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碎件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2019-12-06 08:00高燕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回形针创作游戏

高燕

“小碎件游戏”是指幼儿运用经过筛选的、未设定目标、未设计玩法的开放性材料开展的探究、创想、扮演等形式的游戏活动。“小碎件游戏”以幼儿的经验和兴趣为导向,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游戏场地、游戏伙伴、游戏玩法的权利。我园的“小碎件游戏”历经六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园本化的解读与运行模式。大三班走廊里提供了新的小碎件游戏底板,孩子们在玩小碎件游戏时,发现了底板的秘密——可以吸住铁质材料。于是,他们在小碎件区找到了螺丝垫片、回形针、订书钉等材料,自发进行着小碎件游戏。“回形针”不知不觉成为游戏的主要材料,孩子们的想象层出不穷,以“回形针”为主材的小碎件游戏之旅开始了。

一、为幼儿创设“小碎件游戏”的审美环境

“小碎件游戏”材料的收纳与陈列注重收纳容器的选择与审美环境的营造,以呈现不同材料的特性,为幼儿的审美创造奠定基础。

(一)收纳:体现小碎件的特点

首先,关于收纳容器的类型。自然类小碎件材料,如石头、花草、贝壳、树桩、树皮等,适合用自然物制成的容器,如竹篮、草编或藤编的托盘、垫子进行收纳。色彩斑斓的材料,如珠子、海洋球、羽毛、吸管等,放在透明容器中,不仅一目了然,还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次,收纳小碎件材料的容器,要兼顾幼儿取放方便和陈列美观的原则。如吸管的收纳,一位教师选择了敞开式的透明塑料盒,按颜色放置后显得非常整齐,也便于幼儿取放整理。另一位教师则将吸管放在比它短一截的透明罐子中,摆放在桌上,整齐又方便。比较两种收纳方式,大家发现,从整体环境来看,第一位教师利用敞开式的方法进行收纳,整齐却没有突出吸管长直的特点。而第二位教师的收纳方式不仅高低错落,还突出了吸管的特点。

(二)陈列:突出幼儿的审美感受

皮亚杰认为:儿童看到、听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听。让儿童置身于审美环境中,不但能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不同色彩、形状、质地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蕴含着不同的情感特质,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体验,有目的地选择适合的材料开展游戏。

首先,色彩聚焦。可以将同一种颜色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进行展示,在室内呈现明显的颜色区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和想象。一般而言,以红黄蓝三原色或者同色系材料进行陈列,色彩与色彩之间用过渡色衔接。如三原色陈列法,橙色材料布置在红黄两色之间,绿色布置在黄蓝之间等。再如同色系陈列法,可分为红色系、黄色系、绿色系、蓝色系等。其次,材质差异。金属、塑料、木质、纸质、玻璃等制成的材料本身带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同一材质的小碎件因工艺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金属的光泽与哑光的质感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影响材料情绪的表达。因此,同一材质的小碎件更容易激发幼儿对小碎件色、形、意、动等方面的审美感知。

二、“小碎件游戏”助推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审美是美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儿童的生命活动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及其产生的心理愉悦状态。幼儿在玩“回形针”的过程中,自由想象,自主创作,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促进了审美创造。

(一) 纯“玩”材料:激发幼儿的审美经验

零星的“小打小闹”要变成以“回形针”为主材的小碎件游戏,孩子们会产生怎样的创意呢?于是,第一次正式的、集体的“回形针”游戏开始了。孩子们从椅背的书袋里取出纸盘,接着自由去选择需要的回形针。几乎每个孩子的纸盘上都有各种颜色的回形针,有的孩子将回形针散乱重叠在一起,也有孩子在取回形针时有意按颜色分类摆放。选好自己想要的底板,游戏进入了创作阶段。有的孩子独自进行创作,有的三三两两结伴创作,还有的利用地面空间进行游戏。游戏结束时,孩子们的“回形针”作品丰富极了:有用回形针均匀、对称排列的“房子”作品,有用不同颜色排列出来的“树”作品,还有双人合作的“草地上的花”等作品。

