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视角下对特色小镇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
——以万科良渚文化村为例

2019-11-29 09:36高凌雯
建材发展导向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村良渚乡愁

高凌雯

(深圳市碧桂园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在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九个方面36 条具体措施,《意见》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随即,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计划在2020 年培育约1000 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政策的出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在浙江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对“特色小镇”概念做了界定,即“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在一系列的中央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吸引了众多开发商加入到建设特色小镇的潮流中,一时间特色小镇成为当下的投资热点,各地的特色小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1 特色小镇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全国各地跟风建设起来的特色小镇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许多特色小镇基本是在照搬套用成熟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概念和模式。虽然在《意见》中提到要总结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但这不并能作为所有特色小镇发展与建设的“万能钥匙”,不同地域、不同环境背景下培育出来的特色小镇,其自身就附有当地的文化烙印,如果一味地跟风、模仿其他地方的特色小镇做法,这势必会造成这些跟风得来的特色小镇失去“特色”,出现“千镇一面”或者“水土不服”的现象。

或出于政绩、或出于盈利效益的考虑,在没有充分研判和论证便开始盲目建设的小镇,把过去的乡土文化抹杀得荡然无存,当地人民对于小镇文化难以产生内心共鸣,而对于游客而言,在寻求不同的地方特色氛围的需求中到访,也难以对这样的“特色”小镇产生好感,甚至留下不伦不类的印象。

其次,许多特色小镇建设完成后便开始标准化、程式化的推广和运营,追求经济利益,但对于特色小镇内在的可持续发展、人文情怀和文化创新方面关注度有所欠缺。有些特色小镇,在最初建设或规划时也有一些本土文化和特色元素的注入,体现在建筑、街景、村落和旅游产品等方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蜻蜓点水式、停留在文化表面的小镇文化,显然不足以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动力。一般而言,在特色小镇中日常生活居住的居民,有原始村落的原住民,也有来自外地的居民,但如果他们在特色小镇中的居住生活方式,与城市或其他地区没有差别,没有了集市赶场、没有田耕农作、没有传统习俗或传统活动等等,便无法达到满足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一旦失去了对人文情怀、生活气息的影子,便是失去了一方乡土文化的“灵魂”,小镇的人文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再次,目前许多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非遗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也是小镇品牌输出的基础。当今已有一些特色小镇用“非遗”作为新风口,比如河南陕州地坑院、黄山徽艺小镇、湖南邵阳县下花桥镇、重庆九街壹华里市集等非遗小镇,其主要模式都是在特色小镇中融入博物展馆、作品展示与交易、艺术表演、民宿等多功能布局,一方面可以体验文化,一方面也能促进消费。但是,另有一些跟风而起的特色小镇,将这些多功能布局简化成了“胡乱打包”,凡是沾边的传统文化或者非遗文化,都一股脑的堆进特色小镇,在一个小镇中汇集了徽派的石雕、湖南瑶族的长鼓舞、苏绣的艺术品展示、云南的普洱茶艺道等各方门派,仿佛一个大杂烩,花样繁多但是显得不伦不类,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未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深入了解,从而与特色小镇的项目各功能的建设未能有机结合,不利于小镇中各产业如旅游、居住等形态的发展,缺少了传统文化支撑和内在驱动力,将会影响特色小镇后续的落地和实际发展。

2 良渚文化村中的“乡愁文化”

良渚文化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北部,距离市中心20 公里,是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以居住区为主的各类设施的总称。该项目占地总面积10000 亩(约667 公顷),其中5000 亩为山水,5000 亩为建设用地,项目规划设计居住总人数15000 万户,。是一个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小镇,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镇”。

从良渚文化村的整体布局上来看,它在建设居住区的同时,民营资本还在小镇中投资建设博物院、酒店、教堂、学校、垃圾分类中心、食堂、菜市场、快递服务设施和其他生活设施,配套服务体系涉及居民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在小镇中还能从深层次找到家乡情感、生活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层面的体验,看见“乡愁记忆”。

2.1 良渚文化村的原始生态环境

在《意见》中提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提起乡愁,人们对于乡愁最为直接联想到的则是纯天然、无污染、无人工开发的自然风光。这来源于人们对于乡村、田园、家乡或者儿时印象里,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印象或记忆。前人已经从理论、艺术、历史等多个维度对乡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虽然目前对乡愁暂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对于其构成要素已有不少学者做了探讨,其中杨元珍总结乡愁是由乡音、乡情、乡文、乡俗、乡景构成。彭佐扬在“乡愁文化理论内涵与价值梳理研究”中提到故乡风景是乡愁文化的最重要诱发因素。

