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2019-12-06 06:26高媛
商情 2019年49期
关键词:自由化利率理论

【摘要】20世纪70年代,罗纳德·麦金农(McKinnon,1973)、爱德华·肖(Shaw,1973)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是在全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货币经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检验了传统货币理论的适用性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货币金融理论。这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实践息息相关,很多发展中的国家在金融深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的实践,其金融深化历程大多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内容,以摆脱金融抑制政策所带来的经济低迷。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一些国家因激进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金融危机。本文主要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了详尽梳理,从金融抑制入手,分析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及金融深化对经济体系的积极作用,探討了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并根据我国金融深化的具体实践,以金融深化理论为指导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改革 金融深化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市场往往存在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完善、传统与现代金融机构并存、货币化程度不高、政府在金融活动中存在不当监管等问题。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存在的落后状态,很多经济学家曾作出过积极地探索,以期挖掘出导致金融市场发展落后背后的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其中,以罗纳德·麦金农(McKinnon,1973)、爱德华·肖(Shaw,1973)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他们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落后主要是因为金融抑制现象的存在,而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金融改革,提升金融发展的自由化程度,才能使经济摆脱滞后发展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

一、金融抑制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根据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理论,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金融活动中存在不当监管,对利率和汇率进行不恰当甚至过度的控制与管理,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水平,使得利率和汇率偏离了信贷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均衡水平,从而造成信贷资金缺口,缺口部分的资金需求者的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随之,变相的信贷配给产生,导致投资效率大幅度下降,从而致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一种现象。在金融抑制存在的情况下,能够获取贷款的往往是大型国有机构,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满足。

金融抑制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包括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具体来说,由于低利率条件下无法带来预期的储蓄收益,加之为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等不良预期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存储意愿将会明显下降,储蓄下降会导致投资减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国民收入也会随之下降。在低利率水平下,拥有货币资金的市场参与者倾向于储藏物质财富、增加消费支出或向国外转移资金来规避可能存在的通货膨胀等风险,储蓄率因而下降。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使得资金配置存在低效率的情况,高产出、高效率的企业可能无法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无法扩大投资,投资水平降低。此外,资本密集型企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容易获取信贷资金,以进一步发展,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供求不均,失业或低收入情况严重。

二、金融深化能够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理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障碍,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放开对金融市场的过分管制,使其获得市场化的自由发展,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是指政府发挥适当的金融监管职责,逐步减少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强行监管,尤其是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得利率和汇率水平能够由信贷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决定;控制通货膨胀水平,推动经济的增长。金融深化能够带来积极的经济效应。与金融抑制相反,金融深化能够带来收入效应、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就业效应。金融深化首先表现为利率水平的提高,由此产生的替代效应将会导致社会储蓄水平的增加,为各项投资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而金融深化的推进能够将分割的资本市场统一起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使得投资效率与收益率也进一步提高,从而提升产出水平。产出的增加带来市场参与者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升储蓄和消费水平,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政策主张上,金融深化的核心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提升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强调应该放开利率,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贷款和扶持,加强市场机制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促进金融和财政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财政的正确职能,减少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水平,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政策环境。

三、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

在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金融改革。有些国家的金融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成效,而有些国家金融改革带来的却是高通胀和垄断下的高利率。如20世纪70年代初,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在面对本国经济增长率低迷、通货膨胀率高、财政赤字等问题时,以金融自由化理论为指导,提高利率、放宽对金融活动的各项限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三国在金融自由化的同时,政府未能加强监管,导致银行贷款质量下降,银行坏账增加,央行被迫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被压低的通货膨胀率再度上升。

金融深化理论无法一蹴而就地解决发展中国家问题,一方面,每个国家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没有一劳永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药方,在进行金融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各自面临的实际发展情况;另一方面,金融深化理论本身也存在很多局限,在运用时候应当规避其局限性。如金融深化理论没有充分展开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过程和阶段的研究,缺失具体环节的研究,其指导作用大打折扣;而且,有些金融深化论者过分强调了取消政府干预,将金融深化等同于自由化,这无疑又陷入了另一种极端。由此可见,在以金融深化理论为指导进行金融改革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各类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就贸然提倡自由化,盲目强调取消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可能会进入其自由化的陷阱,造成金融不稳定,对一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如何处理好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应遵循何种金融深化的路径是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改革面临的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从政府严格管制的经济体系向市场化体系转变初期,市场化的利率、混业经营、金融衍生工具的井喷式发展、管制放松等带来的利率、汇率波动和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影响,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如果缺乏对金融机构审慎监管,金融深化可能造成金融的不稳定,甚至金融动荡。

麦金农认为经济自由化的步骤应当是渐进的,他提出,客观上存在着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金融政策的最优次序,即“财政控制先于国内金融自由化,而外匯自由化,尤其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则是金融自由化的最后阶段”。金融深化成功的重要经验是要遵循金融自由化的最优次序。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体系,加强财政控制。平衡政府财政收支,防范财政赤字,为国内金融自由化提供一个物价稳定的宏观金融环境。因为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会给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缩小金融业的规模。其次,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建立积极、正向的市场环境,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国内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之后,进行外汇自由化。要注意的是,“在国内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保持外汇控制,一方面是因为外资对一国经济发展并不是必须的,而国内金融深化则能够为投资提供足够的储蓄,另一方面是过早地开放资本项目会导致资本的无序流动及外债的不合理积累。在金融自由化的最后阶段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有助于引进国外金融机构,从而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也有利于本国金融业国际化,进一步促进金融深化。”

四、我国金融深化实践及启示

1979年前,我国实行计划管理的“大一统”金融体制,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为核心,大量汲取了苏联的经验。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银行,实行统一的低利率制度和外汇管制,不存在市场利率和市场化汇率,禁止外汇买卖;以计划管理为最高原则,一切业务按计划;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系,所有单位和个人只能与国家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而不能有商业信用、国家信用和向外借款等。1991年起,我国金融改革深化不断推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央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央行领导和管理各类金融机构;利率和汇率逐步向市场化发展,单一银行信用制度转变为以银行间接信用为主导,多种直接、间接信用并存的制度。我国经济发展在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工具多样化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金融机构数量和多元化程度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规范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对于我国金融深化的下一步发展,一是不断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水平能够反映信贷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为市场参与者参与投资提供准确的利率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二是建立良好的信用市场,加强对贷款对象信息的审核。积极借助日益发展的金融科技,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详尽了解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足迹,加强信息审核力度,识别虚假信息,减少错误判断,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和逆向选择,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三是不断推动普惠金融纵深发展,为任何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对象平等地提供所需合适的金融服务,助力金融稳定和社会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格致出版社,2015.

[2]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贾康、赵全厚.中国经济改革30 年——财政税收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格利、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6]李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J].财贸经济,2008,(11).

[7]陈江静.金融深化理论的框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物价,2016,(9).

[8]李丹钰.论中国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财经界,2016,(1).

[9]阮健弘.金融深化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J].中国金融,2018,(7).

[10]刘文韬.金融深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西北大学,2016,(6).

[11]李志平,周言覃.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民福祉的传导机制研究[J].经济评论,2016,(3).

[12]谈儒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4,(12).

作者简介:高媛(1992-),女,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职称:中级经济师,学位: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自由化利率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基于LTE网络自优化方法研究
当代俄罗斯媒体语言的显著特点及其成因
欧美对华纺织品设限一览
不可随意套用“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