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引述孔子言论考

2019-11-29 08:47冯欣赵青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5期
关键词:孟子孔子

冯欣 赵青

摘 要:世人将孔孟并称,研究孔孟思想的学者非常多,但从《孟子》出发,研究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的人却很少。文章摘录并解读了《孟子》中所有引用孔子言论的章节,详细分析了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关键词:孟子;孔子;思想继承;《孟子》本经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然而在历史中,孟子的地位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之高。直到唐朝,韩愈提出了“道统说”,孟子的学术地位才有所提升,中唐以后才出现“孔孟”连称。韩愈以前的人们都认为孔子与孟子之间还有子思、颜渊等人,还轮不到孟子来与孔子并称,而韩愈独具慧眼,让孟子直承孔子,开辟了孔孟之道的概念。宋儒虽不承认韩愈的儒学继承者地位,但仍然沿袭了他的说法。那么研究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就十分必要了。

孟子与孔子并非直接师承关系,这是不言自明的。而孟子究竟师承于谁,到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但不知道孟子的老师是谁,并不影响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孟子对孔子的大力推崇。胡毓寰《孟子事迹考略》认为:“推孟子之意,殆以为彼虽未亲受孔子之门,然心慕其人而则效之,间闻其道而私淑之,既不啻为一孔子门徒矣。孔子殆可谓为孟子之理想受业师也。”此言极是。因而文章从《孟子》本经引孔子言论入手,来具体分析孟子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回顾前人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多是从经学史、思想史的角度来分析孟子对孔子思想继承的原因和表现。故而在这里,笔者对《孟子》中所引的孔子言论择部分罗列、逐条分析,从而探索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孟子引述孔子考

孟子的“仁政王道”主张可以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在《孟子》一文中多处引孔子言论表现出这一点。如:

在《梁惠王章句上》的“寡人愿安承教”章中,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治民之法,孟子就向他提出了行仁政最首要的问题是保证人的生命。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引出了孔子之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说明在保全人民性命的问题上,孟子与孔子是一样重视的。

在《离娄章句上》的“规矩方圆之至”章中,孟子讲了治国之法:行仁政,法先王。并引了孔子之言去佐证:“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意思是治国的方法无非是两种,行仁政或者不行仁政而已。再一次体现了孟子顺承孔子思想,肯定了仁政的必要性。

而仁政的实行,在孟子看来离不开君子、在上位者的带头作用,这同样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如:

在《公孙丑章句上》的“矢人岂不仁于函人”章中,孟子谈到了自己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看法,认为在成仁过程中的选择有赖于主体意识的发挥。并引用的孔子的言论来证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说明要想成仁,要自己去选择去做。

在《滕文公章句上》的“滕定公薨”章中,滕國君主死后,世子滕文公特意委托自己的老师向孟子问礼,孟子告诉他并照做后,因为百官父兄不满,又再次问于孟子。孟子因而引孔子之言:“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告诉滕文公,太子带头,要首先自求,才可影响他人。表明了孟子和孔子都认同,君子德行的带头作用。

在《离娄章句上》的“天下有道”章中,讲了孟子在面对时事的差异时“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的顺命思想。同时提到了小国崛起之路,就是行仁政。并引孔子之言:“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再一次强调了,国君仁德行仁政的带头作用。

孟子在论述自己仁政主张时“言必举尧舜”,常常用举先圣先王事例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说理更生动形象、更便于为统治者所接受,这同样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在《滕文公章句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中,孟子与农家学派弟子陈相展开了辩论。其中引了孔子之言:“大哉尧之为君!唯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原文见于《论语·泰伯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不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章主要体现了孟子和孔子在对古之先王看法的一致性都是极其赞扬推崇尧舜的。

在《万章章句上》的“至于禹而德衰”章中,孟子的弟子万章问了孟子关于夏商周的王位继承方式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孟子的历史观,即无论是禅让还是“家天下”,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并无质的区别。并引用了孔子的话证明:“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除了体现孟子与孔子对先圣的看法的一致性,还表现了孟子对孔子历史观的继承。

当然,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除了体现在上述政治、历史方面以外,还有很多其它方面:

在《公孙丑章句上》的“夫子加齐之卿相”章中,公孙丑问孟子关于善于辞令的问题,并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意图问孟子,既然孔子都说自己不善于辞命,那老师您这么善于言辩,应该是圣人了吧?孟子又引孔子的话回答他:“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表明了孟子一面自谦,但其实在他内心认为,真正能称得上“圣”的,除了孔子就只有我孟子了,也体现了孟子对孔子学习和教育观点的继承。

在《滕文公章句下》的“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中,公都子问孟子好辩的原因,孟子解释说不是好辩,是实时所迫,“不得已也”。分析了尧舜之后,社会的混乱,和圣人之道的衰落。并引孔子的行为和言论:“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体现了孟子对孔子作史书之事的熟悉,并与孔子一道担负着传播儒家思想、挽救这个仁德衰微之世的使命。

在《尽心章句下》的“孔子在陈”章中,探讨了真正的圣德之人是狂者、狷者,而乡原是“德之贼”。第一处引到的孔子之言是万章提问而引用的:“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原话见于《论语·公冶长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和孔子一样是欣赏狂者、狷者的。另引“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原话见于《论语·子路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而与之相反的例子,是孟子所引孔子之言:“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最后又引孔子之言对其进行进一步解释:“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二、浅析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孟子》中引述孔子言论多达二十五章,共三十二处(其中有一处重复),暗引有四处,其余皆明引。这数据远多于《孟子》中引其他人的言论,和引《诗》数量相比也不分伯仲。尽管由于篇幅所限文章并未一一罗列,但所举征引例子已经可以看出孟子对孔子的人、言、行、志的熟悉了解程度非常高。尽管孟子处于一个“去圣人远矣”的时代,与孔子的生存年相差一百多年,但孟子对于孔子的了解却非常深。《孟子》引孔子言行之多,表示孟子对于孔子的推崇程度。

从内容上来看,孟子对孔子的继承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对经典的理解上,孟子与孔子有很高的一致性。孟子在证明自己观点的时候,经常会引《诗》,继而再引一句孔子对这句诗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其次,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尤其是对于尧舜的评价。孟子“言必举尧舜”,而孔子对于尧之贤、舜之孝,也是大加赞赏的。只不过孟子把尧舜等圣人的位置抬高了更多。最后,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仁”的思想的继承。

总而言之,从《孟子》一文中对孔子言论的征引情况,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孟子对于先圣孔子的尊崇,以及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那么孟子可与孔子并提,登上“亚圣”的地位,可谓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 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3.

作者简介:冯欣(1991.01- ),女,汉族,陕西武功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孟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