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新生适应情况调查研究

2019-12-05 02:51章佳颖
戏剧之家 2019年31期
关键词:适应大学新生互联网

章佳颖

【摘 要】大学新生的适应关系到学生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道路。本研究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大一新生进行调研发现,大一新生在学习上课时量较多,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学习目标尚不明确,缺乏有效学习时间;在生活中,对目前多样化信息获取方式较为适应,对如何协调学业、学生工作、休息娱乐的关系存在困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易出现自卑心理;在人际关系方面,部分学生不适应集体宿舍。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入学前搭建社交技术平台,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将线上、线下的方式相结合进行专业引领,构建实体、虚体相结合的“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促进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112-04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一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与方法、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个时候,部分新生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大学生活以及今后的人生道路。

当代大学生是接触新媒体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大一新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探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新生的适应现状,并借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切实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6级本科新生165人,其中男生23人(14.02%),女生141人(85.98%),学生专业为学前教育78人(占47.56%)、特殊教育29人(占17.68%)、教育康复10人(占6.10%)、教育信息技术23人(占14.02%)和教育管理24人(占14.63%)。

(二)研究方法

大学新生适应是学生逐渐融入校园公共环境,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协调大学生活所赋予的“新自由”的过程。①关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的维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陶沙将大学生入学适应过程划分为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五个维度。郑日昌则划分为社会学习适应、社会人际适应、社会生活适应三个维度。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学新生适应性調查问卷》,问卷共设置34题,包含了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三个维度。在数据收集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此外,本研究也抽取部分2016级大一新生进行访谈,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生的适应性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适应性情况分析

大学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等方面与中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研究发现大学新生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量较多,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大一的课时安排较多,且以公共基础课为主。通过调研发现,55.49%的学生认为课时量较多,而6.71%的学生认为课时量非常多。从研究中发现,43.29%的大学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了解,14.0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大部分的学生在填取志愿时对专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父母的推荐或老师的建议进行填取。第二,由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不确定性,学生目前所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录取的仅38.41%,这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不强。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学业方面,大一新生的课时安排较多,部分学生仍存在学业困难,例如数学、英语、人体解剖、计算机等课程。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学生,英语和计算机的基础比较较为薄弱,在访谈中也有同学提到“英语对我来说比较吃力,尤其是听力和口语,好担心挂科”,“我的专业的理科性偏强,学习起来对于文科班出身的我来说有些吃力”,学业困难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在访谈中也有学生建议希望能够在高三到大学的暑假期间通过互联网开始一些专业介绍课程,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了解。

2.学习目标尚不明确,缺乏有效学习时间

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和中学时不同,调查发现71.95%的学生表示能够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60.9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学习是第一要务”。而关于大学考试“60分万岁”的观点,60%的学生都不赞成,这说明新生对于学习比较重视。可见经过了高考,很多学生已经养成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标是激发一个人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在高中时,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考上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却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调查显示,尽管有21.95%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58.54%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还有18.9%的学生没有目标。学习目标的缺失,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大学的学习方式相比高中更加自由、自主,78.66%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勉强可以主动预习、复习、完成作业。根据进一步的交叉分析发现,具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相比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较多。在访谈中也发现,当问到目前最困难的是什么,有学生提到“我主动学习程度不够,有时候会懒惰,拖延症明显”。

(二)生活适应性情况分析

1.对多样化信息获取方式较为适应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邮件、官网等方式推送给学生。根据访谈发现,学生在入校后一般需要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包括学校级的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号、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会、ECNU青年等;学部级的微信公众号例如ECNU教育学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公众号,还有系所的公众号,例如华师学前等。这些微信公众号每天至少推送1次,推送2-5条消息。此外,每个班级还有QQ群、微信群等。每天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样的沟通方式较为便捷、迅速,18.90%的学生表示非常适应,65.85%的学生表示比较适应,但是这样的交流方式缺乏情感和互动的氛围,仍有13.41%的学生表示不太适应,1.83%的学生表示不适应,“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更好地自控,如何不错过任何大学通知的情况下少用手机”。

2.如何协调学业、学生工作、休息娱乐的关系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有很多的平台和机会去参与到各类活动当中。在参与调研的164名学生中,70.12%的学生自己表示参加了各类学生组织,包括教育学部学生联合会、社团、系学生会、校学生会等。这表明大部分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学生组织。而关于课余时间的安排,从图6可以看出,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大部分将时间投入在看剧、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网购、志愿者活动。

参加学生组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但是如何协调好学生活动与学业的关系,在面临二者活动时间存在冲突时如何取舍是很多大学新生所面临的困惑。

同时,从图6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在看剧、网购、打游戏上。而从图7看出,仅26.83%的学生表示能够很好地协调学习、文体活动和休息的关系,36.59%的学生表示有时感觉空虚、无聊,32.93%的学生表示感觉忙碌、很累,还有3.66%的学生表示无所适从。因此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可以开设时间管理相关的讲座或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协调好学生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关系。

3.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易出现自卑心理

大学新生在入校后,生活费突然增长了几倍,部分学生会出现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合理支出。在此次调研中发现,62.02%的新生的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上海是一个发达的城市,消费水平较高,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家长的支持,仍有25.61%的学生表示生活费问题给这些贫困的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学校对于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大学新生有相应的支持体系,包括绿色通道、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如果没有很好地平衡学习与课外兼职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这些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人际交往适应性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是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外部条件。

