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

2019-12-10 02:52刘向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策略

刘向阳

摘要: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之一。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合教材和乡土史资源,挖掘家国情怀素材;通过历史对比,凸显家国情感;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家国氛围;挖掘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体会家国认同;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激发爱国情感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素养 培养策略

2017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之一。新课标中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不仅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既是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也是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1.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理解历史发展规律,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素养既体现为一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热爱,也体现为一种对未来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家庭幸福的执着追求和信念,还体现为一种勇于担当的意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思想。例如,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家思想,孕育了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家国情怀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儒家文化對于道德的最高要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便是对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如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兼爱”“尊老爱幼”“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等理念对于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怀素养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和言传身教让学生不仅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许多高中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外来因素影响,思想容易波动,情绪容易激动。如果学校、老师和家长在高中阶段对其引导不当,他们可能很难完成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甚至容易误入歧途。因而,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爱家、爱校、爱国的精神和责任感。

高中生是家庭幸福的希望,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高中生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此,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师不仅需要培养高中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培养其勇于担当的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3.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首先,能促进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加强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推进。其次,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智育发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识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要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文价值,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家国情怀教育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挥重要作用。再次,能促进高中生体育的发展。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能让高中生具有爱国、爱家的胸怀,而且能让学生明白为了将来更好地担当起建设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担,需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最后,能促进高中生美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情怀教育能让高中生学习许多历史优秀历史人物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德,提升高中生的审美观和人文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教材内容和乡土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历史对比。凸显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教师可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史料佐证等方式挖掘家国情怀素材,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的特点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西周推行的贵族分封制,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当代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政治制度变迁的内容,认识到我国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高的政治文明、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学生通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对比分析,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也可将中国史与外国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凸显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内容时,可将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欧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认识到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但同时期的西欧却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7世纪至17世纪中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当西欧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加强。

2.依托乡土史资源,激发家国情怀

许多地方都有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乡土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乡土史资源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堂导人环节,教师可以从乡土史资源中选取一个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导人新课。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通过图片、史料等方式将乡土史资源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拉近学习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在练习巩固环节,教师也可从一些地方志文献中选取相关史料,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后作业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乡土史资料,然后在下次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成果,增强学生对乡土史资源的认识,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

例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查阅地方志或其他乡土史资料,设置问题: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课后收集家乡行政单位称呼演变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乡土史资料,不仅加深了对乡土历史和教学内容的了解,而且加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激发家国情怀。

3.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家国氛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多个维度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通过影视资料、史料、朗诵诗歌、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营造家国氛围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培养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后果,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观看影片后,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回答: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可以呈现两段史料:一段是关于当时中国军队数量和武器质量方面的史料,另一段是关于英国军队和武器方面的史料。通过史料的对比分析,学生发现中国军队与英国军队在素质和武器方面的差距。通过史料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何会失败?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再如,学习“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甲午风云》的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名将邓世昌英勇抵抗日军的事迹。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中日甲午战争情景剧,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理解,体会中国人民英勇的斗争精神,认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4.挖掘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家国认同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如古代史上有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优秀历史人物;近代历史上有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左权、张自忠等优秀历史人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挖掘优秀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理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是如何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他们是如何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或为了民族大义敢于担当,甚至敢于牺牲自己生命的。学生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受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此后,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于1661年亲自率领2万多名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迫使荷兰总督在次年投降,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于是,郑成功慷慨写下“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著名诗句,体现了郑成功的执着信念和家国情怀。

再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和官员为缓解民困、匡时济世,纷纷提出了强国御敌的新思想。近代思想家龚自珍提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主张;林则徐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表明自己在禁烟抗英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康有为、梁启超、陈千秋等代表人物为救国图强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谭嗣同、杨锐等六人为变法牺牲。其中,谭嗣同面对旧党的屠刀依然l臨危不惧,吟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诗句。高中生通过学习先进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体会家国认同。

5.参加实践活动,激发爱国情感

近代以来,许多革命英烈在抵抗外来人侵或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英勇就义。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地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实地感受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不屈不挠的高尚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可以带领学习到贵州省遵义会址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王若飞纪念馆、黎平会议遗址等革命遗址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感悟长征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实地实践活动后,让学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写一篇观后感,说出自己的感悟。

又如,在学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教师可组织开展以“老兵”故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或实地采访“老兵”等形式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老兵”的故事,以小组的形式撰写一篇题为《“老兵”的故事》的文章,讲述“老兵”的故事和自己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老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使命感和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素养既体现为一种爱国、爱家的情感,也体现为一种勇于担当的勇气,还体现为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凌云壮志或为了民族、国家利益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有效利用教材和乡土史资源,通过历史对比、创设情境、挖掘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参加实践活动等策略构建家国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接班人。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策略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