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村菊谱》的成就述评

2019-11-29 07:26王秋雁
关键词:审美价值文化内涵

王秋雁

摘 要:《范村菊谱》是一部关于我国菊花研究的重要著作,保存了很多宋代的菊花品种、栽培方面的宝贵资料,探讨了菊花内在的美学价值、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菊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范村菊谱》;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科学成就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0-0076-04

《范村菊谱》又称《石湖菊谱》,共一卷,记载南宋著名文学家范成大晚年所居范村之菊。范氏在序中提到有菊三十六种,实际记载只有三十五种,可能在传抄的过程中有所缺失。全书由序、菊品介绍、后序三部分组成,按照菊的颜色来分类,先黄色,次白色,后杂色,计有黄花十六种,白花十五种,杂色四种,共三十五种。此书对于我国菊花的研究影响深远,在文化审美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范村菊谱》的文化内涵

(一)揭示菊花的审美精神与价值

“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谓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烨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虽寂寥荒寒,而味道之腴,不改其乐者也。”[1]在序言中,作者首先指出菊花之所以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不畏严寒、心性淡泊、坚持操守、自得其乐的高贵品性。君子之道和菊花的品性非常吻合,很容易引起怀才不遇的古代知识分子的共鸣。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开始,文人就赋予菊花以人格象征,《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章·惜诵》中“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2],都是用菊来代指诗人高洁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魏晋时期,菊花的象征意义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品格开始变得独立。曹丕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写道:“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惟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3]突出了“菊”含天地纯和之气及其“纷然独荣”的精神品格[4]。钟会在《菊花赋》中,毫不吝惜自己的赞赏之情:“故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5]从菊花的形状、颜色、花期、气候、养生等方面概括了菊花的五种美好品德,全面地总结了菊花的文化内涵。“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就是赞赏菊花具有君子之德:堅持气节、独立自爱、傲霜挺立、坚贞不屈。

“故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至陶渊明尤甚爱之,而菊名益重。”[6]在菊花诗学意象的文化建构过程中,东晋的陶渊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陶渊明的笔下,菊花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七)、“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7](《和郭主簿》其二)他欣赏菊花的清新脱俗、闲适自得,开始把它和隐逸生活相联系。从此之后,菊花被人们视为“花之隐逸者”。辞官隐居的陶渊明,生活极度的悠然愉悦,他不慕名利,淡然自足,在菊花的身上,他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而菊花自此也具有了以隐逸为主的文化与审美内涵。

魏晋以降,人们受到陶渊明隐逸精神和高洁人格的影响,把菊花称之为陶菊、东篱菊,菊花的形象在文人的诗、文、画中大量的涌现。唐代以来,人们对菊花的描写开始趋向具体,注重描写菊花的形态。

宋代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内在,强调人格修养,对菊花的审美呈现鲜明的伦理倾向。佛道思想的影响又促使人们回归自然,追求自由、适性而动。文人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俗为雅”,趋向世俗化。宋代的文人在重视菊花的人格象征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其形态之美。这一点在《范村菊谱》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序中,作者赞扬了菊花的高贵品性,在接下来对菊花品种的具体介绍中,作者极其生动地描写了各种菊花的色、香、态,如“叠金黄,一名明州黄,又名小金黄。花心极小,叠叶秾密,状如笑靥。花有富贵气,开早”;“五月菊,花心极大,每一须皆中空,攒成一匾球子,红白单叶绕承之。每枝只一花,径二寸,叶似同蒿。夏中开。”[8]

(二)总结了宋人品评菊花的审美标准

在《菊谱》中,范成大推崇两种菊花的气度之美:“意度潇洒”“萧散清绝”。“叠罗黄。状如小金黄。花叶尖廋,如剪罗縠,三两花自作一高枝出丛上,意度潇洒”“莲花菊。如小白莲花,多叶而无心,花头疏极,萧散清絶,一枝只一葩,绿叶,亦甚纤巧。”[9]这是一种对“清”和“静”的美学追求,也是一种人生修为的最高境界,是道家崇尚、追求淡泊清静之学和佛教看淡世事和生命的态度对范成大综合影响的结果。

范成大还特别强调菊花的风韵之美,“麝香黄。花心丰腴,傍短叶密承之,格极髙胜”“甘菊。一名家菊,人家种以供蔬茹。凡菊叶皆深绿而厚,味极苦,或有毛。唯此叶淡绿柔莹,味微甘,咀嚼香味俱胜,撷以作羮及泛茶,极有风致。”[10]

