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穴之喻”对媒介传播的启示

2019-11-28 01:59张慧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启示

张慧

【摘 要】媒介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关联愈发密切,社会现实通过媒介的反馈,不仅是一个理论的传承发展问题,它预设了媒介传播与媒体生存确立自身言路的现实语境。本文拟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出发,浅析该理论对传播媒介功能的启示。

【关键词】洞穴之喻;媒介传播;启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246-01

一、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是什么?

从西方哲学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到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从微观的个人非理性层面到新闻出版物悖离事实的权力控制,以及鲍德里亚的“仿真与拟象”,三种核心概念生长在象征意义符号空间里。这几个理论领域虽然不同,但是的确有内在的脉络关联。洞穴理论认为,感觉世界的一切都不真实,只是实在的影子,本文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提出的著名的“洞穴理论”,探讨传播媒介功能的启示性作用。

对于媒介环境的影像特征形容,“洞穴之喻”十分贴切。他将缺乏哲学思考的人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由于他们被锁定在一个方向上,只能将目光投向洞穴深处的一堵矮墙,而矮墙上有他们背后的火光的各种投影,所以囚犯们把矮墙上的投影当成是这个世界的实在,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毫无观念。“他们只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或别人的影子,那些都是火投射到对面的墙上的。”这个比喻恰恰说明了现今大众媒介的功能。在媒介化社会环境中,受众就好似囚犯,背后的火相当于大众传媒。人们通过媒介载体所认识到的信息也就如同投射到墙上的影子一样,是一种通过自我认知所感悟出来的理念。

二、如何跳出“洞穴”的牢笼?

在新媒体铺天盖地的内容下,人们的认知也会像“洞穴之喻”里被困在山洞里的囚徒一样,不自觉漠视本身所拥有的思维与行为自由,漠视自然而传统的人际交流,满足于传播媒介牵引下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世界里,自我麻痹与沉沦。那么该如何跳出“洞穴”的牢笼,去探究媒介传播中的真相呢?

其一,理清媒介素养基本概念。想要解决问题,首先应坚持问题导向,理清媒介素养基本概念。关于媒介素养概念界定,目前学术界大概有能力说、知识说、理解说、视角说、教育说和多维说等六种学说。无论不同的国家、学者对媒介素养概念进行怎样的划分和理解,其内涵是互补关系而非互斥关系,表现为很多学者的观点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叠,又超越同质性有各自的焦点。而这些论说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每种论说中所强调的要素和展现细节的不同。

总之,媒介素养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素养是人们理解媒介信息表征与现实世界之间差距的必备素养。在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在经历了引入、借鉴、积累之后,应逐步轉向系统反思。面对西方有关媒介素养的各种理论,我国研究者应采取批判性吸收,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价值取向。在数字技术刚刚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计算机素养”“新媒介素养”等各种新概念,这些概念更倾向于工具化,将“素养”的内涵聚焦在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上。而面对这些应媒介语境变化而生的新概念,研究者要把握其本质,重视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形式获取、使用、评价和生产信息的能力,理清媒介素养的核心内涵。

其二,树立全民媒介素养理念。媒介素养的概念是在一定研究视角内,解释纷杂社会现象的众目之纲,是学派和范式的定位点,也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本单位和出发点。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性及学者研究路径的不同,目前国际学界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未形成共识,且存在将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两者等同使用的情况。

“媒介素养”问题,即通过向民众传播媒体运作的相关知识,使媒体能够切实服务于社会,并受到民众与社会的监督。学者戈共振提出:“若现在的每一位国民,都能知道报纸从什么需要而来、报纸有何种力量、受何种影响。那么他才可以对报纸有理解和正确的态度。”这也通俗表明了媒介素养的一般含义,即媒介只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大众传播作为利益需求的组织产物,媒体所塑造出来的虚构世界虽以现实世界为蓝本,但是所构造的世界与现实世界还有些出入,因此大众要对媒体有明辨是非的意识,并且能保持质疑的态度,做好监督工作。媒介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方向应该是解释媒体的政治、商业宣传手段与公关技巧。

三、感悟与启示

我们身处于用户主导的自媒体时代,掌握着受众前所未有的控制权,这意味着公民自身必须拥有发现正确方向的能力。从媒介生产内容来说,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所提取素材的重新组合,如果对现实世界或者物质世界给予否定,那么影像的真假性由于没有物质生活的肯定而没有检验标准;从媒介的实践方式来说,媒介只是中介点,只是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途径之一,并不是生活世界的事实。如何利用现代化科技以及信息技术造福人类,让媒介作为反映世界事实的窗户,将地球上发生的事情清晰反映出来,需要不断探索与不断努力,同时也需要更加专业的新闻主义精神和高标准的媒介素养,进而建立能够平等理性交换意见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卫欣,王勇.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J].黄河之声,2018(21).

[2]王全权.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

[3]陈相雨,王丹.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定位和实践路径[J].阅江学刊,2015,7(02):96-102.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