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的个人理念

2019-11-28 01:59李家汉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戏曲表演

李家汉

【摘 要】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戏曲表演;塑造人物;扮演角色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31-02

戏曲演员的技艺表演是程式化个性化的展示,技艺表演与人物的协调应有传统程式的支撑,应有表演前的精心设计,技艺的表演应为人物的塑造服务。

一个成熟优秀的戏曲演员,不光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时间岁月的沉淀、生活上的历练和打磨人世的沧桑,才能在舞台上体会展现各行人物的灵魂。在戏曲舞台上饰演人物就是一种享受艺术之美,只有热爱艺术之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享受舞台的光环和观众的掌声。小舞台大天地,教化世人真善美千姿百态,正能量引领观众唱尽人生。

戏曲演员对尺度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在戏曲舞台上做到适度要从人物出发,从演员的个性特点出发。戏曲演员在表演中把握好了度,就会让观众享受到美,从而取得表演上的成功。

在唱功上,要节奏准确、字正腔圆,腔随字走,字随腔连,快慢强弱,抑扬顿挫鲜明,把节奏旋律、感情、语气很自然地融为一体,表达生活中说话一样的情景;做功上,要形体动作表演到位,使身段优美潇洒,灵活多变,“四功五法”唱、做、念、打、手、眼、身、发、步、亦不能疏忽。

戏曲人物的塑造是要演员有千锤百炼的戏剧技巧和体会,才能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的戏剧人物形象。如“帝王将相”庸庸富贵、风流儒雅、忠臣奸猾;收获剧中人官生“王金龙”气质大派、风流潇洒、腰缠万贯、挥金如土,怡春院遇苏三,一见钟情缘定三生后落魄大街乞讨。每每演到此处我就泪流满面感受到生活的绝望,走投无路。庙堂相会这场戏又是悲喜交加满面泪水,此时的泪水和上场不同,这是希望怜悯感激之泪。后三堂会审情感交织官场律法使他左右为难,后不忘旧情监牢相会挂印相救,有情人终成眷属;“梁山伯”是以温存多情朴实而重感情呆板书生的爱情生活,风度儒雅文质彬彬身段柔和以唱见长。我在“忆十八”折子戏表演中身段难度大,得知“英台”是女儿身,急赶祝庄喜悦心情一路回忆相送的情景,以舞表现身段演唱人物。此戏是非遗传承艺术家张光明恩师亲授一招一式,在自己的努力下荣获湖北省地方剧种展演比赛二等奖。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它起源于清朝康乾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那时人民安居乐业,爱玩的江湖人在传统节日划彩船、舞狮子、耍龙灯时,加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和田歌等,即兴填词演唱,后来又在“地摊”式的娱乐活动中,用对唱的形式,加入简单的情节,如《王大娘补缸》《打五扇》《挑花篮》《观灯》之类的小段。随着艺术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后来出现了买“行头”(化妆品)、制“箱担”(打击乐和道具),化妆登台演唱故事。演出形式的日趋完善,最终在鄂东北形成了一方群众所喜爱的“花鼓戏”。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艺人们,根据季节、地域、感情、师徒等关系临时结帮搭班演唱,农忙季节一到就散货回家。这种“农忙务农,农闲唱戏”的乡村草班形式至今还在流传。

每年秋收后,各班主就找艺人们订合同。所需人数是根据小型剧目人数的需要而定,一般有“七紧八松九团圆”之说,即7个人嫌紧张,8个人较宽松,9个人很理想。也有“七紧八松九偷闲”之说,就是9个人还有一个闲着打杂的。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早期的演出形式,除村塆包场和喜事演出外,更多的是“会戏”。各地都有寺庙,在固定的日子都有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前来“赶会”,烧香拜佛、求签问卦、许愿还愿。以大悟县大新镇一带的“庙会”为例:二月十五是唐家庙,二月十九是二里庙,三月三是娘娘顶的玄潭庙,三月十三是万里寨,三月十五是北头河的四方石,三月十六是药王寺,三月十八是杨家庙,四月十五是火神庙,五月五是济公庙,五月十三是关帝庙磨刀会,六月六是牛王会,六月十八是火神会。届时都有头面人物出来请戏班,自然是找群众最爱的戏班。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五大艺术特点:

第一,它以本地语音依字行腔。

第二,行当为“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

第三,以唱功为主。常言道,唱戏唱戏,不唱不成戏。

第四,早期无丝弦乐器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伴唱。

第五,培养学员走“一专多能”的道路。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师徒传承。大悟北路子花鼓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大悟北路子花鼓的剧目。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在历史时期的剧目多为民间故事、生产活动中的喜事、趣事,演出加进民间杂耍和舞蹈,显得活泼多彩。剧本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小段。

二是活本子。

三是借鉴。借鉴其他剧种的剧目。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唱腔,早期没有固定的曲牌,是以鄂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灯歌为基本腔调。这些民歌大都是采用一人唱众人和或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曲调高亢委婉,唱词通俗易懂、易于上口,是农村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主要形式,后来受南北文化的交融汇合,又出现了除民歌以外的民间表演艺术,如打鼓说书、高腔皮影和各种各样的民间舞蹈。它由过去的“唱”故事发展到“演”故事,剧本情节也由简单变复杂,人物性格由直白变丰富。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的唱腔音乐结构,都是以“宫,徵、羽”(即唱腔的落音在1、5、6)上较为多见,这与本地民间小调音乐的调式结构相吻合。但也有很少的近关系调性转换而形成的“商”调式,其实是“羽”调式短暂的临时移位。这种音乐处理手法,使唱腔产生听觉上的变化,具有动感和新鲜感,更丰富了唱腔。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早期无丝弦乐器伴奏,而是运用接腔和打击乐同行,这种接腔声和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锣鼓打击乐交融在一起,所形成的刚柔相济的共鸣氛围,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它的音乐特点之一,这与本地的高腔皮影戏的接腔形式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这种形式的运用,能达到丝弦乐器达不到的效果。

“大悟北路子花鼓戏”以本地语音依字行腔,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家乡水家乡饭,吃起来好舒坦;本地腔本地锣,听起来好快活”的民谣。可见北路子花鼓戏的唱腔是多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北路子花鼓戏小戏《相婿卖茶》剧中人物“杨秋思”,是由著名导演丁素华、张虹、荣明强、张光明、吴波等老师指导,精心打磨,对唱腔一字一句地推敲,对动作一招一式的导排,经历了楚剧戏曲和北路子花鼓戏剧目不同的一些唱腔和表演。這种唱腔和表演交融在一起会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乡土气息。2009年荣获湖北省楚剧艺术节表演三等奖,2017年作为入选作品参加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展演并颁发证书。

楚剧戏曲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具有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雅而不俗,给人美的感受。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注重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创作演出了歌颂正义、抨击邪恶的新剧目,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

猜你喜欢
戏曲表演
谈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概述
锣鼓伴奏对戏曲表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