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地与开洋起点

2019-12-06 07:38赖晨
闽南风 2019年10期
关键词:长乐船队郑和

赖晨

说起“海上丝绸之路”,就一定绕不开七下西洋的郑和。如果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江苏太仓是起锚地,那么,福州长乐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地和开洋起点。

两个基地

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余里。一支由数百只船、数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要常年在远洋上航行,必须在其航线上有若干个港口作为依托,还要选择其中的良港作为船队驻泊的基地。郑和依据地理位置、风候规律、人才资源等因素,从船队集结编队、物资补给、等候风汛、船员休整等实际需要出发,经过实地勘察和反复考虑,除以南京作为下西洋船队的大本营和始发地外,确定以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和福建长乐的太平港作为在国内的主要基地。

船队自苏州刘家港出发后屡次驻泊福州长乐太平港,然后从福州五虎门扬帆启航。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下西洋途中最后的一个国内逗留地,那么,郑和在此地有过哪些活动和故事呢?

航海之乡

长乐地处福建省的东南部,距离省城福州水路约60公里,位于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口的南岸,一面背山,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近百公里,水陆交通便利,各类物产丰富,并且有造船和航海的悠久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在此打造战船。《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元年五月辛已,命福建都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永乐二年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船五艘。”《长乐六里志》也提到了在福建造船的事:“明永乐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可见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船只,有些便是在福建造的。

三国时,吴主孙皓派会稽太守郭诞在此造船航海,并由此启程,所以长乐古称“吴航头”,如今长乐县城仍称吴航镇,“吴航”成了长乐县的别名。远自东汉对起,这里的居民就和东南亚一带国家有交通往来,唐朝时开始有人在海外定居。他们有丰富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航行的经验,全县225个乡村,就有110个乡村侨户占相当大的数量,并且大多数侨民在各国海轮上工作,因而素有“海员之乡”的美称。

太平港在长乐县西250米许,处闽江下游,原名下洞江、马江,又称下港、河下港、河阳港。明永乐七年(1409)郑和奏请改名为太平港,为的是祈求下西洋船队往返航行太平安顺。这里水深港阔,海面最宽处约有1公里,沙洲岛屿环绕,形成许多船舶寄碇地。南北两岸各有东西走向的山脉作为屏障,东北部的闽安镇,山峰夹峙,江面狭窄,对外海的浪潮可起阻扼作用,所以既可避风,又可防浪,是一个天然的驻泊良港。古人曾咏诗赞美说:“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碧水停舟通万国,桅樯如林赴九洲”。

从船队人员组成来看,下西洋使团的第二号人物、正使太监王景弘即为闽南人,阴阳官(掌握天文气象测候等事)林贵和是福建福清县人,22名有姓有名的福建籍军士因下西洋有功被升官而载入《闽书 ·武军志》;至于船师、水手、采办、贸易等技术和经济人员,更是以福建籍居多。

候风五个月

郑和统领的下西洋船队,是以风帆为动力的,所以必须按照“北风南航,南风北航”的风候规律行驶。船队由太仓刘家港入海后,航至长乐太平港驻泊候风,到北风吹起,再扬帆经五虎门开洋。五虎门,位于闽江的出海口,是闽江与东海的交接处。海面并排高露出五滩礁石,状似猛虎,四个蹲伏向前,一个回首后顾,宛如在守卫着祖国的门户,是船舶从闽江出海入洋的必经之地。太平港属南洋的海洋性气候,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盛吹东北风,所以下西洋船队都在此时由国内启航。

长乐太平港,既然是郑和船队在国内的最后一个据点和基地,必然负有维修船舶、付给供养、添置货物、招聘随员和进行休整等任务,在这些方面,它也确实是一个理想的港口。因为福建省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区之一,杉、松、樟、楠等造船的上好木材,分别由闽北各地沿闽江源源不断地顺流而下,汇集到此,为郑和船队船舶的建造和修理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船队所需的茶、盐、糖、油、酒以及淡水等生活用品,福建也十分富有;和西洋各国贸易的丝、绸、缎、绒、芝、纱、绢、棉以及瓷器、樟脑等,都是福建传统的手工产品,早就畅销国外,享有盛誉。

郑和船队的驻泊大大地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繁荣,使长乐县城“人如云集,竞成大市”,奠定了明代福州在海外贸易史上的地位。

