏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巨头。运营分散的现状使企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优化调度,影响了冷链物流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据中国仓储协会冷链仓储分会统计,排名前10的冷链仓储运营商2014年冷库保有量为930万m3,占整个市场的10.5%;排名前30的运营商2014年冷库保有量为1531万m3,占整个市场的17.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16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在冷链物流的前100强企业中,运输型冷链企业有26家,综合型冷链企业有21家,配送型仓储企业有2家,而仓储型企业只有14家。

华东地区作为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地,其冷链物流企业分布比较多,冷链物流水平比较高。而生鲜农产品的预冷大都是在原产地的冷库中进行的,仅有的14家仓储型冷链企业却分布在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地而不是原产地。由此可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不均衡也是制约生鲜农产品预冷率低的主要因素。

3.结论及建议

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是保障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的关键阶段,本文从生鲜农产品的供给侧入手,分析影响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本文有以下两个结论:

(1)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过程中数量及品质损耗严重的关键原因是生鲜农产品的预冷率低。

(2)影响我国生鲜农产品预冷的原因有:农民朋友和组织协调体预冷意识差;原产地预冷设备缺口大;我国欠缺专业的预冷人才以及冷链行业发展不均衡。

为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号召,在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着力点放在生鲜农产品的预冷环节上。提高全民的预冷意识,大力培育预冷专业人才,有序增加预冷设备并加快冷链行业的均衡布局,确保生鲜农产品走好“最先一公里”。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12-17.

[2]劉京.产地预冷: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重要保障[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7,(S1):14-16.

[3]、[4]凌斌涛.农产品物流“最先一公里”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6,(23):124-125.

[5]丁生林,李媛,刘伯聪.国内生鲜蔬菜营养安全品质检测现状分析[J].蔬菜,2014,(02):29-32.[2017-08-18].

[6]王红梅.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6,(02):132-133.

[7]刘升.果蔬产地预冷——流通过程中的关键、品质与营养的根本保证[A].中国制冷学会冷藏冻结专业委员会、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制冷学会.第五届全国冷冻冷藏产业(科技、管理、营销)创新发展年会论文集[C].中国制冷学会冷藏冻结专业委员会、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制冷学会:,2013:6.

[8]范梅红,李阳.真空预冷叶菜的食品安全、营养与经济价值[J].现代食品科技,2010,26(11):1256-1258+1292.

[9]李小红:畅通“山货出山、鲜货保鲜”的“最先一公里”[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07):43.

[10]、[11]何黎明.汇聚全球力量共建冷链生态圈[DB/OL].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kx/201707/24/323258.shtml.2017-07-24.

课题(项目):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教高〔2017〕765号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猜你喜欢
生鲜电商生鲜农产品
生鲜电商的社区配送研究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共同物流视角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探讨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