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2019-12-09 02:03张晓惠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感情想象情感

张晓惠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语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讓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启发想象,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及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我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学生很好地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学生的想象明显融入了自己从电视或文学作品中获取的信息,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三、情感共鸣,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才能使其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此时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的敬佩之情?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其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能。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感情想象情感
最好的感情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情感
感情工作
台上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