游戏分析:在没有教师任何提示下的第一次活动结束了,孩子们用丰富多样的作品告诉我们:回形针这种“小碎件”真的能“玩”出不同的作品。在游戏中,幼儿发挥想象,将“回形针”看作线条,完成了创作内容的轮廓;又将“回形针”整齐排列,形成色块,完成对物品的填色;更有的幼儿将散落的回形针想象成雨滴,生成一幅“下小雨”的场景画。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幼儿运用“回形针”创作的作品基本都是平面造型的。这是否与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还是幼儿游戏思维的固化(以往提供的小碎件材料基本不可拆卸,以至于幼儿不知道要改变回形针的样子开展游戏),于是我们对活动进行了调整。

(二)探究调整:为幼儿的审美表达创造条件

幼儿对材料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开展了两次不同指向的探究活动。一是探究回形针本身的特点:变形与连接。通过探索,幼儿知道单个回形针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变化,多个回形针还能组合连在一起。二是让回形针“立”起来。大班幼儿由于手部精细动作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且具备了使用材料的经验,故他们能够对材料进行空间架构以及细节装饰,力求更丰富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灵感,而本活动中平面作品不足以激发孩子的深度学习。随着回形针在辅助材料的支持下立起来、连起来,幼儿的空间架构能力也受到了考验。在两次探究的基础上,幼儿对回形针已经非常熟悉,于是教师开放了活动室中的其他小碎件材料,作为游戏辅助材料,幼儿进行了第二次小碎件游戏。

游戏分析:“幼儿创作内容单调、思维狭窄化”成为本次活动最突出的问题。依然是平面作品为主,探索发现的“变形和连接”完全没有出现在活动中。除了三幅个性化的作品,其他作品均以房子和彩虹为主。是什么制约了立体作品的产生?是幼儿回形针变形和连接后的经验不足?还是缺乏支撑回形针立起来的材料?又是什么影响了幼儿个性化的表达与创造?第一次分享作品后教师对作品色彩、排列方式的鼓励是否影响了幼儿的认知?还是与自我创作相比,彼此模仿更轻松(边聊天边创作的状态)?抑或是折射出幼儿日常美术思维的固化(房子是尖的,彩虹是弯的,太阳是在角落上的)?

问题产生后我马上进行了调整,将房子彩虹的照片放一起,让孩子们集中观察、比较、判断,发现其中的问题。孩子们认为,应该要做自己的作品,不能看到别人的就刻意模仿。同时,尝试在下一次游戏时提供可塑性的支撑材料,刺激幼儿产生创作立体作品的愿望。于是,第三次“回形针”游戏开始了,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材料的支持下,幼儿的作品更加立体丰富了。如在《小河边的风景》作品中,回形針出现了多种连接和架构。毛根、吸管、橡皮泥组成小河,回形针和木塞组成花。特别有意思的是花,该幼儿刚开始先把回形针插在木塞上,然后再一个个套回形针,调整成花的样子。这个过程中插在木塞上的回形针很容易掉下来,花瓣也不容易控制方向。后来她做第二朵花的时候,把回形针掰开后先套其他的回形针,再将其插到木塞里,这种方式明显方便了很多,花也更好看了。

游戏分析:1. 材料提供的方式,由原来的分层提供转变为一起提供,整个活动室就是小碎件游戏场,室内外的任何材料幼儿都可以根据需要取用。底板提供也更常态了,大的KT板在黑板后面,鞋盒、木框、布、报纸放在高低柜上,磁性底板放在走廊里。2. 回形针连接和变形的方式更加多样,作品的表达也更丰满了。各种辅材与回形针发生碰撞,产生了“桥”“秋千”“花”等立体作品。孩子们的想法是独特的,即使是同一种主题,他们也用了不同的表达形式。3.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如活动中,有的孩子因为力气小无法将回形针插到木塞里。于是他们开动脑筋,尝试用剪刀先戳个洞,然后再插进去,有效解决了问题。

“小碎件游戏”坚持以幼儿为本位。在游戏中,幼儿依托“小碎件”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寻找规律,寻求解决办法。在不断尝试、总结的过程中,制作出新颖、有价值的美术作品,发展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猜你喜欢
回形针创作游戏
《一墙之隔》创作谈
漂浮的回形针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