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9-12-09 02:03刘鸿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思想过程

刘鸿明

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根据这几年的尝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

多年来,中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受升学率的左右,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而又严重地削弱,甚至完全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只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教育目的,端正教学思想,尽快实现“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过渡,“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注重课前预习,鼓励质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从课前预习入手。在每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老师布置目的明确的课前预习任务。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善于“激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促使学生多思、深思。

三、要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點”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专家的定论所束缚。

四、要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学生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开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三味。这种探索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学中应展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曲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只要我们坚持教学改革的精神,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方面,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将会有所改变。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思想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做好课前预习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