整修宝塔

太平港南有一座南山,郑和在此候风的5个多月里,经常登上南山观察港口形势,察看船队阵容。南山上有座建造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的石塔——圣寿宝塔。郑和经调查后发现,此塔是为宋徽宗赵佶祝寿而兴建的,他极不高兴。他认为宋徽宗是著名的昏君、亡国之君,不值得为他祝颂。他看到南山三峰并峙,便把塔名改为“三峰塔”。

三峰塔全用石材砌造,仿八角楼阁形式,七层八角,高27.4米。塔内为拱顶空心室,设曲尺形石阶供攀登,第一层有1门,第二层至第六层有两个门,而第七层却开有4个门,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既便于在顶层室内张灯作为航标,又便于游人四方远眺。

三峰塔每層塔壁都有浮雕莲花座佛,这些座佛刻工精湛,布局繁简得当。全塔200尊座佛中,第一层有60多尊。塔座上的祥禽古兽、花卉图案,精工细雕,疏密相间。明永乐十一年(1413)郑和对它进行了重修,明宣德六年(1431)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塔下重修天妃宫时,又整修了一次塔。这座古塔,虽然历尽沧桑,但至今依然巍然耸立。

天妃宫与郑和碑

郑和经常登临三峰塔观察、休息。塔旁原有一座小庙,内供奉海神天妃(妈祖林默娘)神像。当时出海经商的人都要到这里上香祭拜。当东北风到来时,正是南下西洋的时候,人们要到妈祖像前祷告一番,祈求得到神的庇护。在大海航行中屡遭风险却能化险为夷,据他们说,这完全是得助于神灵的保佑。

郑和一行也是十分相信神灵的,其船队除配有阴阳官、阴阳生,还配有僧侣、道士等神职人员。在第三次返航之后,第四次远航之前的明永乐十年(1412),郑和奏请朝廷在三峰塔下建造了天妃宫。在明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他又重修了天妃宫,并在其左侧建造了一座三清殿,除了雕塑了天妃神像外,还铸造了一口铜钟,十一月,他又树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一座。

《天妃灵应之记》碑,人们称之为“郑和碑”,碑高1.62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座高29厘米,額镌“天妃灵应之记”6字篆文,两旁阴刻海水波浪纹,正中拥有一日。碑文楷书31行,行字多者68字,共计1176字,除了9字磨灭外,其余均尚清晰,碑框镌刻缠绕番莲花纹。碑文说:“余由舟师屡驻于斯,伺风开洋,驻舶兹港等候朔风开洋。”

“郑和碑”记叙了郑和出洋船队起航前,到南山天妃宫祈求庇护的情况,其中还对航行的时间、船只、人员、编制、修舶、设备、到达国家等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订正和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错误与不足。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事石刻,原来在苏州娄东刘家港北漕天妃宫有《通番事迹记》碑石一块,可惜已经不存。所以,福建长乐南山天妃宫的这块《天妃灵应之记》碑,便成了记叙郑和航海仅存的、唯一的珍贵石刻文物了。

郑和下西洋后,大大推动了中外和平友好交流,促进对外经济贸易,许多国家的国王及其亲属、使臣纷纷随同郑和宝船来华朝贡,从福州或泉州上岸,然后再由驿道进京,有些使节和其亲随甚至会在长乐住上一段时间。

《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下西洋时,各国争先进贡本国的珍贵动物,其中“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去了本国的奇珍异宝,各国的珍奇动物也从长乐被带到了全国各地。此后一段时期,长乐太平港也成了一处著名的贸易港口。

该碑提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经历,到达和经过的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产物,是研究当时西方群岛的政治、经济的一手资料,同时也是我们祖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郑和船队在长乐虽驻泊在太平港,但附近地区也有他的活动事迹。例如,他在长乐文石乡建造了天妃宫、三宝塔、三宝殿和龙峰书院。据闽侯县的《雪峰志》记载,闽侯“雪峰崇圣禅寺……殿前瓦塔两座,永乐中三宝太监自西洋携来置此。”《八闽通志》说,郑和到过福州市内的于山,他看到了宋代所建、元代改名为九仙观的房屋已经十分残破,便进行了一番修缮。传世的《郑和航海图》上,还描绘有长乐南海边的“牛角山”,这个算是人们熟悉的航海标志之一。

猜你喜欢
长乐船队郑和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郑和下西洋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最美长乐”喜迎党的十九大摄影展获奖作品
大宋小神探 夜黑黑,敲窗声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