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2019-12-02 11:12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隐匿性皮质软骨

孙 亮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CT室 , 辽宁 阜新 123000 )

隐匿性骨折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是经X线、CT等检查手段很难被检查出来的骨折类型,常被称为骨挫伤、骨水肿、不完全性骨折以及骨小梁骨折等[1]。隐匿性骨折在临床上的检出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骨关节创伤的相关检查手段还不够全面,主要是依靠X线、CT等常规检查,然而X线检查无法准确的诊断出隐匿性骨折,少数患者选择CT检查,只有极少数患者选择核磁共振(MRI)检查;另外,临床上对于隐性骨折相应MRI表现以及误诊和漏诊缺乏足够的认识[2]。隐匿性骨折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骨折类型,常称为骨挫伤或是轻微性骨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水肿、出血以及骨髓充血等,较为严重者表现为骨小梁骨折以及骨皮质的持续性中断[3]。经X线检查通常表现为阴性,或是影像特征不明显,很容易被漏诊,以至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性疼痛、骨关节退行性病变以及骨软骨缺损等诸多后遗症,增加患者痛苦[4]。核磁共振检查具有较高的软组织结构分辨率以及多轴面与多序列成像等特点,加之其无创性,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对于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也表现出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此次研究以我院所收治的50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MRI检查,观察并统计相应骨质信号。现将此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12月所收治的50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隐匿性骨折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分布在8-62岁,平均年龄为(39.6±1.2)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变现为受伤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以及行走困难等,均于外伤后的1-9天行X线检查,后于3天内行MRI检查。

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X线平片检查,观察分析其膝关节相应情况,X线检查过程中均要求严格依照相关的操作标准实施。在患者行X线检查以后的3天内施以MRI检查,运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GEHDxt型)进行MRI检查,所用线圈包括8CTL线圈、3英寸线圈以及GPFLEX线圈;在MRI检查过程中均要求患者保持平卧位,同时将其膝关节适当外翻,注意将外翻角度控制于11°-15°范围,随后对患者膝关节施以常规的横断面与冠状面扫描,相应扫描序列的参数如下:矢状位自旋回波相应序列T1WI为:TR360ms与TE11ms;冠状位自旋回波相应序列T1WI为:TR380ms于TE11ms;轴位快速自旋回波相应序列(FSPDFSE)为:TR2100ms与TE42ms;脂肪抑制序列(FSPDFRFSE):TR1040ms与TE15ms;STIR序列为:TR3200ms与TE64ms。安排2名具有丰富影像学检查经验的医师对所有患者的MRI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3 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临床诊断标准如下[5]:(1)对患者骨折处正侧位X线检查显示无明显骨折线;(2)存在外伤,同时外伤部位伴有明显的肿胀、疼痛、功能异常以及活动受限等;(3)MRI检查表明脂肪的抑制序列呈现高信号,T1WI表现出骨皮质、髓腔内线状以及关节软骨等低信号,T2WI呈现为高信号,或是线状的低信号且周边伴有高信号。依照患者膝关节损害累及实际情况,将骨折类型分为3种[6],即I型(隐匿性皮质下骨折)、II型(隐匿性骨皮质骨折)以及III型(隐匿性骨软骨骨折)等,对患者MRI检查与诊断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记录。

5 结果

5.1 MRI检查结果分析:通过MRI检查,隐匿性骨折的相应好发部位包括:22例为胫骨内外侧平台,相应占比为44.0%,25例为股骨内外侧髁,相应占比为50.0%,3例为髌骨,相应占比为6.0%;骨折分型中,Ⅰ型患者19例,相应占比为38.0%,Ⅱ型患者13例,相应占比为26.0%,Ⅲ型患者18例,相应占比为36.0%,而Ⅱ型与Ⅲ型患者同时合并Ⅱ型;50例患者经X线检查均全部显示为阴性,而经MRI检查均全部显示为阳性。所有患者经确诊以后,均依照其MRI检查与诊断结果给予药物治疗、外敷药物、深部热疗、超短波高频治疗以及制动等针对性治疗,且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状况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MRI检查结果统计(n,%)

