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弋阳腔存在发展的原因

2019-11-28 01:59李晓环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弋阳腔发展

李晓环

【摘 要】弋阳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吸收了北曲的部分优点演变而成的,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弋阳腔能够存活并流传至今的原因。

【关键词】弋阳腔;发展;原因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35-01

元末明初,传奇剧本代替了杂剧,成为戏曲的通称,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传奇作家与作品,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声腔剧种,其中以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最为著名。在后面将近两个世纪的戏剧发展历程中,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昆曲(弋阳腔)逐渐脱离群众,故步自封,它的艺术生命在旺盛时期已隐藏着消失的危机,余姚腔与海盐腔也逐渐没了踪迹,只有弋阳腔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声腔剧种,而且多数戏曲家认为现今的各地高腔,乃是明代弋阳腔在全国各地的流变,为什么只有弋阳腔能广为流传,不断生息发展并且始终存在呢?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能够在民间的土壤上不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与壮大自己,因而才能继续发展而延续下去。

第一,“改调歌之”。清人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传奇家曲别本,弋阳子弟可以改调歌之,惟《浣纱》不能。”所谓“改调”,是指弋阳腔的演唱,字声平仄,声音高低,均不同于当时的昆山腔,纯是弋阳土调。当时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走上了戏曲舞台,由于其典雅高尚得到了上层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但广大人民群众受的文化教育较少,更喜欢通俗浅显、文法简单的俗语演唱剧本,弋阳腔的这一“改调”使它在民间开拓了发展领域。

第二,“错用乡语”。明人顾启元在《客座赘语》中说:“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土客喜闻之,海盐多用官话,两京人用之”。这里“乡语”与“官话”对应,弋阳腔采用各地的方言土语,所以能受到四方群众的欢迎,因为“错用乡语”,弋阳腔每到一地,就能与当地的方言相结合,容易在当地生根,演变为当地的声腔剧种。语言对戏曲声腔的影响是大家都认可的,而且语言、语调的变化能使音乐发生变化,这个作用是直接的,而且各地的方言所特有的音调、词汇更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地人民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戏曲也是如此,弋阳腔发展演变成高腔后,川剧高腔、湘剧高腔都采用方言来演唱,更能深刻地表现人物性格,切合当地实际,被群众接受,从而广为流传。

第三,“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这样阐述弋阳腔的特点,因为没有固定的曲谱,无论词曲写作还是舞台演唱都没有严格的规范。弋阳腔在填词、用韵方面都没有限制,方言、俚语皆可,可以说纯粹是民间口头创作,因为是土调,演唱上也有极大的灵活性,这样不仅有助于弋阳腔与各地方言相结合,也有利于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使声腔地方化,从而形成新的剧种。王骥德在《曲律》中记载:“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由此可以看出,弋阳腔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已不再只是一支戏曲声腔,而是形成了一个包含多支声腔在内的声腔系统,流传分布范围更广,曲目也更多了。到明代嘉靖年间已流传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地。

第四,“滚调”的运用。弋阳腔的诸支派除了在唱腔上有新的变化,而且还创造出“滚调”这种表现形式,“滚调”包括“滚唱”与“滚白”,在中间加上这些曲文,可以使曲词深奥的传奇更加通俗易懂,而且新曲文的出现,使传奇剧本在演出内容、语言、音乐与表演上都有了更大的丰富,有利于表现剧本的思想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易于接受。

戲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由于不能普遍接受教育,大多知识和道德教化都是从戏曲中学来的。“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从看戏中学来的,伦理纲常用这种“演故事”的形式传达出来,似乎更易于被接受,戏曲音乐也只有植根于民间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弋阳腔从开始形成到逐渐衍化发展都体现了这一点,尽管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对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不屑一顾,但弋阳腔及在其影响下产生的众多声腔在民间仍有着广阔的土地,生命力极其旺盛。因为其剧目更适合群众的需要,艺术形式也更易为群众所接受,又采用乡音土语,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声腔系统,对清代各种地方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凡属于高腔系统的剧种或剧目,皆与弋阳诸腔有着渊源。

不仅弋阳腔如此,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只有不断地从民间音乐中吸取新的养分,壮大生命力,贴近生活,趋于群众,才能继续发展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辞典》编辑部. 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01.

[2]彭隆兴.中国戏曲史 [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04.

[3]彭飞.中国的戏剧 [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08.

[4]何为.戏曲音乐散论 [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07.

猜你喜欢
弋阳腔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劫后华夏再杨帆(弋阳腔)
清代戏曲理论批评视野中的“弋阳腔”
弋阳腔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初探(下)
弋阳腔 芦花絮 根据清代唐英《芦花絮》和二十四孝故事改编(演出本)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