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探析

2019-12-10 09:28张喆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思政课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主客体认同相结合规律,构建思政课教学良好开端;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完美结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律,让思政课焕发蓬勃生机;遵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规律,培养青年学生在思想升华中“精神成人”。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青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7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可见遵循“三大规律”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2]。因此,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是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何谓规律?规律是指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客观的、稳定的一种关系。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法则。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法则。何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活动。所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只不过最早没有这个名词,但这个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其实是一項很古老的工作,也是一项历久弥新的工作,反映在人类社会各方面工作之中。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也是不同的。如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与和平建设发展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不同的;对于党政干部、在职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探索新时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科学性、实效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热起来”“用起来”。

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遵循哪些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呢?根据学术界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遵循以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一是主客体认同相结合,二是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等规律。

一、遵循主客体认同相结合规律,构建思政课教学良好开端

师生认同教学内容是思政课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这里所指的认同不仅是指学生认同所学内容,同时还包括教师认同自己所教内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必须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只有这样,才能把“信仰”和“职业”结合起来,把“工作”和“使命”结合起来,既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是党执政的教育者、宣传者、示范者、倡导者、引领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事业,是一项职业、专业与信仰高度契合的工作。只有思政课教师高度认同自己所教的专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之中,才能真信、真学、真教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发乎真情,显于真心,教学自然就有感染力、亲和力,所教内容就会赢得学生的认同,思想教育就会产生实效。

学生认同就是指学生对思政课所讲授内容的认识与教师的认识趋于一致,同向同行,在认识上的同一性。认同是接受的前提,认同是思想教育成功的基础。只有学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他才能愿意接受其中的理论、原则、观点,才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认识上产生变化,才能识别和抵制错误的言论,才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对于思政课认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一是“专业至上”认识。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思政课就抱着应付的态度。二是思政课有些内容高中都学过,有些学生认为没有新鲜感。三是有些学生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没有必要学”,如有学者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时发现有32.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思政课“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学”,因而调查发现有46.4%的受访者对思政课“兴趣较小”或“没有兴趣”[3]。基于以上的认识,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没有认同感,一开始就产生了对立、排斥和拒受的态度和心理,如果不及时纠正部分学生的这种态度和心理,就像污浊空气一样,很快会蔓延开来,影响一大片。因此,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政课教学首先要抓好“认同”教育,让青年学生产生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扭转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不良态度和心理,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对思政课理解、赞同,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产生认同感。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的局面,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

二、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完美结合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人们的价值追求日益功利、利益要求更加直接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偏执、逆反的一面。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遵循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规律,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润物细无声,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平时的知识传授之中,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达到“精神成人”。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知识即美德”。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科学史等学科的知识储备,通过包罗万象的知识来阐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启迪心灵、碰撞思想、培育品德的目的。从这个意义来看,任何脱离了知识传授的空洞说教,必然是思想教育的败笔。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才能避免空洞式说教,才能摆脱空话、假话、大话,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软着陆”,让学生在享受知识盛宴中,洗涤心灵,升华思想。

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的规律,也是高校专业课教学中遵循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4]无论是知识传承,还是为社会发展,都与教育者的价值观密不可分。正因为这样,“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4]因此,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各门专业课不可或缺的任务,缺失了价值观培养的知识传授就是失去了灵魂的教育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挖掘高校各门功课的思想教育资源,让每一位教师将“教书”與“育人”结合起来。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无教育的教学”[5],看起来是讲授纯粹的自然科学原理,但所有的科学是由科学家所发现、发明、创造的,附加有科学家坚持科学精神、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是绝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素材。近几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思政大德育的理念悄然兴起,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课程育人”到“全课程育人”,这些新思想新变化新举措的出现,就是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

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律,让思政课焕发蓬勃生机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律,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所决定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显示出蓬勃生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开展实实在在的实践教学活动,让火热的生活洗礼学生,让城乡巨变说服学生。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途径与方法,创建实践教学基地,让青年学生用实践来丈量,用事实来说话,用数据来证明,让理论的旗帜插在实践的大地之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理论性是其生命所在。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职业所系、信仰所托。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根源在于理论上的混乱,要纠正理论上的混乱,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学生。因此,只有掌握了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这是思政课教师必过的“理论关”。但并不是说教师掌握了理论,就能讲好理论课;要讲好思政课还需要把教材中的理论转换为教学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共鸣、接受,这就需要我们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伟大的社会实践来检验伟大的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规律,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精神困惑。解决思想问题既要把握好在世界范围内的横向比较,又要重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纵向比较。同时,也要看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在社会实践中有真象和假象、主流和非主流、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同时出现的混杂局面,既不能因非本质、非主流的现象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能因本质现象与必然规律而回避矛盾。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选用的实践事例要实事求是,要客观公正,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切忌以“花边新闻”娱乐化,切忌以低俗庸俗事例来哗众取宠,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实质上毫无理论的教育、思想的共鸣。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律,是思政课教学研究中的永恒话题,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探索。

四、遵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规律,培养青年学生在思想升华中“精神成人”

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常性”,年年做,月月做,时做时新。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在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势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毛泽东同志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特征形象地比喻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6]思想政治工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时效性。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问题在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特点、方法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些特点,就不难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贯穿于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原因所在,也就不难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被列为我国高校必修课程的原因所在。认识到这一特点,有利于在思政课上遵循量变与质变结合的规律,使青年学生随着思想升华而实现“精神成人”。

遵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规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树立循序渐进、逐步转化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复杂和曲折的,要克服一些片面的认识,比如有的人认为政治理论在中学已经学过了,为什么大学还要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科已经学过了,为什么在研究生阶段还要学?这些问题就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量变到质变,在质变基础上形成新的量变积累或质变飞跃的特征所决定的。遵循量变与质量相结合的规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开足开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能以任何借口压缩课程或教学时数,没有教学上“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实现学生思想上“质的飞跃”。

遵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规律,就是要在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要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只有高校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

03-19.

[3]刘宗让.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看法的跟踪调查与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5]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收稿日期:2019-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途径研究》(15XKS03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喆(1967-),男,甘肃静宁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