5.2 患者MRI影像表现:患者经MRI检查后,对其相应MRI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其T1WI和T2WI均主要呈现为条状或是网状的高、低信号影,且边缘时而清晰,时而较为模糊;STIR序列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细线状或是条状的高、低信号影,且边界较为模糊,同时与关节面或是骨皮质呈垂直状态,形态也呈多样性。同时根据骨折分型的不同,患者相应MRI影像特征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其中III型隐匿性骨软骨骨折患者呈现为骨关节软骨多变薄、层次也较为模糊,同时伴有局灶性的软骨缺损;I型隐匿性皮质下骨折患者多呈现为骨髓中具有非线性以及网格状,同时表现出地图样等异常的信号区域,同时T1WI呈现低信号影,而STIR序列呈高信号影;II型隐匿性的骨皮质骨折多呈现为骨松质具有异常的信号,并且其骨皮质相应低信号带出现中断,T1WI和T2WI均表现出片状的长信号。

讨 论

膝关节属于人体最大的,也是最复杂的一类屈曲关节类型,因而当人体膝关节遭受创伤以致骨折后,将会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也发生较大变化,膝关节骨折等骨折类型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7]。若诊断和治疗的不及时,将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性疼痛以及退行性的关节病变等诸多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因而针对膝关节骨折患者施以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良好愈合,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相关的并发症以及后遗症,因而提升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相应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保证患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隐匿性骨折,而临床上多是依照是否累及膝关节皮质下相应骨松质、骨性关节面以及关节软骨等将骨折类型分为3种,即I型(隐匿性皮质下骨折)、II型(隐匿性骨皮质骨折)以及III型(隐匿性骨软骨骨折)等。同依照患者其膝关节的受损部位、损伤作用力、软组织以及骨损伤状况等,将其损伤机理划分为纯内翻、纯外翻、纯过伸力以及过伸外翻力等。患者其膝关节具有不同的受损作用力,那么其骨质或是韧带肌腱的损伤情况也通常存在较大差异,若作用力属于过伸内翻力大多导致股骨踝、胫骨前内侧以及腓骨近端等损伤;而如果作用力属于单纯过伸力则大多会导致前后的交叉韧带以及胫骨中央前部的损伤。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大多表现为骨挫伤、轻微性骨折、膝关节肌腱以及韧带损伤等,而其临床症状也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骨小梁断裂以及骨松质内部微小血管的受损而导致瘀血与血肿等。对于隐匿性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多施以X线检查,通常会发现明显的异常信号,但是很难发现骨折的情况,导致其诊断的准确性比较低,从而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患者的康复。对患者给予CT检查,虽然CT检查针对膝关节软组织结构的分辨率比X线检查明显偏高,另外其以横断面检查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重叠现象,然而对于膝关节骨骼的细微结构施以观察,也很难将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准确的诊断出来[8]。因而,针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探寻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MRI检查手段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具有无创性、多轴位以及多序列等诸多特点。此次研究中,50例患者均施以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的MRI检查结果均表现为阳性,说明MRI检查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且此次研究还表明,22例为胫骨内外侧平台,相应占比为44.0%,25例为股骨内外侧髁,相应占比为50.0%,3例为髌骨,相应占比为6.0%;骨折分型中,Ⅰ型患者19例,相应占比为38.0%,Ⅱ型患者13例,相应占比为26.0%,Ⅲ型患者18例,相应占比为36.0%;说明MRI检查可以对患者其骨折位置以及骨折分型等给予准确的诊断和判别,且骨折部位于股骨内外侧踝的发生率最高,而III型隐匿性骨软骨骨折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检查对于隐匿性骨折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若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法确定为隐匿性骨折,经X线检查后施以MRI检查能够准确的诊断。

猜你喜欢
隐匿性皮质软骨
SOX9在SD大鼠胚胎发育髁突软骨与胫骨生长板软骨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
雷公藤多甙联合降糖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皮质褶皱
有关髁突软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迎秋
暗香浮动
警惕隐匿性肾炎
对王维山水田园诗“隐匿性”描写的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