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放下了“爸妈离婚”这件事

2019-11-29 08:15chanchan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同龄人饭局爸妈

chanchan

前几天我无意中看见一篇文章的标题:绝对不要找离异家庭的人结婚。对于这类哗众取宠的文章,我一向视而不见,可这次还是被刺痛了一下。上网搜索相關内容,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离异家庭孩子的分析。我从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跟我有相似经历的孩子,都会“自卑、逆反、怯懦和孤僻”。总而言之,像我这样的人会有各种心理缺陷。

无法否认,对我们来讲,父母分开这件事,是从童年就烙下的梦魇。但局外人只能看见事情的表面,看不到这些孩子在长达数年的苦痛、挣扎和反思后内心磨砺出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会像秘密武器一样为此后漫长的岁月开路。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小学聚会,大家在饭局上聊起小时候相处的种种,提及当时人缘最好的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我和另外两个女生。

我们仨受宠若惊地愣了愣,反问原因,他们提到了“幽默好玩,很有哏”“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以及最重要的“会照顾身边人的情绪”。其中一个女生听完之后爽朗大笑,回复了一句很拗口的话:“你们不知道我们成为‘快乐源泉的源泉是什么。”我后知后觉,这才发现我们三个都是从小就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孩子。

爸妈之间的对抗持续数年,而这场博弈的结果是毫无悬念的分道扬镳。

我曾听大姨提及,妈妈有过“为了儿子,我愿意接受复合”的妥协。听完之后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内心满是感动和悲戚,甚至有过对爸爸“不作为”的愠怒。

后来有了恋爱经历,我开始猜想这些年爸妈之间的互动,渐渐了解到“为了孩子好”而强制绑定的关系,实在难以体面地维系。他们互相都尽力过、争取过,但是勉强幸福终归不是一段关系最优的解决方案。当然,在明白这些事实之前,我经历了十余年的内心挣扎。

“父母离异”成了我少年时期作文里出现次数最多的题材。对家庭关系主动或被动地探索,让我比同龄人更早地尝试独立,学会体察大人们细微的情绪变化,学会吹熄即将造成矛盾冲突的火焰,学会找到让自己开心起来的方法。

所以,所谓的“自卑、逆反、怯懦和孤僻”,只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必须克服的险阻,而不是他们一定具有的人格。

后来,小我16岁的妹妹出生,她成了一个性格跟我截然相反的热闹存在。她5岁时问我:“哥,你爸是谁?”

我说:“我爸是你爸。”

她又问:“那你妈是谁?”

我说:“我妈是我妈。”

她狐疑地看了一眼她的妈妈,思考片刻后转过头来对我说:“好吧,没关系,我们都是一家人。”那一瞬间让我觉得,属于我的家庭并不圆满,却幸运地成全了额外的美好结果。

爸妈各自有了新的伴侣、新的生活,在放弃无休止的磨合与争吵后,爸爸的神情多了几分平和,妈妈也学会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一个每天发乐观鸡汤文的自在女人。我们偶尔还能凑到一块儿吃个饭,他们聊我现在的工作,聊我的感情近况,聊我一直没好的感冒。

我开始把这个家想象成身体里的一个细胞,它一分为二地裂变,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却又流淌着相同的基因。而我作为那个自由移动的分子,在不断地逡巡、拜访、停留和暂别。

这么想来,“父母离异”于我而言,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件值得揪住不放的拧巴事了。

“诗人放过夜里的笔,眼睛放下相机,一杯热茶留在客厅,放走蒸汽。我们除了和彼此相伴活在当下,不肯再做别的事情。”张悬的这段话,我把它总结为“释怀”二字。

记忆又回到那年的饭局,我揉揉鼓胀的肚皮;妈妈发着呆,看着我;爸爸脸朝窗外,不顾形象地剔牙,末了把手里的纸巾揉成一团,拍在桌面,说:“走吧,我送你们回家。”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9年第12期,有改动)

猜你喜欢
同龄人饭局爸妈
美好的饭局不应该多于四个人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莫等闲,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小熊当当和爸妈爸妈玩
我爱爸妈
叫我大名儿
听爸妈的话
谁动了我的零花钱
饭局
饭局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