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贷”心理探析及风险防范

2019-11-29 08:47武琼陈泽锐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5期
关键词:校园贷风险防范

武琼 陈泽锐

摘 要: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法律常识、金融知识,加之受错误消费观念和认知偏差的影响,极易陷入高利贷性质的“校园贷”陷阱。在暴力催债、威胁恐吓下,大学生更易引发新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自殺危机。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进行贷款以及还款过程中的心理情况,得出“校园贷”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校园贷;心理探析;风险防范

一、大学生“校园贷”现状分析

(一)数量激增后趋于稳定

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是2007年在上海成立的“拍拍贷”,随后大量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14年至 2016年达到顶峰近2000家。截至2019年5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914家,相比去年同期1872家,同比下滑51.18%。

除了数量上激增后保持稳定外,“校园贷”还在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优化升级”。自2017年以来,“校园贷”开始披着“刷单贷”、“美容贷”、“回租贷”、“培训贷”、“创业贷”等 “马甲”,迷惑大学生一步步落入陷阱。但无论如何包装、掩盖,其高利贷性质和恶劣影响并未改变。

(二)危害严重且影响持续

一是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有学生为购买新手机而在网络平台借款3500元,但最终“以借代还”,不断累积,恶性循环,欠下了10万。所以,“校园贷”虽然短暂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更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是泄露个人隐私。学生办理“校园贷”时需要本人、担保人、紧急联络人的各类信息,还有部分大学生盗用室友、同学、情侣的个人信息进行贷款。这都在无形中为不法分子利用信息谋取利益提供了便利。而部分大学生以裸照为抵押,逾期后,贷款公司会直接公开售卖裸照、视频等。根据央视新闻,网传的“10G”里共有 161 个女孩,年龄集中在 17-23 岁,共涉及 25 所院校。这些严重侵犯了大学生的肖像权、名誉权。

三是导致心理问题。学生还款过程中担心无法还清债务,逾期后又担心遭到电话催款、暴力催债,担心自己的裸照被公开、家人被骚扰。越垒越高的债台,除了会让学生产生焦虑和恐怖外,还有可能导致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有的甚至会引发生命观的异化,最终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

二、大学生“校园贷”心理探析

(一)大学生申请“校园贷”的心理分析

(1)不合理的消费观念

不合理的消费观念主要指过度消费。过度消费一方面指超前消费观念,既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它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级商品为特点,是一种不顾自身能力和家庭收入的多少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大学环境相对自由,管理也比高中宽松,大学生容易自我懈怠,加之易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故而容易产生超前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过度消费还包括炫耀性消费,既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只是为了满足自身虚荣心,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

受此类不合理消费观念驱使,大学生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成风。贪慕虚荣、贪婪攀比、好逸恶劳、好高骛远、梦想暴富的心理是“校园贷”市场广阔的最主要原因。

(2)不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常见心理认知偏差之一是自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城乡差异、学习成绩等方面存在差距,极易造成自卑心理。不少同学认为,如果购买了高端电子产品或奢侈品,就能掩盖较差的经济条件,就能证明自己与他人并无不同,就能消除自卑心理。于是,他们会主动寻求“校园贷”。另一个常见的认知偏差是虚荣。不少同学因爱慕虚荣、贪婪攀比,以物质生活水平为主要甚至唯一衡量标准,最终走上了“校园贷”的不归路。

(3)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校园贷”的借款同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家庭关系并不和谐。来自单亲家庭或是有留守儿童经历的同学,更易产生自卑、虚荣等心理,也更容易通过“校园贷”来从经济上证明自己。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家庭教育方式错误,导致与家长关系不和,沟通不足,在遇到困难时没有选择与家人商量,而是错误地选择了“校园贷”。

(二)大学生偿还“校园贷”的心理分析

不少同学为了偿还高额利息,要多打几份工,甚至去涉足一些违法活动。疲于赚钱还贷的大学生会因为努力工作而耽误学习,多门成绩亮红灯,甚至休学退学,学习压力巨大。

很多同学都有过逾期催债的不堪经历。催债者以短信、电话等方式对欠债人及其家属、老师“狂轰乱炸”,从频频骚扰到辱骂恐吓,最终是拳脚相加。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以焦虑和恐怖为主,伴随人际关系紧张。

