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悦读”

2019-11-28 11:36吴小玲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分享主动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2017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提到: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通过开展分享式课外阅读活动,创造了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从“阅读”到“悦读”。本文以活动为切入点,对分享式阅读做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阅读;兴趣;主动;分享;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读书是看着别人的往事,想着自己的往事。好的文章就是这样引起读者的共鸣的。也正是因为阅读不仅能带给我们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还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毋庸置疑,阅读即悦读。从当下中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不知什么时候起,阅读的快乐丢失了不少,甚至有时还像是一种负担。原因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我看来,首先他们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次因为学习任务形成的阅读功利化,使得阅读活动由于目的性太强而弱化阅读快乐的本真,于是,“兴趣”二字真是离阅读越来越远了。其实,不看书,理由可以有很多;看书,理由却一个就够了——就是喜欢。

有时我在课堂上不经意间会和学生聊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感受,每当这时学生老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是对事件本身,更多的时候是对相关的书籍。借这样的机会,我可以和他们交流相关作品吸引我的地方,顺便做了推荐。我們都有专门向学生推荐书籍成效不大的经历,没想到反而是不刻意的交流分享更容易达到目的。分享式阅读带来了阅读的快乐,也带来阅读的主动性。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介绍如何培养阅读兴趣或是阅读方法指导的文章。但也许我们可以抛开指导,只谈交流,给课外阅读做做减法,让阅读更纯粹。于是,我利用课堂开始进行“读书分享会”活动。

一、“读书分享会”的朗读环节——“我读,你听”

古人读书,端坐私塾,手捧卷书,高声诵读,不亦快哉。好多优美的古代散文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律美妙,诵读时字字活泛起来,读者也不觉离作者更近一步,离文章内涵更深一层。这诵读法现在亦应是适用的。

“我读,你听”,从推荐的作品中挑出一段文字,大声朗读与大家分享。这就是“读书分享会”的第一步。选取的朗读内容不限,可以是叙事,可以是抒情,可以是描写,要么是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有感悟的文字,要么是特别能吸引人的文字。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为了让大家能更快进入情境,还可以加入配乐。

我开始第一次的分享阅读,当时带去的书是于丹的散文集《有梦不觉人生寒》。那时刚好看到《明朝有意抱琴来》一文,于丹的语言优雅有韵味,我读的两段文字中又有学生熟悉的陶渊明和李白,自是能专注倾听。然后,我把所读文字用幻灯投放出来,陶渊明的“素琴”典故,李白借用他的句子而成的“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又让我们在脑海里幻化出多少意境出来啊。且不论学生是否真能理解文章的意蕴,但是领会出语言的魅力就够了,若还能生出对古人的一番好奇或敬仰不是更妙了?阅读的快乐就是看到这样的文字心生欢喜,看到这样的内容思绪万端,浮想联翩。

学生们接下来做的分享也是各具特色。有位同学带来了蔡崇达的《皮囊》。他朗读了文中关于“阿太”的几件小事,从“阿太”的“硬得像块石头”读到“阿太”“哭喊着”自己因腿摔断而“被困住”了。大家认真地听,也形象地想象出一位既熟悉又遥远的老人。还有的同学关注的是时事与社会,会选择报告文学,如柴静的《看见》。他们对要读的文字会先准备熟悉,会有自己的配乐。

“感人心者,莫切乎声。”推荐者有朗读的快乐,听众有欣赏联想的乐趣。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诱发大家的再造想象,可以产生深刻的体会,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同时推荐者在朗读中因声传情,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了再创作。朗读活动能够将文章的情感美潜移默化地渗透至学生的心里。这个过程不易被察觉,却是带领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

二、“读书分享会”的交流环节——“我说,你知”

在分享过程中,除了“读”和“听”,直接交流同样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说,你知”首先设定的是文章推荐者把想让听众了解的内容讲出来。这些内容范围很广,可以从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起因谈起,也可以是就文章谈自己的经历、感触或心情,当然也会介绍作者和作品。但我希望他们不要介绍得太官方,要尽量多自己的真切感受。

我当时谈起的是对国学美文的睡前阅读习惯,谈到陶渊明在文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等。同时在幻灯片中投放出这本书的简单介绍,推荐有兴趣的同学去看。学生在倾听中也会插嘴,如看过“百家讲坛”的于丹;又如睡前也看书;再如他们还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就是交流。一篇文章就那么几百个字,可是却让我们有那么多话可说。交流之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比如有的会去找于丹的作品,有的会希望自己也尝试一下睡前阅读,当然还有人会直接找我借书。

当你打开了阅读交流这扇门之后,有时候情况会比你想象的还要好,你会发现学生能说的东西真多,他们有时也比你想象的会思考。他们会从文中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能关注到为我们服务的不起眼的工作者,像保安、卖早餐的阿姨等;他们会从动物小说谈到自然界,谈到环保;他们会从科幻作品谈到电影大片,幻想未来;他们还会从张晓风的《月,阙也》谈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相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作业,大家都认真地做了功课。也许他们并不是这样看每篇文章,但是谁能说这样做一次之后他没有收获呢?

每次他们介绍后我也经常忍不住要说几句,如我所知道的作者,或是文章内容使我引发的联想等,参与其中就是有趣的事情。有时碰到书友就更好了,共鸣式的分享更有趣,那场面是七嘴八舌的互动式。没看过的同学笑着看他们讨论,心里面估计想着“回头我也看看”。正如“分享你将收获双倍的快乐”所说,这样的交流分享带来的阅读快乐,真是比自己一人闷头看书大得多了。

三、“读书分享会”的展示环节——“我写,你看”

“我写,你看”相当于是活动的补充环节,要求是:把自己课堂介绍的相关内容排版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文韵书香”园地,以供大家翻阅。内容大概包括几点:书籍介绍,作者介绍,朗读段落,读书感受等等。做好这个环节推荐者的作业才算完成,他的这次读书分享才能更有效。大家课后能去翻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许还能为自己找到下一步要阅读的书目。

有时候,阅读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我们挑自己喜欢的书阅读,我们在阅读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然而,当我们可以把阅读拿出来分享时,你会发现,一本书、一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世界原来是那么博大,里面的可探索的乐趣是那么丰富。周国平说: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要真正让学生做到“悦读”非易事,但只要能引导他们去主动阅读,进而分享阅读,至少能离目标近一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吴小玲,女,1975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

猜你喜欢
分享主动阅读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孩子,我们慢慢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