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2-02 11:13毛智慧吴灵敏毛丽娟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后遗症负性康复

毛智慧 吴灵敏 毛丽娟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 , 广东 深圳 518132 )

脑卒中为神经内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呛咳、昏迷、意识障碍以及偏瘫等,具有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点[1]。临床发现[2],在脑卒中幸存患者中很多患者易出现功能障碍等多种后遗症,致使患者负性情绪较为严重,从而对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给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有效的康复护理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观察了社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本社区的9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按抽签方式分为2组,各4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者MRI检查后证实,且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同时排除存在严重性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预计生存期不足6个月者,在家属协助下依然无法进行康复训练者。观察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57-84岁,平均年龄(71.3±6.7)岁;病理分型:脑梗死26例,脑出血20例;偏瘫部位:左侧28例,右侧1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70.6±7.2)岁;病理分型:脑梗死28例,脑出血18例;偏瘫部位:左侧27例,右侧1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及偏瘫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给予日常宣教、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区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由于很多患者年龄较大、对疾病认识较少,因此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康复护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鼓励患者知晓努力配合治疗与康复护理,告知患者疾病的可治愈性;(2)心理护理。由于很多患者在知晓自身病情后,会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期与患者沟通,在深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后,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与安抚,让患者消除的“无能”心理,努力帮助其调整认知,从而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患者病情与肢体功能进行评估,为其制定针对性生活能力康复计划,耐心地指导患者重新学习进食、刷牙、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技能;(4)功能训练指导。护理人员需耐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移动、平衡、起坐、坐站以及步行训练,对失语患者需亲切地给予发音指导,从而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相关功能。

3 观察指标:比较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2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1)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共20项,每项分数为5分,评分范围为0-100分,其中评分100分代表可完全自理;评分75-95分代表存在轻度功能缺陷;评分50-70分代表存在中度功能缺陷;评分25-45分代表存在重度功能缺陷;评分0-20分代表极为严重的功能缺陷。(2)负性情绪。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评分范围均为0-30分,其中评分0-7分代表无焦虑、抑郁情绪;评分8-17分代表存在轻度焦虑、抑郁症状;评分18-24分代表存在中度焦虑、抑郁症状;评分24分以上代表存在重度焦虑、抑郁症状。(3)生活质量。参考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定,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精力及社会4个方面,各个方面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5 结果

5.1 2组日常活动能力对比:干预后,2组MBI评分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上升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MBI评分比较分)

5.2 2组负性情绪对比:干预后,2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相对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①P<0.05。

5.3 2组生活质量对比:干预后,2组各项SF-36评分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相对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2组SF-36评分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①P<0.05。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脑卒中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脑卒中患者在经积极治疗后,很多患者仍存在一些功能性障碍,从而造成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以往,临床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常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但因常规护理措施较为简单、针对性不强,干预效果不太理想[6]。因此,采取何种干预方案成为近年来临床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2组MBI评分、SF-36评分均明显上升,而2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相对更大。表明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性作用。分析原因为社区康复护理是在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在家中或疗养院内接受的针对性、阶段性护理方案,其中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从而促进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与护理,对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性意义[7-8];心理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产生“无能”心理,从而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与心理舒适度;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有目的性地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掌握日常生活技巧,同时功能训练指导可有效促进患者相关机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10]。

综上所述,社区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后遗症负性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春天的“后遗症”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