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色

2019-11-28 01:59佘理晗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李渔女性形象

佘理晗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历朝历代都推行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地位低下、个性压抑,大众对女性已形成刻板印象。李渔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众多,且富有特色,她们不仅聪明貌美,还颇为主动大胆,甚至有勇有谋,因此与众不同,令人眼前一亮。

【关键词】李渔;戏曲作品;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38-01

李渔的戏曲作品几乎都是婚恋故事,正如他自己所言:“十部传奇九相思也。”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有很多是爱情婚恋题材的,但李渔戏曲与以往同类作品的差异较大,他塑造出了生动有趣、具有时代因子的女性形象。

一、李渔对女性的书写范围广泛

李渔对女性的书写范围较为广泛,对女性性格特征的把握较为灵活丰富。

首先,从年龄来看,李渔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年龄跨度较大。从豆蔻、及笄至年老色衰的女性,从未婚待嫁、适婚之龄至为人妻妾、为人母亲的女性,都是李渔的书写对象。并且,相较于以往的大部分戏曲作品,李渔对各年龄层的女性着笔更多,塑造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其次,从身份地位来看,李渔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阶层跨度较大。他书写了大家闺秀、青楼女子、落魄贫女、鸨母、丫鬟、媒婆等不同身份的女性,甚至还有龙女公主这样的奇幻神仙类人物。戏曲作品里从来不乏鬼神情节,但一般“神仙道化”戏多是以下情形:一是主角是凡人肉身,如《倩女离魂》,张倩女本是凡人,而后魂魄离体。二是作为点缀,主角借助神鬼之力破解、护持等,如《邯郸记》,卢生得知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便随吕洞宾去蓬莱仙山当桃花苑的扫花使者。三是通剧敷演,一般为神仙道化戏或庆会剧。鲜少有戏曲作品像李渔所作《蜃中楼》一样,直接以奇幻神仙类人物作为女主角。即使是在《蜃中楼》的故事原型《柳毅传》中,龙女也并非女主角,从出场到后来化身为“卢氏”,她始终是没有名字的。

最后,从人物个性来看,李渔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个体差异较大。事实上,在传统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性别感、职业感、年龄感,几乎是固定甚至一成不变的。但李渔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是类型化或符号化的,而是尽力摆脱了那些根深蒂固的人物设定,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复杂多变。即使是同年龄、同阶层的女性,李渔也写出了“百花齐放”的精彩。例如,同为青楼女子,《玉搔头》中十六岁的刘倩倩,美貌有余,才华不足,个性莽撞,好在一路有鸨母相助。《意中缘》中十八岁的林天素却才貌双全,胆识过人,无鸨母缚身,自由却不失稳重。再如,同为落魄贫女,《奈何天》中邹氏、何氏的婚姻只能听从父母之命,《意中缘》中杨云友却可以设置重重考验,自己挑选夫君。

二、社会活动范围较大

李渔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没有被困于深宅大院中,而是真正投身到了社会之中,进入了社会的多个场景。

大部分戏曲作品里,女性的活动范围是狭小而固定的,如《牡丹亭》里,杜丽娘活动范围主要是杜家后花园和闺阁;《西厢记》里,崔莺莺活动范围主要是寺庙、崔家,最远不过长亭送别;《绣襦记》里,李亚仙活动范围主要是布政里的青楼院,最远不过转到安邑东门去居住;《玉簪记》里,陈妙常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壁垒森严的女贞观,最远不过赶到江边雇小舟追上男主进行告别。这些女性形象似乎都符合《闺范》的要求:“女子深藏簡出,无与人腼面相观之理。”①李渔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却“积跬步,至千里”,不管是闺阁女子还是青楼女子,几乎都有跋山涉水、抛头露面、行走江湖的经历,甚至以身涉险,以智脱险。

如《蜃中楼》中的洞庭湖龙王之女舜华,不愿被困在荣华富贵的龙宫,求龙王结起蜃楼,去看“海堤在何方,海岸在何处”。后因不愿嫁给泾河小龙,被派去泾河边牧羊,从湖南北部的洞庭湖被“放逐”至陕西的泾河。

如《玉搔头》中的青楼女子刘倩倩,为了坚守爱情,一路逃生。刘倩倩去往驿递衙门需要“先由陆路,后从水路,到黄河东岸驿换船。”②可想而知,这一路的确是“踏破弓鞋三寸底”“长途历尽岖崎”。

还有《意中缘》中的大家闺秀杨云友,被是空和尚设计,从杭州嫁到了京城。一路波折,命运多舛,她在京城以卖画为生,赚够盘缠,又返回家乡杭州。青楼女子林天素,故乡在闽中,因“西湖为人世之蓬莱”,便来到杭州定居。与陈继儒订约后,提出要返乡葬亲。只身返乡途中,行至仙霞岭,被贼大王掳走,后经人救援,方才回到杭州。

三、结语

《笠翁十种曲》从题材上来说皆是才子佳人的风情剧,这些剧作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李渔通过对婚恋问题、家庭问题的描写,塑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特别之处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李渔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充分注意到了人物和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每个女性形象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符合逻辑的身份和背景故事,故而这些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才能如此鲜明动人,让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①[明]吕坤.闺范(亦名《闺范图说》)[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0

②李渔.《玉搔头》第十七出《愁玉》[A].李渔全集[C].北京:线装书局,2016,226.

参考文献:

[1]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沈新林.李渔评传[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渔.李渔全集[M].北京:线装书局,2016.

[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李渔女性形象
SOLES OF WIT
李渔的养生之道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李渔的生命意识
李渔的幽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