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喻”的反思刘全宇

2019-11-28 02:06卜玉芬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运算同学老师

卜玉芬

8月16日上午,听了一节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是由克什克腾旗领航教师承担的公开课《分数乘以整数》。初始的十分钟,由于未找到教室而错过了,当我进去的时侯,师生已经开始讨论的问题了。

原题如下: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个蛋糕,每人吃2/9个,3人一共吃了多少?

1.请你认真读题,分析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2.尝试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可用画图的方式帮助你找到计算方法)

小喻同学是我课堂上观察的对象,他已经分别列出了以下算式

并写道:第一种方法,把2/9分成9和2,其中9不变,把2×3=6得到6/9,6/9=2/3

第二种方法,直接计算3个2/9在一起的和,再约分到最简分数。

课堂展示中,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2/9)×3在运算中先约分再运算会简便。”老师适时地把握住了机会,让大家讨论起来。经过七八分钟的讨论后,老师邀请学生回答自己思考后的结论。

同学①回答说:“老师,我认为分数乘以整数是先约分再运算简单。”并举例:

同学②回答说:“老师,我认为先运算后约分会更简便。”同时也举出了例子:

于是老师邀请想表达想法的孩子依次表达,每位孩子回答时,老师都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足够的尊重,小喻同学最初是认可第一种观点的。最后,老师插话并总结说:“从运算简便方面说,我们应该先约分后运算会更简便,好!就这样,过了。”此时,(已经11点15分了)小喻再次高高举起的手“唰”地放下来,对面坐着的小墨笑了一下,但似乎不认可的样子,小喻和小墨各对视了一下后,沉默了。自此接下来的五分钟,小喻一直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进程中来。

小喻的行为老师没有看到,终于又到了回答问题的环节。小喻多次举手得到机会后,说了一段让我感慨至今的话:“老师,我刚才反思了一下,對于(2/9)×3是先约分再运算和先运算后约分的结果是一样的。”那认真诚恳的眼神震撼了我,显然回答是正确的,因为这只是个运算习惯和喜好抑或习题类型的问题,并没有一定先化简或一定先运算的要求。哦,原来在他刚刚脱离课堂节奏的一段时间,是在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他在反思,他在比较,他在归纳,他在同自己对话。多好,我们学数学需要秉承的不正是质疑和一究到底的精神吗?

没想到,一堂课,首先反思的是学生,敢于质疑的还是学生,可见课堂改革,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成为学习的主人又有多么难能可贵。小喻那高高举起的手和脱离学习环境的五分钟,还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一、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和他们生成的问题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正是因为每个个体都拥有自主性,课堂才有了多姿多彩的个性生成。

本节课,生成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领着学生通过实例对比来做研究的。两个孩子的范例给出极具代表性,充分显示老师平时的训练有素。可是小喻那高高举起的手又充分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怎么办?顺着问题走下去就可以了,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进行下去,把每个问题都解决彻底。解决过程中,哪里停滞了,学习的障碍自然就在哪儿,让师生齐动员,在问题所在处深入下去、延展开来,直到说明弄懂,这样的过程多么美好!这不正是我们所要的合作学习吗?这不更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导学”吗?

二、课堂上我们能不能慢点、再慢点

宁夏金莉校长的一句话说得好:“在教学课堂上,慢即是快,少即是多。”我特别赞同这个观点。

在三单的设计中,我们如果把回归文本、回归课堂教学目标、回归学科素养,当作最基本要求去贯彻,才能在教材的把握上达到最佳。只有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立足于班级学情,做到能自己学会的就不要讲,能互相学会的就让学生讲,余下有问题的部分才是课堂中的重点。这样也就不会发生运算简单罗列的十分钟了。这样课堂中会让孩子们拥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更全面的、更深入的分析解决和研究重点内容,以及谜思问题,让他们慢慢地品味“思考的乐趣”,同时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思维延展空间。如果这样处理的话,老师就不会急着去完成所谓的课堂内容、课堂目标,急着下结论、急着补充学生的回答了。

三、当遇到不太肯定的答案时,我们能不能真诚地告诉孩子们:这个我不是很确定,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吧,或者下去研究后再做结论

在教学中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我想太正常不过了吧,关键是遇到这样状况的时候我们处理的方式和态度到底该是什么。做课老师虽然已经对所有孩子们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可对事实的尊重和坦诚的态度会更直击人的内心吧。尤其面对疑惑时、老师的引领会让学生更容易懂得,原来不会、不懂不是个别人的专利,谁都会存在,原来说出不会或不懂,是更值得被尊重的,所以才会让更多学生敢于面对问题。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因为“不懂”的儿童活跃的课堂正是老师们接受这些“不懂”的儿童,为这种律动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

四、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的关系形成的

作为学习共同体实践者,我们追求的是民主平等,在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当然是平等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我们在互相学习。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互学理论的支撑,正是如此,我们的课堂学习才不会是单向的教授,而是多向的交叉。很多老师会认为,孩子们的知识水准不会有多高,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这样想,那您可就错了。越是低年级的孩子,他的发散思维越好,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

本堂课,另外两处精彩的呈现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1.(7/50)×51=(7/50)×(50+1)=(7/50)×50+(7/50)×1=7+(7/50)的简便算法。

2.(2/9)×3=6/9,我们可以用1-(6/9)除以3,来检验我们运算的正确和错误。

看!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对于专业问题的处理思路是不是很不一般?作为老师,我们思考过这样类型的简便算法吗?我们想过把检验的思想贯穿于学习始终吗?但是孩子们做到了,并且是在短短的40分钟的时间里发生的。每个儿童都是大师,我们最应该求教的对象就是孩童。

五、润泽的课堂

一个问题抛出后,孩子们不加思索、踊跃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的现象,就是我们想要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吗?“某某同学,我很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程序化的串联是基于倾听下的知识链接吗?洪亮的声音和讨论中各说各话的嘈杂,是共同分享和表达吗?那么留白在哪里?深度思考在哪里?我们所追求的润泽的课堂又在哪里?

以上的种种,归根结底依旧是一个字“急!”

老师急,孩子就会慌乱,课堂里就不会温润而相互感染。老师急,孩子们会把老师的急放大,他们就不可能认真倾听。佐藤学教授说:“听是建立学习关系”,倾听让学习关系加强,让思考深度延伸;倾听更是尊重,让关系的双方趋于平等,如此才会走向民主,才敢于在任何情况下说出“我不懂,请您再说说再讲讲吧!”这样的话;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状态,才会如山涧的淙淙溪流,奔跑着、蜿蜒着、跳跃着、跌宕着,在学习的历程中,一路前行、一路收获、一路喜悦着;小喻也不用牺牲其他的学习时间获得“精彩”了。

课堂生成中产生的“三个精彩”是如此地令人惊喜,这些惊喜显然已经超出了所有听课老师的预期。同时也进一步说明,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有充分地让位于孩子,孩子们才能充分激发潜能,展示出不一样的的自己。

猜你喜欢
运算同学老师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有趣的运算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