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

2019-11-29 08:47何祁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5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

摘 要:《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实践观,科学的人学思想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要点。新世界观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费尔巴哈;新世界观;人学思想;旧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提纲》较为具体的解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不足为只看到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新世界观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以实践为基础的崭新的世界观已经接近形成,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而言它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新世界观思想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对完善党的领导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新世界观思想提出的背景

(一)新世界观思想提出的理论背景

新世界观是在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前提下形成的。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辩证的部分为新世界观所吸取。但是,这种哲学仍然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圈子。费尔巴哈全面否定黑格尔哲学,导致他的思想即使在自然观上属于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仍旧属于唯心主义,所以说费尔巴哈哲学是一种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的哲学,即一种不全面的唯物主义。在这些较为充分的理论前提下,产生了这种新世界观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各自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而这种崭新的世界觀便是新世界观思想,这种理论是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提纲》属于新世界观产生的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完成之后,又深入叙述了新世界观同其它哲学思想的区别,然后指出了它的立论本质,进一步加速了新世界观的创立与发展。

(二)新世界观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

从现实背景来看,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哲学也有着直接的现实需要。促使马克思否定费尔巴哈哲学的直接原因,是那个时期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蒂纳发表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该书用抽象的“唯一者”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但实际上,现实的人类和现实的个人二者关系的把握必须立足于人与人共同生活的社会这一整体。施蒂纳不仅陷入了同抽象“一般”既相对立、又畸形互补的抽象“个别”的另一端,而且根本否定了隐藏在费尔巴哈抽象的“类本质”背后的实际的社会关系,使费尔巴哈倒退了。尽管此时的马克思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这种抽象的对立,但这种超越仍然带有许多费尔巴哈哲学的痕迹,施蒂纳正是以此为借口将《神圣家族》的作者称为“费尔巴哈的追随者”。因此,对于马克思来说,彻底同费尔巴哈划清界限日益紧迫起来。同时,1844年下半年后,与费尔巴哈哲学中消极因素有直接渊源关系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德国流行并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也必须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来消除“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新世界观思想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呼唤新的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因此,马克思在否定上面提出的两种哲学的前提下,提出了崭新的全面的世界观,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一理论为指导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说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有着直接现实的需要。

二、新世界观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的实践观

《提纲》最重要的贡献是认识到了实践的地位和功能,并将其加之于其它与之相关的思想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新世界观在吸收这些观点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过去的一切旧哲学,无论属于哪个范畴都没有全面的理解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些哲学观念只看到了客体是现实存在,却没有看到主体可以借助自身的力量去改造世界。经由主体自身的努力去了解和改变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与主体相关的各种问题。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既表明了社会和人发展本质所在、指出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还详细阐述了人民的具体作用和具体使命,指出要想使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方向发生改变的唯一方式是通过人民的革命性的实践活动。对它的阐述说明新世界观除了显示立足实际外,而且还显示出了在行动的过程中不墨守成规而是依照规律做事情。同时,《提纲》中精辟的叙述了实践观,以及其它与之相关联的哲学的观点的表述,显示他已经明显和唯心的论断、和另外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论断有了明显的不同,同时也为新世界观思想的进一步创新和延续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其次,科学的实践观还表现在主客体之间,主体只有在发挥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客体世界,这也是新世界观思想最为特别和与众不同之处,看待问题不再从眼前尤为局限的观点出发,而是将范围扩大,从而形成一种全新尤为全面的实践思想。同时,将这种思想贯之于其它与之相关联思想发展的各个方面,活跃了整个哲学思想的科学发展,也使得新世界观得到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是过去的一切旧哲学没有认识到的地方。实践观的论述过程虽然比较简短,文字叙述量比较少,但是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而言它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占据着举足轻重位置。

(二)科学的人学思想

在“新世界观思想”看来,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它有本身的发展规律,而我们所属的社会属于这当中的一员。“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换言之“新世界观思想”把人与自然视为全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人创造的社会属于全体中的关键部分且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人与自然的联系换一种表述可以是,自然本身具有人的特征、人本身也是一种自然存在、人的实践行为必须在恪守正确的规则的前提下开展,一旦违背正确的理论原则就会得到该有的处罚。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正如马克思指出地:“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与自然是协调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尊重、保护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为追逐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危害的必然是我们人类社会本身,像现在愈加严重的雾霾问题便是很好的说明。而“新世界观思想”便是我们人类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找寻的实现人的实践活动价值的重要尝试。“新世界观思想”也正确的回答了怎样科学解决人与自然联系的问题,为我们客观的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还有二者的联系指出了正确的理论导向。当今中国已进入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迅速发展的时代。改造自然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因此,只有处理好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才能为我国发展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时下的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所谓“自然的人化”主要是指我们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按照我们自己的主观目的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去改造自然,让自然顺着我们的目标和所想去发展,让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也就是说,自然作为客体,作为被改造的对象,在主体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参与下,成为人类最想成为的结果。自然之中有了人的印记,有了人的积极参与,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自然成为了人实施自己期望的对象。而“人的自然化”主要是指在当今,自然过多的被人类所用,所以有一些过度使用,不加节制地开发的迹象。针对诸多令人痛心的情形,“人的自然化”出现了。虽然人是主体,起着改造世界与自然的作用,但是,人毕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人需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也应该向自然靠攏,学会保护自然,珍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人的自然化”是主要的,因为人具有自然不具有的能动性,这就需要人能够看到自然对人的诸种好处,学会主动与自然相处。“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们的自然和社会才会有序的进行下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人的本质,展现出科学的人学思想。

三、新世界观思想的意义

新世界观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以实践为基础的崭新的世界观已经接近形成。它是本质上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崭新的科学历史观。在整个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新世界观思想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对完善党的领导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新世界观的论述过程虽然比较简短,文字叙述也比较精炼,但是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而言它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新世界观的创立,彻底打击了以往的一切哲学思想,指出了这些观念没有认识到我们在正确的观念的前提下能够改变客观世界。除此之外,新世界观还进一步阐明了实践的功能,指出实践是我们了解客观事物的来源,认识事物发展的前提以及考察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准则。这说明,我们处于的社会其最本质的内容仍旧是实践的。在之后的论述中又指明人民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其缔造者和参与者。而这一论断同样属于新世界观。唯物史观初步建立就体现为《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提纲》中所蕴含的新世界观,不仅在整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看法,确立明确的利弊观,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有指导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传才.艺术本质特征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柏林:敦克尔出版社,1859.

作者简介:何祁(1993-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
The Mission of Wisdom:A Reflection on What Philosophy Is and What Philosophy Can Do
回到现实的主体——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主体理论的批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费尔巴哈论》中的“哲学”一词是否适合称谓马克思的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费尔巴哈的辩证超越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