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9-11-30 09:08叶坤燚
丝路视野 2019年18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监测

叶坤燚

摘 要:近年来,国家教育考试相关事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教育考试有关舆论极易发展成为网络舆情事件,在网上迅速引发广泛讨论,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与教育考试有关的网络舆情事件突显出有关机构和责任主体对网络舆情事件及时预警与有效应对方面的不足。对教育考试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和应对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关系到有关机构和责任主体的声誉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和识别舆情信息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考试 网络舆情 监测 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媒体、社交服务的深度融合,出现了以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平台为代表的重交互、快传播的多样化网络应用。近年来,一些国家教育考试相关的事件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传播,迅速发展成为网络舆情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为充分回应该问题,提高有关机构和责任主体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亟须构建一套科学有效且针对性强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帮助有关机构有效开展针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预警、应对、引导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并有效防范教育考试舆情事件的发酵,避免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一、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一)舆情突发特征明显,舆情周期普遍较短

我国教育考试具有类型多、规模庞大和人数众多等特点,考试重要性相对突出,考生对考试相关的舆情信息参与性强、互动程度高。我国教育考试的考生多为年轻人,他们是各大网络平台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和使用者。一旦发生与教育考试相关的舆情事件,这些年轻群体在网络空间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这些原因造成有关教育考试的舆情事件在网上突然发生并迅速传播。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教育考试类舆情事件持续时间为一周以内,生命周期较短。

(二)信息敏感度和社会关注度均较高

教育考试均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其不仅与考生的切身利益高度相关,考试组织和管理过程中如有失误,很容易造成考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并产生负面影响。除考生本人以外,考生家长、教师、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甚至社会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均对国家教育考试予以高度关注。社会关注度的增加,使得教育考试相关舆论在多个领域和不同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并持续发酵,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社会大众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关注度。

(三)负面舆情较为突出,占比远超非负面舆情

据统计,近三年与我国教育考试相关的舆情事件中,负面舆情事件约占70%,正面舆情事件和中性舆情事件合计约占30%,负面舆情事件数量所占比例远远超过非负面舆情事件数量。一方面,由于负面事件与社会生活关联性较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情绪,更容易在网上被关注并转发。另一方面,自媒体影响力逐步增大,具有较大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对负面事件的关注引起了广大网友和粉丝的关注和转发,使得负面舆情进一步扩散。

二、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考试舆情事件的热度不断升高。如何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理,提高关于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就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准确运用现代信息分析技术构建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的监测指标体系,可以切实提高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为教育考试主管部门、教育教学责任单位应对相关舆情事件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数据。

三、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教育考试的相关舆情事件或者舆情对象结构化、标识化,以方便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网络上拥有海量的信息,各项信息的综合性也较强,要从各类信息中精准识别并找出与舆情有关的对象绝非易事,需要我们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构建和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原则。

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与舆情传播的规律相符合,既要满足客观实际的需要,还要真实地反映出相关舆情对象的特征和舆情事件的整体发展趋势。设计指标体系时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和多个层级,要从整体上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要素和传播层次。设计过程中还要结合教育考试工作开展的实际,充分考虑各类教育考试的现实情况,确保所有的监测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在相关舆情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甚至是在相关舆论话题在网上刚出现的时候,就能及时运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对比监测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去识别和分析舆情对象。

四、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一)将有关教育考试的大数据和媒体大数据进行整合

在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将全国教育考试组织和管理机构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统计,获得教育考试综合大数据。同时,要通过媒体大数据收集有关教育考试政策以及教育考试类事件所引起的网民反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两类大数据进行整合和比对,实时监测和分析整合后的信息和数据。这样才能对教育考试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科学、全面地研判和预警,从而构建有效的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2015年6月,《南方都市报》记者报道了震惊全国的江西高考替考事件。教育部随即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并请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处理各类人员42人,其中含22名公职人员。类似这种高考替考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考试秩序,损害教育公平性,更是一种性质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在这个案例中,有关教育部门的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就是利用了媒体大数据对该教育考试舆情事件的深度报道和挖掘,将其与教育系统内部的考試组织管理机构有关数据相结合,第一时间对该舆情事件作出回应和有效处置,剪断当地的“替考链”,对教育考试院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教育部门的积极有效应对,使得该舆情事件的社会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二)对各大网络平台的舆情发展权重进行差异化分析

在各大新闻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各大短视频传播网站、以天涯为代表的论坛和以知乎为代表的问答社区等,不同平台的用户数量、传播速度和传播模式都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造成不同网络平台舆情事件发展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设计者应该注意到不同网络平台之间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构建适合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的监测指标。

例如,针对2018年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舆情事件,有关研究机构在对其进行舆情指标分析后发现,从该事件传播初始到接近尾声,其舆情热度居高不下,舆情热度在起伏中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个舆情传播节点,有的自媒体制作了视频上传并大量传播。通过对各大平台网民针对该事件的传播和发展程度的综合分析,有关部门建议各网络平台将此类视频删除。虽然视频传播者并无恶意,但有关舆情监测部门应根据自身所构建的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对类似网络舆情事件做出研判,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内容。

(三)对教育网络舆情的层级进行阶段性划分

对有关舆情事件的有效应对和处置是构建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一个目的。监测体系的设计者应针对舆情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舆情热度和网民的情感倾向等因素,构建教育考试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以便有关职能部门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和处置策略。

综上所述,要设计和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应充分把握网络舆情事件发展的主要特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三原则,同时运用科学合理的

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艳.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7,19(23):123.

[2]杨晶晶.“微媒体”视域下浙江省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1):7—8,35.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监测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