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2019-12-03 01:30象山县技工学校翁立东孟华霞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校企技能培训

象山县技工学校 翁立东,孟华霞

1 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1 观念转变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升学观”“择业观”等观念及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就当前就业主渠道而言,学历仍是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学历“低人一等”。普职融通是宁波市职业教育的一项改革,但家长关心的还是如何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1.2 要素保障有待加强

(1)产教融合扶持政策不完善。由于互惠互利的政策扶持不够,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人才需求预测、就业信息发布等方面不够完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也不高。

(2)职业教育协同机制无力。许多县市区虽已成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机制不全、力度不大,部门协同不够紧密,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

1.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专业骨干教师缺乏。职业学校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引进困难,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人才缺乏。各职业学校首席工人、高级工程师局限于模具、建筑等少数专业,对于生命健康、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缺乏相应专业教师。

(2)专业教师转学科难。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需要随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这与现行固化的编制、师资和用人模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绩效工资激励作用弱。职业学校社会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当前绩效工资政策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职业学校社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

1.4 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是学校热,企业冷。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和教师下企业实践,需要配备熟练技术骨干进行专门指导,这会影响生产业务的质量和进度。同时,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再则政府对实习企业尚无相关鼓励和优惠政策,学生实习期间发生的工伤保障等难以落实。

1.5 公共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1)职业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由于政策、资金及场地等原因,职业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无法满足职业培训的基础保障及群众就近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需求。目前,我市举办职业教育社会力量还比较薄弱,且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运营困难多。因此,绝大多数社会培训项目均依托职业学校的师资、实训场地和设备等资源,部分冷门培训项目则无法完成。

(2)职业培训资源分散且质量不高。培训资源分散于多个部门,培训项目量大面广,缺乏整合与相应规划,难以实现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培训。

2 职业教育新政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我市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布局高质量发展。这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既是发展机遇,又将面临诸多挑战。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3 推进我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统筹管理,校企多元办学

3.1.1 政府统筹,优化专业布局

(1)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职业教育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办学能力、办学质量的提高,为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2)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目前,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促进政府对办学规模小、教学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低的学校进行调整,对重复开设、师资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的专业进行优化,进一步整合相关教育资源、优化资源布局,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有利于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职业教育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1.2 建设平台,助力专业发展

校企共建教学平台,能更好地做到从学生到学徒的有效衔接。平台首先具有生产与教学功能。校企共建平台能按照产教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承担学生各种专业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师根据现代行业、企业标准要求,把整个生产经营流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串联,形成基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的课程体系。适当范围内可承接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并开展相应的专业教学活动,工学结合,为学生适应企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可对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拔性培训。

其次,平台具有培训与服务功能。校企共建平台实现培训与服务合一,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按照企业生产管理要求,在教师或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根据专业情况为学校、社会开展相关服务;承接相应的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教师、企业师傅及学生共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1.3 强化培训,提升专业质量

发挥校企共建平台的作用,落实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及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根据国务院“职教20条”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学校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其持续获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证书,引导和支持企业等用人单位落实相关待遇。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3.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通力合作

3.2.1 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紧贴企业所需

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技能,从学校和企业的角度上都必须以社会真实生产经营模式来开展,才能培养出企业能用、适用、好用的技能人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事先选取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典型案例,预先设定初步方案,确定操作步骤,这样可避免直接让学生操作造成经济损失情况发生。况且也存在教学工位稀缺、学生数量过多的情况,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技能操作教学效果。根据此状,为了高效、高质量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整学生实战学习的方式,在学生原有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难度增设操作过程预知、操作视频观看、实训设备模拟操作、真实生产情境感知、教师亲身示范及学生实际操作等环节。通过真实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3.2.2 开发“新型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以“技能实践”为主线的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校本教材。各职业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是从本校实际设备出发,通用性较差。再则专业校本教材类型过于单一,往往是某一种生产经营模式为例的教材。但随着中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需要学生掌握针对性更强的生产经营方法。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开发新型课程体系,进一步整合专业教学内容。根据现代企业所需,开发技能基础类、提升类及职业素养类课程,整合专业和素养教学,形成新型校本课程体系。

3.2.3 对接“企业考核机制”,优化评价方式

目前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存在问题的,必须与企业考核机制对接。学生的评价由学生自评、企业师傅评价及学校教师评价三方共同完成,评价的内容由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等3方面构成。企业对学徒的评价将纳入学生考核体系,实现了考核的“二合一”。除专业技能考核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顺应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从而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3.3 打造双师队伍,校企衔接教育

3.3.1 精修技能,提升双师品质

职业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专业教师不仅要练好职业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精神。企业对一个人的职业管理和工匠精神的养成有着丰富的经验,学校应该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双师品质。一是企业可为教师提供观摩学习、一线操作的机会。二是鼓励企业参与教师的技能发展规划。比如,企业可以为教师提供企业内部培训资料以及配套的教学资源和服务。三是发挥政府在促进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比如,政府牵头或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办技能比武大赛,鼓励企业员工也积极参与,对于技能优秀的教师在评优晋级中进一步倾斜。同时,政府要把企业对职业学校发展的贡献度作为企业评级、获取补贴的参考因素,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3.3.2 紧密结合,校企共同育人

按照校企合作双赢的原则,构建互惠互赢的驱动机制。学校发挥办学优势,企业发挥其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优势,融合校企两种资源,做到教育目标与企业经济目标一体化,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教师与生产人员一体化。一是采用引厂入校,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建立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生产型实训基地。二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基地建设团队。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院校、相关产业、行业部门交流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是引进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参与实训建设和实训指导,形成与相关院校、相关产业、行业交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根据从业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合作办学形式、双方职责、招生要求、培养数量、培养目标、合作期限、经费收支与使用等内容,充分体现办学的“双主体作用”。

3.3.3 统一协调,落实“1+X”证书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情况比较复杂,国内各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和完善必将是一个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协调多方力量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合力。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优势,分批分步开发和制定能力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等是立足我国国情,推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积极探索。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猜你喜欢
校企技能培训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技能up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