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教材声音,提炼教学立意

2019-12-02 03:39任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任玲

摘  要:教学立意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表达,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视角、见解和主张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立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倾听教材音、弦外音、过渡音和域外音,从而揣摩教材的表达之意、通达之意、欲达之意和未达之意。只有倾听教材背后的声音,才能充分发掘教材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立意;研读教材

所谓“教学立意”,是指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提出的观点、见解、主张和视角,是教师在理解教学内容上形成的“数识”。教学立意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表达,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视角、见解和主张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立意。比如,面对教材,有教师以“本”为本,有教师见“木”(知识)不见“林”(结构),有教师见木见林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炼教学立意,倾听教材内在声音,研读数学教材。

一、倾听教材音,揣摩教材表达之意

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首先应倾听教材的内在声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觉揣摩教材表达之意。倾听教材的声音,就是要把握教材内容“有什么”“是什么”,这是一种实事的研究,是一种面向教材本身的本然、本真的研究。这里,教师需要把握教材的“主旋律”,追问数学教材之“根”,即通过专业化解读,抵达教材知识的本质深处,而不是简单地局限于教材中概念的文字表述。

“有什么”是教材解读的第一步。教材凝聚着知识的精华,是对数学知识抽象化、凝练化的概括。研读数学教材,就是从数学教材的字词句图入手,洞察数学知识符号中的内涵,从而达到读透教材的目的。研读教材内容,不仅要把握课时教学内容,而且要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整套教材内容,明确教材内容的节点、要求和线索。尤其是教材中例题前后的“话语”,比如“导学部分”“反思部分”的话语,往往蕴含着教材编排的深意。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回顾环节,教材是这样引导学生反思的:回顾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紧接着,教材便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一是结论维度,“一个分数有无数个与它相等的分数”;二是方法维度,“画图和操作能帮助我们发现规律”;三是知识关联维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倾听教材的声音,要注意从不同的視角对教材进行揣摩。教材这里的简单归纳,既有研究方法,也有研究目标、方向,可谓字字珠玑。

数学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往往蕴含着深意。一般来说,倾听教材的声音,把握教材“有什么”“是什么”,需要关注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材创设的情境,这种情境往往是必要的;二是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等内容;三是教材安排的数学活动,这里教师要把握教材安排的活动方式、活动流程等。

二、倾听弦外音,揣摩教材通达之意

教材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无形知识的有形呈现。由于教材空间是有限的,因此,教材对数学知识的表征很简约、凝练。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教材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揣摩教材通达之意。对数学教材中的概念的理解,不能囿于文字表述,而应从专业化视角加以揣摩。如果只是满足于教材中的简单定义,教师就只是“教教材”,这样学生获得的数学理解就是“工具性理解”。而如果教师注重倾听教材的弦外音,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那么学生就能形成“关系性理解”。

比如苏教版四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材囿于篇幅只是将这部分内容放置于“你知道吗”栏目,许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其实,“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对三角形特征认识的丰盈、充实,作为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值得关注:“当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接着,教材要求学生做一个“数学实验”:用三根木条钉一个三角形框架,用力去拉,看看三角形的形状会不会改变。许多学生在进行这个数学实验时,往往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导致三角形“坏掉了”(注意:不是改变了形状),于是有学生就认为三角形的形状被改变了。应该说,教材实验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验,但并不能让学生形成数学的理性认知。为此,教师可以补充数学实验,完成教材的“欲达”而“未达”之意。比如给定三根小棒、四根小棒,让学生分组搭建三角形、四边形。学生就不难发现:所有小组围成的三角形形状、大小是相同的,而四边形却各有各的不同。据此,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要紧紧围绕教材中欲表达之意,用最为贴近学生学情、最为贴合学生学习方式的素材来教。为此,教师可以重组课程资源,以便让数学教学更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三、倾听过渡音,揣摩教材欲达之意

教材改革、变革的脚步要比课程改革、变革,教学改革、变革的脚步要慢一些。许多情况下,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但教材依然如故。一方面是因为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时间段,而课程理念、教学理念是不断变换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材的变革总是为了应对课程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为了优化教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中的编写,而应当去找寻更为优质的资源,用最新的观念、成果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托,形成最具前沿色彩的教学立意,展现教材中未有的观念。

比如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中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然后拼成一个平角;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形成一个平角的。应该说,苏教版教材中的这种实验设计,相对来说还是较为严谨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小学生,有的还用自己的量角器对拼成的角进行度量,结果出现令人吊诡的一面:三角形的内角和比180°多一点或少一点。研读教材,笔者发现,教材原本是让学生从“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板”入手进行类比,猜测一般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作为教师,应当光大教材未伸之意,即“从特殊的三角形也就是直角三角形开始”。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在这些图形中,我们能确定哪些图形的内角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已知的)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