《范村菊谱》还特别提到了一些外在形态比较特殊的品种,反映了时人追求新奇独特的美学观念。如“棣棠菊。一名金锤子。花纤秾,酷似棣棠。色深如赤金,它花色皆不及,盖奇品也,窠株不甚髙,金陵最多”“十样菊。一本开花,形模各异,或多叶或单叶,或大或小,或如金铃,往往有六七色,以成数通名之曰十样。衢、严间花黄,杭之属邑有白者”“喜容。千叶。花初开,微黄,花心极小,花中色深,外微晕淡,欣然丰艳有喜色,堪称其名,久则变白。尤耐封殖,可以引长七八尺至一丈,亦可揽结,白花中髙品也”“胭脂菊。类桃花菊,深红浅紫,比胭脂色尤重,比年始有之。此品既出,桃花菊遂无颜色,盖奇品也。”[11]

二、《范村菊谱》的科学价值

(一)反映了宋代菊花品种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

有宋一代,菊花的栽培已经非常普遍,新的品种不断出现。《范村菊谱》中记录了三十五种菊花,有些则是第一次见诸记载,如叠罗黄、太真黄、鸳鸯菊、莲花菊、茉莉菊、银杏菊、波斯菊、胭脂菊等。在序中,作者还提道:“顷见东阳人家菊图,多至七十种”[12],可见新品研发速度之快。书中出现的地名,有金陵(今南京)、吴中(今苏州)、杭州(今浙江杭州)、栾城(今河北栾城)、江东(今安徽芜湖、江苏南京之间长江河段以东地区)、东阳(今浙江东阳)、明州(今宁波)、衢州(今浙江衢州)、严州(今浙江建德、淳安、桐庐)等等,可见菊花种植地域分布之广泛。

(二)反映了宋代菊花培植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对菊花长期培植的过程中,宋代花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繁殖、施肥、整形、护养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范村菊谱》序中记载了“摘心”的技术:“吴下老圃,伺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颠,数日则歧出两枝,又掇之,每掇益歧。至秋,则一干所出,数百千朵,婆娑团栾,如车盖熏笼矣。人力勤,土又膏沃,花亦为之屡变。”[13]“摘心”就是现在所说的“打顶”,当春天菊花的幼苗长到一尺多高的时候,摘掉它的顶部,促进分枝,增加枝叶量。过几天再摘掉新发出树枝的顶梢,如此反复再三,便可从同一个主干分出很多的侧枝,到秋天能开出大量的花朵,花团锦簇,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范村菊谱》中还提到了菊花护养的方法:“喜容。千叶。花初开,微黄,花心极小,花中色深,外微晕淡,欣然丰艳有喜色,堪称其名,久则变白。尤耐封殖,可以引长七八尺至一丈,亦可揽结,白花中髙品也。”[14]“封殖”就是壅土培育。壅土就是在植物的根部培土,因为菊花的根部是向上生长的,秋天生长势头较猛的时候需要经常添加泥土,以免根部裸露在外,影响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经常下雨的时候也需要用土来覆盖,既可以抵挡太阳的暴晒,以免使根部干枯,也可以吸收水分,这样花的根部不会被雨水泡烂。喜容非常适合壅土培育,它的枝条可以长达七八尺甚至一丈,可以牵引盘结,堪称白菊花中的高品。

宋朝的时候,除了露天栽培的菊花,盆栽也非常流行。“金铃菊。一名荔枝菊。……余顷北使过栾城,其地多菊,家家以盆盎遮门……”[15],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经过栾城(今河北栾城),看到当地居民家家户户都用瓦盆和瓦盎种植菊花,数量多的都遮住了门楣。由此可见,宋代菊花盆栽已经非常普及,人人爱菊成风。

菊花盆栽的普及,带动了人们对菊花造型的追求。在“金铃菊”的条目下,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菊花造型技术的高超:“……江东人喜种之,有结为浮图楼阁髙丈余者。余顷北使过栾城,其地多菊,家家以盆盎遮门,悉为鸾凤亭台之状,……”[16]。江东地区的人很喜欢种植金铃菊,有人曾经将它做成佛塔楼阁的形状,有一丈多高。河北栾城的居民将它做成凤凰亭台的造型,婀娜多姿,极具观赏价值。范成大在南京曾经看到当地人用菊花搭成的“菊楼”,“菊楼”也称“菊塔”,先用竹子或藤等柔韧性比较好的材料编成类似佛塔的形状,再把菊花连枝带叶搭在佛塔的外部。

(三)花卉栽培业与古代园林兴建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两宋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期,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趋向于精致的规划设计。文人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了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园林内部以植物为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清新淡雅。两宋政治斗争激烈,国力疲弱、外患频仍。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士人们身心俱疲,产生了隐逸避世的思想。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梅、兰、竹、菊、松等具有高洁人格象征的植物便成为他们营造园林意境、满足精神需求的首要选择。