在良渚文化村中,原始的地貌、山川、森林覆盖率就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在开发商规划布局的时,未曾对原场地的地理地貌进行推翻重建,而是依附已有的山川地貌,根据原始村落的聚集情况,将小镇内的住宅区规划为8 个主题村落组成,一条林荫果园大道串联的文化村落体系,分别为白鹭郡、七贤郡、竹径茶语、阳光天际等。所有的住宅村落三面环山,又相对独立,结合原有地形、水系和原生态植被,散布在平原和山坡地带,在丰富的自然景观中,营造出悠闲的生活场景。它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是对居民“乡愁记忆”中自然景观原汁原味的保留。

2.2 注重延续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记住乡愁”除了有可以寄托乡愁情感的自然风景外,还需要实际能感知和体验到的乡愁记忆里的生活方式。在整个小镇的建设之初,开发商对于原场地的居民生活方式就做了研究和分析,并希望通过这个小镇,把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保留下来,把现代城市生活“快节奏、慢生活”中的慢生活在良渚文化村保留下来。青山下,茶场旁,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品茶聊天,这种生活场景和方式是人们对乡间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对乡愁记忆中的现实体验。在良渚文化村中设置食堂、菜市场、亲子农庄、古道书院等功能设施,人们可以在农场里收获耕作土地的快乐,将农庄产出的水果、香草、蔬菜根据传统做法制成传统食品,为人们找回中国现代生活中缺失的生活乐趣。而村民食堂、玉鸟菜场也更符合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可以说,良渚文化村里所保留的村民传统生活方式,让村中生活人们在精神、思想上更为和谐共生。

2.3 良渚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众所周知,良渚文化村紧邻良渚遗址,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5000 年前良渚先民在这繁衍生息,孕育中国灿烂的良渚文明。良渚文化村项目在2002 年动工,于2008 年9 月建成了良渚博物院并正式对外开放,其展示的是繁荣于公元前3000 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通过三个展厅向游客娓娓道来良渚文化的历史脉络,并通过历史文物的展示,立体展示了这段古代文明的震撼,已成为良渚文化村引以为傲的重要特色。

在良渚文化村内残留一条“语儿古道”,据传为勾践之女语儿闲隐之地。青山绿水、古道悠悠,一座古道书院坐落其间。作为良渚文化村社区国学书院,提倡“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为村民品读经典数著作、庆祝传统佳节、开办文化讲座等提供了优良的场所,除此之外,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还能吸引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在这里传播与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助力。

3 建议与探索

特色小镇是区域综合开发的一种模式,也是中国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新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留住乡愁”。在这股开发建设的热潮下,如何在特色小镇中注入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又如何将我们逐渐消失的“乡愁记忆”更好的融入小镇中,值得深思。通过分析良渚文化村在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愁记忆方面的努力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3.1 依托原场地资源,尊重自然生态环境

将尊重原场地的生态环境为开发原则,对当地地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充分保护,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时,顺应自然的空间布局与周边景观协调呼应,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又具有原场地风貌的特色小镇,让居民和游客在小镇中能享受乡村美景、家乡景色风光的自然与舒畅,满足人们对归园田居、寄托乡愁的向往。

3.2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保留传统生活方式

特色小镇是以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精神原色进行的开发与建设。除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充分保护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还需要注重特色小镇中精神文明。以人为本,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无论从五官感知还是从身心体验方面,都能接触、感受到传统文化,一方面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另一方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层面需求。同时,在特色小镇中保留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其不仅能增加小镇的人情味、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更会成为小镇的一个特色名片。

3.3 关注乡愁记忆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们记忆中所感知到的乡景、乡味、乡音、乡情等元素,构成了我们对于乡愁的记忆。在所居住的环境中,体现历史文脉、当地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是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内容之一。特色小镇建设时应避免盲目发展、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将重点更多的聚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比如历史建筑修缮、旧址改造等保留历史建筑原貌,比如社区组织传统文化讲堂、传统习俗活动、节日庆典、文艺表演等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活动,并不断创新形式,激发和保持特色小镇的活力,才能形成一条特色小镇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文化村良渚乡愁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结果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永远的乡愁
河北三地入选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
乡愁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首批地质文化村(镇)
良渚保护大事记
九月的乡愁
“玉”见良渚
我省又增4个“全国生态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