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2019-11-30 09:08艾容
丝路视野 2019年18期

摘 要: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梳理并归纳总结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独有的特点,在多维度剖析贵州省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发展及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医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在其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此浅析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及发扬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医药文化 传承路径研究

历史上,贵州的经济、文化、政治、交通等一直相对滞后于中原地区;在医疗上,防治与治疗手段密切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经过数百年本土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贵州省独特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逐渐成形,以“简、便、效、廉”而闻名遐迩,尤其在一些地方病、常见病、疑难病等有显著的疗效。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滋养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这是贵州省民族医药的自然优势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以及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保护和传承优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彰显出特殊的时代意义。

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概况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生活之地。贵州有49个少数民族,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253个民族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达1255多万人,其中,苗族人口有397万,是贵州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贵州的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交融生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和睦相处且互敬互重,文化、政治、经济等交流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在贵州省逐渐得到发扬和传承,成为贵州省得天独厚的医药文化资源。

20个世纪90年代初,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向实际生产力转换,促进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当地人民群众,贵州省启动少数民族医药研究工作,开启了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的研发与推广。这一批民族药剂投入医疗后,因效果显著而得到认同,同时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自此,贵州民族药产业逐年发展。近年来,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支柱产业来重点扶持。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

困境

经过几十年的大力扶持发展,虽然在产业上规模继续扩大,但实际上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就医行为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思潮的影响下,以经验积累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医药被社会视为“伪科学”,受到部分人们的质疑,因此在其在发展中遭遇激烈的冲击。尤其是一些人口不多,或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医药,在这样的强烈的时代和文化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缺少文献记载、仅仅依靠心口相传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一)少数民族诊疗技术面临逐步失传的困境

少数民族医疗专家创造或掌握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诊疗技术及医疗学术思想是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精华,也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传承的精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地位。事实上,大多数民族医学诊疗技术的掌握者或是继承者普遍年事已高,大量少数民族医技和医术正逐渐因老专家的离世而消失。此种情况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尤为突出。这是贵州省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难题之一。

(二)民族医生医学水平发展受限

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医学主要以三种类型存在:第一种纳入国家医疗体制的少数民族医院 (比如苗医院),第二种是少数民族医学特色诊所,最后是处于“地下”状态的民间医生。第一种类型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在国家法律的保护范围内,其发展受到国家的扶持。但是,目前在贵州后两种类型存在的数量更多,规模更大,覆盖面更广泛。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被人们普遍接受。

实际上,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医药的真实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客观存在且真实有效的少数民族医疗资源和医疗技能未能纳入国家医疗体制之中。随着国家“城乡医保”的不断推进,老百姓到医院就医,医疗费用能够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因而出于经济考虑和医疗保障,不再需求部分少数民间医生的诊疗。

(三)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

一方面,由于受到地域、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现象,各个少数民族医药、医技、医术的继承与传承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在贵州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工作中,苗医的科研与开发初具规模,是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得到长足发展的典范之一。但贵州省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医学的研究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中大多数依旧处于收集、整理等初级阶段。尤其是人口较少、缺乏文字的少数民族,我们对其传统医药文化甚至还缺乏了解,存在底数不清的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和经济等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医药专家及传承人、传习人的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其在少數民族传统医技医术的整理、总结等方面的研究层次和水平普遍偏低,直接影响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的强而有力支持,许多有效民族特色疗法、药物均未能得到充分地研究和开发应用。因此,在研究深度、临床推广、产业发展等方面,贵州民族传统医药都面临很严峻的挑战。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

目前,在贵州一些较为偏远的村寨,现代化医疗又尚不能全面覆盖,当地的民众会主动到口碑好且疗效不错的少数民族医生处就医,这种情况下就医,病患支付给医生的医药费无标准,多是医生说了算,或“以物易药”,通过馈赠医生米、油等抵消治疗费。这样的民族医生和诊室的存在合理但却不合法,通常处于“民间”的状态,为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带来困难。

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保护、传承的原则及

策略

对于贵州省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有必要立足于民众的实际需要。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扎根于民族传统,源于民族群众中,民族医药服务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民族医药的创造、推广、继承、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民族医药真正的拥有者和保护者。

基于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医药学文化发扬与传承的路径探讨,笔者对保护、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医学文化提出以下

思考。

首先,政策上给予保护,大力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政府有必要从制度上为少数民族医学正名,制定出具体并行之有效的制度或政策,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之上将少数民族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之中。尽管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很难完全覆盖和保障少数民族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但应该认可少数民族医药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承认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基于以上认识,应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尊重当地民族医药传统习俗,并根据当地民俗,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具體管理措施,规范少数民族医药的管理,有效地开展保护与传承相关

工作。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积极帮助,制定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科学甄别少数民族医生,确保拥有民族诊疗手段的民族医生具有合法身份,明确民族医生的执业范围,实现他们行医合法化,制定不同民族医生的执业地点和行医范围,明确其诊治病种(如骨科、内科、外科、妇科等),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特长。此举也有助于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管理及对民族医生进行职业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民族医生的科学指导,规范其行医行为,最大限度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尽可能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引导民族医学向着科学的可持续趋势

发展。

四、加强保护少数民族医学传承人,努力培养优秀传

习人

建立少数民族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与制度,进一步保护民族医学传承人,培养优秀传习人。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的传承人和传习人,给予明确的制度上和经济上的鼓励扶持。给予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人和传习人一定的经济补助,确保基本的物质生活,确保能够专注于民族医学事业;同时建议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当地的民族医疗技术、少数民族医学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开设少数民族医务工作者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班,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医务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养。

在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的规范化,逐步打破民族医学家族内部传承的局限,在充分尊重传承人意愿的基础上,遴选既热衷于传承和发扬民族医学事业,又具备现代医学知识新时代传习人,避免民族医疗技术的失传。

五、结语

少数民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贵州这样一个多民族集聚的省份,千百年来贵州人民享用着大自然带来的优势,享受着少数民族医学带来的普惠,我们有义务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充分发挥本土少数民族医药的优势,为全社会造福。

参考文献

[1]蒋琳.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01):99—102.

[2]李德建.贵州苗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A].贵州世居民族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3]朱征明.贵州省民族医药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03):1—3.

[4]吴桂华,王历.贵阳市民族药业发展的思路[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9(02):39—42.

[5]谭学林.从苗族用火遗风看其早期医疗保健成就[J].中华医史杂志,1998(01):40—43.

[6]谭学林.苗族早期医药活动特点初探[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02):106—108.

[7]田兴秀,关祥祖.苗族医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艾容(1984—),女,四川南充人,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人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