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打造农民田间学校联盟创新发展农民田间学校

2019-12-06 07:37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民科技培训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广校田间河南省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成立于1981年,是由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教育厅等13个单位联合举办,河南省农业厅主管的正处级全供事业单位。2001年经省编办批准,加挂了河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经过38年的改革发展,河南省农广校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建制和中央校、鄉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构建起了天网(广播、电视、卫星网络)、地网(教育培训基地、互联网络)、人网(五级培训体系)“三网合一”的教育培训网络,成为非常重要的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在河南省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目前,河南省农广校系统共有农广校139所,其中省校1所、省辖市分校18所、县(市、区)分校120所。省校全系统898名专职教师,2570名兼职教师,副高级职称883人、中级职称1353人,并建有师资库,管理着专兼职教师信息,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业务素质强大,可以满足任何专业的培训需求,为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有效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河南省各级农广校紧紧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三进村”,将人才培养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千家万户。38年来,河南省农广系统秉承“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校训,发扬“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农广精神,针对务农农民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累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1900多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 150万人;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骨干农民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累计培养中专学历20多万人;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累积培训130万人次,有效转移50多万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8万多人。自2010年以来,累计完成中专学历教育27628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55712人,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536009人,开展退耕还林、雨露计划等其他公益类农民培训559232人,培育高素质农民 72951多人,承担任务占河南省65%以上,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增强农民教育培训效果,河南省农广校坚持“育、培、训”结合,找准方向、准确定位,立足工作重心,全面进行战略谋划和工作布局;迎难而上,内延外联,凝聚力量、积极作为,大力弘扬新时期农广精神,发挥体系的强大合力。一是树立战略的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省校首先自身强筋壮骨,建设综合培训教学楼,在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机制建设、任务责任落实等方面分工明确;在分层建设发展中,指导各级分校树立有为有位理念、加强条件建设、应对机构改革,引领各分校奋勇争先,积极作为,形成了牢固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承办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和中央校的重大活动,促进提升综合能力。二是加大试点推进、驱动带动引领。省校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试点县和非试点县的指导力度和扶持力度,及时组织观摩学习、交流总结,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主动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三是协同教育厅成立农民培养办公室。工作上广开渠道,多方探求合作,寻求培训新路径和新方法。联合教育厅、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成立农民教育培训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广校,有力的推动了河南省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四是建设发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体系。目前,省校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上建设发展了1577所农民田间学校,基本达到产业和区域全覆盖,构建出农民教育培训新的培训支撑体系。积极创新农民田间学校使用方法,注重坚持“农民需求第一”的培育导向,以“田间实训”为教学主导,改变传统培训形式,重实践重技能,加强过程管理学习,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契合,技术与田间的“零距离”,确保农民科技素质快速提升,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有所得,较好解决了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组建农民田间学校联盟,实现合作共赢。为了促进农民田间学校发展壮大,搭建信息共享发展平台,组建了省市县三级农民田间学校联盟体系。各级联盟单位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工作,在带动农民发展,促进产业提升、帮助周边群众致富等方面的成效突出,规模和影响力已见端倪。五是注重培养典型创建总结模式。在培训中注重推介宣传典型,把优秀的杰出农民优选出来,在培训中注重推介典型,树立典型,重点培养,跟踪服务,突出农民教育培训成效。结合培训工作实际,以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或者好的做法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梳理经验,总结特色培训模式,促进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升。

猜你喜欢
农广校田间河南省
春日田间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