宋代的私家园林为数众多,主要集中在洛阳、苏州、杭州、湖州等地。据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记载,洛阳的私家园林主要有十九处,著名的有:富郑公园、环溪、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归仁园、李氏仁丰园等;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私家园林数量之多更是为天下之冠,主要的就有五十多处,包括:水乐洞园、环碧园、水月园、裴园、秀芳园等;苏州有代表性的私家园林有:沧浪亭、同乐园、乐圃、万卷堂、范家园等;湖州的私家园林据南宋的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有三十六所,著名的有: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俞氏园、赵氏菊坡园、叶氏石林等。

两宋的皇家园林主要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不像以前那么富丽堂皇,规模变小,设计比较精致清新。主要集中在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汴京以艮岳、琼林苑、金明池为代表,艮岳的很多景区都因植物而成景,琼林苑以植物为布局的主要组成部分;临安的皇家园林主要有德寿宫,其东区遍植名花,有荷、竹、松、菊、梅等,有的景点直接以植物来命名,如松菊三径、梅坡、芙蓉冈等。

园林的大量兴建推动了花卉种植的快速增长,很多园林中的植物不仅有孤植,还采取了丛植、片植的方式,有大片竹林、梅林、菊林、桃林、松柏林等。园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圃”,栽植花卉、药材、果蔬。有些园林以专门种植花卉为主,如:归仁园、李氏仁丰园、丛春园。归仁园北面有上千株的牡丹、芍药,中间种有数百亩的竹子,南面则满植桃李;李氏仁丰园则几乎完全被植物所覆盖:水边种植垂柳,水面布满荷花,园中桃、李、梅、杏、菊花、芍药等比比皆是;丛春园以植物造景而闻名,栽培有牡丹、桃李等;赵氏菊坡园植有数百株芙蓉、垂柳,园中的小岛上的菊花达数百种之多,园子也因菊花而命名。

园林数量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花卉来配置,推动了花卉品种的增多、花卉造型技术的提高、培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杭州、苏州、洛阳,陈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以种植花卉为生的花户,苏州的花卉种植业非常兴盛,据范成大的《吴郡志》卷三十记载:“城东西卖花者所植弥望”。花农们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有人甚至买下整块地来种植。花卉种类繁多,有牡丹、芍药、莲花、桃、李、梅花、菊花、杏花、桂花、菖蒲、石榴、栀子、兰花、蔷薇、荼蘼、海棠、瑞香、鸡冠花、棠棣、杜鹃、水仙、百合等,还有一些海外移植的奇异品种。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宋代的花户不断地提高花卉的栽培技术,北宋的彭乘在《续墨客挥犀》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百花皆可接。有人能于茄根上接牡丹,则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则色类桃而冬花;又于李上接梅,则香似梅而春花。投莲子于靛瓮中,经年植之则花碧,用栀子水渍之则花黄。元祐中,畿县民家池中生碧莲数朵盖用此术。”[17]

花卉是宋代重要的交易商品,利润丰厚,出现了专门的花卉种植基地和进行鲜花交易的花市、花行,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杭州的东、西马塍是著名的花卉生产基地,和宁门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花卉交易市场,正如杨万里在《经和宁门外卖花市见菊》的描寫:“……清晓肩舆过花市,陶家全圃移在此。…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

宋代花卉品种的增多、造型的多样性,大大美化了园林的生态环境,净化人的心灵,使文人孤独无依的灵魂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各种花卉姿态万千、组成不同的园林景致,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获得身心的双重享受。万紫千红的花卉给园林带来了勃勃生机,花卉行业的繁荣促进了园林建设的蓬勃发展,有些文人更是依花而建园,如张鎡的玉照堂便是依梅而建,最多时达四百多株,他还写有赏梅的专著《玉照堂梅品》。

《范村菊谱》是研究我国菊花品类的重要著作,保存了很多宋代的菊花品种、栽培方面的宝贵资料,探讨了菊花内在的美学价值、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菊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后世的菊花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很多菊谱都受到《范村菊谱》直接或间接的启发。在肯定《范村菊谱》重要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对菊花品种的介绍过于简略,最长的不过七十四字,最短的只有七个字:“鸳鸯菊”条:花常相偶,叶深碧”;栽培方法提到的很少;缺少图片,造成人们对菊花的具体形态的认识不够直观等。

参考文献:

〔1〕〔6〕〔8〕〔9〕〔10〕〔11〕〔12〕〔13〕〔14〕〔15〕〔16〕范成大,杨波注.菊谱[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2〕王逸,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傅亚杰.三曹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4〕陈冬根.陶渊明与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文化建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陶渊明,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J].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赵令畤,彭乘.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