1.部分学生不适应集体宿舍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远离父母和家乡,进入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面对集体生活,部分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根据交叉分析发现,那些在高中时有过集体宿舍生活的同学,相比没有过集体宿舍经历的同学与室友的关系更加融洽。在访谈中也有学生提到“过去的住宿生活让我现在适应能力比较强。”

2.部分学生不适应集体活动

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的交际圈一般较小且相对固定。在进入大学后,新生需要面对更广泛、更复杂的人际关系。远离家乡和亲人朋友,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减少了投入新生活的勇气。研究发现,79.88%的大学新生在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向以前的同学和朋友倾诉。这一方面反映了新生的恋旧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新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经验,一时很难交上新朋友。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多开展相应的活动,促进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避免学生出现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倾向。

四、讨论与建议

Arnett将一个人18-25岁的阶段定义为“青年”,该阶段是个体从青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发展期。在此期间,青年人会对其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诸如爱与生命等重大人生课题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并确认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②针对大学新生出现的种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入学前搭建社交技术平台,完善新生入学教育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新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入学前,搭建一个基于新生为核心的网络交互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平台上交换信息,提出并解答问题、熟悉未来生活学习环境、与他人进行更全面的线上互动。教育学部在入学前便开通了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入学前就可以加入自己的班级群体,在入学前就与自己未来的室友、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動。同时,在开设的班级群中还有一批学导,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新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尽快熟悉学校情况、了解自己未来的宿舍环境和生活场景。教师也可以向新生介绍学校,专业的具体情况和报道的流程安排,借此也可以掌握新生的基本动向,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新生入学后,合理构建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体系,也关系到新生的入学适应情况。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的新生学习目标尚不明确,缺乏有效学习时间,对专业缺乏归属感;在生活中,不知道如何协调好学习、生活和学生工作的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过多地依赖于原有的人际关系,不适应集体宿舍生活。因此,学校可以围绕着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开展系列的入学教育主题活动,为其顺利接轨大学学习、生活提供指导和支持。例如教育学部就开展了新生安全教育、学业指导、心理适应、如何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讲座及参观、职业生涯规划、时间规划等方面的入学教育讲座,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除此之外,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保持信息快捷传递和工作通道的有序畅通,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入学教育的反馈和效果,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入学教育活动。总之,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可以使教师将自身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自发地在内心深处激起同样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形成共鸣状态,更快地融入校园文化。但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培养自身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思政能力,以“渐入式”和“即时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将线上、线下的方式相结合进行专业引领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专业归属感不强,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而具有专业认识既是新生培养专业兴趣的前提条件,又是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直接动力。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也缺乏了解,学校在学生大一开设的课程多为通识类的基础课程为主。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结合教育学科的专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引领的活动,例如教育学部开设新生教育参访日活动,组织新生走进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等地方,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展师生交流会,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前沿发展趋势、就业前景、教学计划等,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坚定信心;开展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加强朋辈引领,促进新老生相互交流、互相学习;通过“承古励新”学部历史讲座,使其完成与前辈的心灵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同时,线上的活动也是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例如开设一些线上的“微课程”,通过5-10分钟的微视频向学生介绍专业的特色、将来的就业前景等,使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相关“微活动”,在活动方法上,要有选择性地降低活动的难度,多组织一些容纳性大低门槛的活动,扩大参与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三)构建实体、虚体相结合的“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

新生在入学时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户口迁移、火车票优惠卡办理、助学金申请、勤工俭学申请、医保政策咨询、党组织关系转接等,而这些事务的办理分布在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新生对于学校的职能部门不熟悉,很多的问题都是“找辅导员”,这给辅导员的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将“一站式政府”理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延续。整合校内行政服务办事机构,为学生提供事务办理、咨询服务、工作交流和素质拓展于一体的高效率学生工作平台。例如武汉大学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通过便捷、共享、专业、高效的服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例如浙江大学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将行政服务办事机构独立性、校内事项整合彻底性及事项办理标准化和受理平台信息化方面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简化办事流程,例如通过微信企业号,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预约、校园卡充值、选课事宜介绍、图书馆借还书预约等,为新生减轻事务压力。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做一些精准的信息推送,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信息。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也可以帮助学生。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也关系到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高校应采取一系列形式的适应性教育措施,形成新生适应性教育长效机制,确保新生適应性教育能够长期化、有效化、育人化。同时,也需要家庭加强其独立性教育、社会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关爱力度,促进大学生自身抗挫折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大学新生能更好地适应,才能够充实、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

注释:

①Gerdes &Mallinckrodt B. Emotional,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tention[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4,72:281-288.

②Arnett J J.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469-480.

参考文献:

[1]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D].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2]张宇斌,黄佳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5(06):5-6 [5]俞旭红.大学生新生适应心理问题调查报告[J].北方文学.2010(05):63.

[3]俞旭红.大学生新生适应心理问题调查报告[J].北方文学.2010(05):63.

猜你喜欢
适应大学新生互联网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