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纪录片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2019-11-28 01:59朱益桐辛文静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纪录片一带一路

朱益桐 辛文静

【摘 要】从2013年至今,“一带一路”由倡议变为行动,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纪录片素有“国家相册”的美誉,理应有宣传好“一带一路”,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使命和担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顺应潮流重磅推出《一带一路》大型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中国发展,解码中国道路,展现命运与共、行进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节目播出以后,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本文从道路联通、讲好故事、文化先行三个方面对此片进行分析,为今后“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进行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110-02

中国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不仅促进经贸往来,同时也推动文化传播与交融。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之后,有关“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不断涌现。面对新的时代机遇,纪录片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任重而道远。

一、纪录片应该作为“道路联通”的桥梁

(一)摒弃传统“中国——世界”的二元视野。传统的纪录片站在中国自身的立场上,大局观集中在弘扬主旋律上,导致受众单一化。要想实现纪录片的“道路联通”,必须摒弃传统视野。纪录片《一带一路》不再将视野聚焦在中国自身,从“共同命运”“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多元化、多视野地展现了“一带一路”这一宏大战略。第一集《共同命运》提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5个国家,惠及44亿人口。纪录片一开场便是习总书记的讲话:“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画面感油然而生。接着,重点介绍了“一带一路”的起源以及习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详细过程。从建议到落实证明了“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是一带一路所有沿线国家的“大合唱”。

(二)构建“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丝绸之路》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共同打造的纪录片。该片一经播出即引发全球轰动。《一带一路》纪录片站在历史的维度上,是《丝绸之路》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丝绸之路》的反思与再认识。第二集《互联互通》与第三集《光明纽带》,从题目便可得知这两集是站在弘扬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丝绸之路”精神的角度上进行构思,重点讲述了中国是如何推动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与沿线国家、区域形成产业链、贸易网、人文带。该片用直观的镜头切换展示了老挝几乎不通火车,火车只是作为观赏工具;用镜头描述出吉尔吉斯斯坦的交通困境,远景展现其交通运输网的混乱,全景展现其泥沙路的颇多。通过建设“一带一路”让这些国家明白只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才能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两集真实、积极地展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合作的初步成效。

二、纪录片应该讲好故事

20世纪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一直停留在“画面+解说词”的阶段。随着电影理论的不断发展,广大纪录片创作人员通过感染力的故事能够实现复杂思想的有效传播,逐渐将故事化的叙事植入纪录片中。从《一带一路》纪录片可以知晓故事要想“讲得好”离不开两个关键点。

(一)选取“合时宜”的素材。一部纪录片的成功离不开“合时宜”的素材,素材可以选择典型的历史事件,如第一集《共同命运》就选取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起源:郑和七下西洋,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文化价值。还可以选择典型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影响力传播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典型人物不一定是伟人、明星,可以是普通平凡的人,只要人物可以联动整个故事脉络的发展,并且呈现主体作用即可。《一带一路》选取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如第二集《互通之路》讲述了一位吉尔吉斯斯坦的小女孩卡米拉的故事,她的家正对着当地最大的火车站,可是每年只有夏季,火车才会载着乘客一周开行两次,已经十几岁了,卡米拉还不曾坐过火车。她的梦想就是能够坐着火车旅游。“一带一路”促进共同繁荣的理念依托于一个平凡的小女孩梦想,以小见大,更能激发观众的共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二)“叙事链”迂回但位于正轨。叙事链是纪录片中不容忽视的成分,一部纪录片中的故事往往不是由个体构成,而是由多个故事的群体构成。故事之间的起承转合需要一条叙事链进行串联。找到合适的“链条”后,为了更好地叙事,就得根据需要制造一些“迂回”,让链条不断滚动。纪录片第四集《财富通途》中,把“秉承丝路精神,把‘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落在实处”作为叙事主线,以此为基点展开,用一个个故事进行“迂回”,观众可以循着这些“迂回”了解更多隐藏的历史信息。叙事链有时候会出现“出轨”的情况,第一集《共同命运》中介绍了在人类历史上,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第一次定义地球的长度,其情节似乎与本片关联不大,其实为后段如何发现东方未知的世界设置了悬念,看似“出轨”实则是铺垫。

三、纪录片搭台,文化唱戏

(一)“情景再现”,还原历史。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属性,然而古代的影像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受众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往往具有猎奇心理。纪录片仅仅通过图片或者文献资料很难引起受众的观赏兴趣。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用现代高科技手法将历史真实还原在观众的眼前。第一集《共同命运》中,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将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用镜头语言表述出来,让观众回到汉唐,感受中国的强盛与伟大。

(二)坚持文化先行。文化的影响力是跨越疆界的,文化交流既是民心工程,也是未来工程。纪录片要想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标,就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该片从第六集开始,用很多镜头描述了一个大型舞会,里面有荡气回肠的龟兹歌乐、隽永丰富的维吾尔族舞蹈,传递着溢彩流光的丝路文化。该片引用《古兰经》中默罕默德的一句名言:“學问远在中国,亦当求知。”当年的阿拉伯人来中国不仅是为了贸易和生意,更是为了学习中国的技术与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将天文学、物理学与药理学传播到了中国。

文化建设离不开影视传播, 2014年和201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国外媒体发起“丝绸之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加强了中国电视与国外电视的沟通,用“丝路基金”来赞助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的影视团体,促进影视行业的交流与发展。

四、结语

《一带一路》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为未来更好地制作“一带一路”的纪录片提供了借鉴。“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今年以来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人工智能制作的纪录片、动画制作的纪录片,甚至还有微纪录片的出现,因此要积极拓展、拓宽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开发海外市场,形成完美的产业链。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推进,“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创作出更有意义、更有影响力的作品,讲好“一带一路”上的故事,传播好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历以宁.读懂一带一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2]希拉·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

[3]孙文峰.地方台如何挖掘“一带一路”故事富矿—以纪录片《虾路》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5).

[4]沈悦.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阕下的再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纪录片一带一路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