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妖仙中的情爱王国

2019-11-28 01:59徐星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男权社会

徐星

【摘 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是清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学成就在中国志怪小说中也首屈一指。其中,婚恋题材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是最能体现《聊斋志异》艺术成就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从婚恋观角度入手,从蒲松龄写爱情故事缘由、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婚恋观三方面向读者展示蒲松龄复杂而多变的爱情婚恋王国。

【关键词】知己之爱;自我重塑;独立意识;男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237-02

一、蒲松龄写爱情故事的缘由

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蒲松龄生于山东淄川蒲家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25岁时他与两个兄长分家。因为嫂子皆为出名的泼妇,家也分得很不公平。蒲松龄只分到薄田20亩,老屋3间。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长达45年的私塾教师生涯。而他的科举之路又极其坎坷,一直到72岁才考取岁贡生。穷困一生的蒲松龄在科举功名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写小说。为了写小说,他曾坚持在离家40多里的地方坐馆。虽然无钱无权,但文人的天性浪漫与多情让他一直对爱情有着丰富的遐想与追求。然而现实生活里他长相丑陋。一个长相丑陋,没有官职的穷书生自然不会引起大家闺秀的青睐。所以,当现实生活不完美的时候,蒲松龄就用丰富的想象构建出他奇特的情爱王国。在这个世界里,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可以幻化成美丽的少女,为才华横溢却仕途不得志的书生红袖添香,与书生谈论诗文,帮书生飞黄腾达,替书生生儿育女。这也是蒲松龄写情爱题材的志怪小说的最大原因,即作家在作品中重塑自我与弥补现实落差的能力。

二、《聊斋志异》中具有民主进步意义的积极婚恋观

《聊斋志异》之前有很多话本小说涉及到情爱题材,但大多局限在才子佳人上。及至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反对宋元理学的李贽与反对封建专制的黄宗羲等思想家。他們提出的崇尚真性情、歌颂自由的男女之爱、反对封建礼教等无疑对蒲松龄有着巨大冲击。这些民主进步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三类作品中。

(一)对知己之爱的歌颂。在蒲松龄之前,男欢女爱的题材一般局限在男性对女性外貌的吸引上。很少有人对两人思想精神层面交流的感情进行描述和歌颂的。但《聊斋志异》中出现了这一类作品。男女主人公并不是因为外貌吸引而结合。如《连城》的男主人公乔生还未见过女主人公连城,只是看了她的绣品《倦绣图》,就读懂了姑娘的心思,于是前来献诗。连城看到诗后大喜,对乔生非常赏识,还托人送去银子,资助乔生读书。两人在取得感情契合时还从未谋面,只是在精神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彼此相知相惜。这和因外貌而吸引的以“色相”为标志的一见钟情有本质的区别。这种爱情已经远远超过皮相的吸引了。这在《聊斋志异》之前的明清小说中鲜少涉及过。

(二)对大胆主动追求爱情的歌颂。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女性对婚姻完全没有自主权,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主动追求爱情更成为女性不敢想象的事情。而在蒲松龄笔下,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敢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除对女性追求爱情的歌颂外,作者还对痴情的男性进行了赞扬。如《阿宝》中的孙子楚,为了爱情不惜断指、离魂、化鸟。在《聊斋志异》之前,很多志怪、话本小说也有离魂的故事,但无一例外都是女性为爱离魂。而《阿宝》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塑造出为爱情而不惜放弃生命的男性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和进步。

(三)对充满独立意识的女性精神的歌颂。封建社会男女相处,占有主动地位的是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大权的男性。而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但在蒲松龄笔下出现了这样一群有独立意识,不愿意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形象。作家大胆对这些女性形象与反映出的独立意识进行歌颂。如《房文淑》中的男主人公邓生与孤女房文淑。邓妻不育,邓生想纳房氏为妾,被房氏一口回绝:“不能胁肩谄笑,养大妇眉睫,为人作乳媪,呱呱者难堪也。”在《侠女》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快意恩仇的侠女形象。真正惊世骇俗的不是侠女武艺高强,而是她为了报恩,不嫌顾生家贫不能婚没有子嗣,为顾生生下一个男孩,同时明确地告诉他“能为君生之,不能为君育之。”无论从未婚而育,还是从否定以身相许的传统观念来看,这些行为在封建社会都显得“另类”。而侠女本身所表现的女性独立与觉醒,完全不依附于男性生存的精神,在蒲松龄之前的作品里从未出现过。

(四)对女性经济地位的认同。在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中,“男耕女织”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女性没有社会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因此,“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一直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生存模式。女性独立,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一反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依附于男性的现象,塑造了一批经济独立、自给自足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都聪慧果断、出类拔萃,在男权社会里敢于出头。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聊斋志异》中女性经济独立意识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只是个案,我们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早在17世纪的中国,女性经济独立意识就开始萌动。但是,经济独立是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酝酿、去累积的。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经济模式制约着封建统治,专制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彻底改变“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模式,单凭几位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觉醒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独立意识的觉醒。

三、《聊斋志异》中消极意义的婚恋观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进步、充满民主色彩积极意义的婚恋观,但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一个封建文人,其婚恋观不可避免地打下时代烙印。主要表现在一夫多妻制的吹捧、传宗接代思想观念严重、要求女性守节几个方面。如《封三娘》中范十一娘直截了当向三娘提出“计不如效英皇”,希望和封三娘共侍一夫;《江城》中的女主人公江城在性情大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丈夫纳妾,而且保证不嫉妒;就连《连城》中男女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终成眷属后,作者又节外生枝为男主人公增加了一个美妾。这些情节实际上是男权意识的反映,是经过作者主观意识过滤后,按其理想加工的畸形女性形象。

此外,《聊斋志异》中还反映出强烈的“子嗣至上”的传宗接代思想。如《阿英》中阿英与甘玉感情很好,却因为不能生育两人分离。而《林氏》中“子嗣至上”的观念更表现得让人难以置信。林氏发现自己不能生育后,竟然千方百计为丈夫找女人,甚至不惜使用借腹生子的手段。这些故事已经伴有明显的封建伦理说教色彩了。

封建社会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甚至丈夫死后也必须恪守妇道,这种思想在《聊斋志异》中也时有体现。如《章阿端》中,阿端变成鬼也不能失节;《土偶》中王氏在丈夫死后也要与丈夫土偶相伴,甚至要为土偶生子。这些情节都表现出作者浓烈的从一而终、寡妇守节的思想。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里的情爱故事构建出一个奇幻的王国,反映了作家复杂的婚恋观。这种观点中既有尊重女性、肯定知己之爱,对大胆追求爱情及女性独立意识的歌颂,又有对男性一夫多妻、子嗣至上、寡妇守节的坚持。是一种在继承传统婚恋观基础上创新的婚恋观。我们应该将其放在时代背景中统观其成就与局限。只有深入历史文化情境,还原作家生活的真实文化场域后,才能更深切理解这部经典的文化意涵与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孙通海.于天池等译.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胡令毅.“六黄太尉”是“黄太尉”吗?——兼答“集体”“陋儒”说[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1).

猜你喜欢
男权社会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对男权社会的另类解读
花自凋零人自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