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策略

2019-12-02 10:08熊采利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提高课堂效率策略

熊采利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顺应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探寻提高课堂效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策略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文预习能力、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来阐述。

关键词:培养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3-0095-01

1.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何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源泉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1.1 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源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教材在编排上都有其目的性。文章中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语文教师在课前要深挖教材,找准能力训练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比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伤之情,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听着泛着哀思的音乐,看着老人遗像前一群群拍着翅膀的海鸥……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翠湖湖畔,肃立在老人的遗像前,目睹着海鸥送别的场景,那悲伤的心情,那对老人的深切思念及为海鸥的行为深深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2 寓教于乐,在体验中感受语文的趣味。

语文学科是最有挖掘乐趣的潜力。语文教材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既可在学习中博览万物,又可培养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语文教学中融入课本剧表演,既可加深对课文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表现人物的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可适当添加剧情),学生在愉快的观赏中加深对课文人物性格的理解。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论表演,抓住精彩细节挖掘课文重点难点,使学生印象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2.1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是预习的最基本的方法,在预习语文课文中倡导以大声朗读为主,在读中扫除生字词的障碍,发现疑难、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条件,同时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2.2 在预习中做批注、质疑,提高预习效果。

在语文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或者读后的感受和想法及时地写在课文的空白处。对于这些问题,我在讲课文之前会设置“收集问题”环节,把学生提出的较多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分析课文时逐一有针对性地解决,让学生听课有目的性,提高听课效率。这样学生在预习和听课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

3.读写结合,全员动脑参与,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这里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在仿写中领悟写作方法。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比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中,课文围绕庐山云霧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来描写。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的云雾,像。”的句式仿写,学生在仿写中体会云雾的形态丰富,把握住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3.2 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创造性联想。

“言虽尽而意无穷”,文中总有空白,及时捕捉这些空白点,依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进行憧憬式的联想而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训练。

如在教学《假如》一课,在教到诗中最后一节,我设置了一个小练笔:“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怎样做?”这样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遨游。学生的奇思妙想真让人欣喜:“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山区的小朋友画许多漂亮的房子,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也能看到美丽的世界。”让每个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综上所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母语,靠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熏陶、感悟、内化来获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和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运用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

[2]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语文出版社,2006.8.

猜你喜欢
提高课堂效率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地位
浅谈“小先生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尝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针对学校体育的两课两操两活动的研究
提高课堂效率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