在这之后仍未还清贷款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则要经历更恐怖的“考验”。裸照被公开售卖,被迫卖淫或协助组织卖淫等等。处在这一阶段的贷款人社会功能受损,患上抑郁症、应激障碍的几率大幅提高。

偿还“校园贷”期间最严重心理问题就是自杀危机。当出现应激事件后,无法及时调整,积极应对的欠款学生就会选择这种方式来逃避,来解脱。有人因无力还贷而选择自杀,有人因愧对家人而自杀。但他们却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三、大学生“校园贷”风险防范

(一)贷款前防患未然

针对前文提到的不合理消费观念,应加强引导教育,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鼓励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确保学生日常消费与实际经济状况相符合,树立“适应性”消费观,不攀比、不炫富、不盲从。针对自卑、虚荣、侥幸心理,要让学生构建合理认知,统一自我认知,从心理上正视个人的经济状况,也要鼓励学生理性判断个人能力,防止高估收入水平,冲动贷款,最终自食其果。

防范 “校园贷”要有所侧重,因贷施教。常见大学生“校园贷”原因主要包括存俗好奇、求名求异、偏好求美、攀比心理、困难应急以及网络赌博等。对于这类学生不能一味说教,而应全面细致了解情况,各个击破。“校园贷”因其隐蔽性而不易察觉,更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和心理状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难。

(二)法理结合,家校合力

进行“校园贷”防范引导,必须法理结合,既要让学生知晓“校園贷”的非法本质,又要让学生明白“校园贷”的严重危害。只有从情、理、法三方面着手,才能全方面地杜绝“校园贷”。单纯的法制宣讲、道理说教和情感教化是不足以让学生在巨大经济诱惑面前悬崖勒马的。

在高校大力倡导“三全育人”的今天,家校合力必不可少。大部分“校园贷”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特别差。由于缺乏与家人的沟通,或是由于叛逆与家人作对,他们才肆意妄为轻信贷款。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成员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爱,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他们多沟通、多倾诉,进而避免与家人疏远,不寻求家人帮助,跳入“校园贷”的泥潭。

(三)还款中积极帮扶

对于处在还款中的同学,更应该积极关注,及时防范。如有学生遭遇暴力催债或威胁恐吓,一方面,应及时提供法律援助,用法律武器捍卫学生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应及时提供心理帮扶,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正视心理问题,积极自助。对于有焦虑情绪、强迫思维或行为的学生,也应通过咨询及时缓解,防止问题恶化。而对于更极端的自杀危机,更应该重点关注,及时追踪,严密防范,全程陪护,确保年轻的生命不因“校园贷”而陨落,造成更大的悲剧。

(四)还清后及时总结

一是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同步进行。一味宣讲“校园贷”的危害和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并不足以让学生远离“校园贷”。很多同学不见棺材不落泪,他们更需要反面教材。因此,还应将真实案例曝光,让学生们看清“校园贷”的本质,看看身边同学如何被追债,如何家破人亡。只有正反面教育同步进行,才能起到良好防范效果。

二是传统方式与创新方式结合进行。要持续推进传统方式宣传教育,抓住思修课、安全教育宣讲会等主阵地,更要利用新媒体、自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新宣传,如慕课、心理情景剧等方式。只有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才能更快速、全面、震撼地触动大学生,从而防范“校园贷”继续蔓延。

三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通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高校管理教育,提高家庭情感支持等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网贷平台数量一年骤降五成,四大重镇监管态度冰火两重天[DB/OL].凤凰网,http://zj.ifeng.com/a/20190613/7455795_0.shtml,2019-06-13.

[2] 陈卫东.“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校园网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03).

[3] 苟晓丽.校园贷危机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科教文汇,2019(01).

[4] 赵剑莉,魏继业.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应对“校园贷”[J].课外视野,2017(02).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项目资助《“校园网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以HN大学为例》。

作者简介:武琼(1987.04- ),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讲师,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团委书记,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陈泽锐(1979.12- ),男,汉族,海南文昌人,助教,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学工办主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

猜你喜欢
校园贷风险防范
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