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存异求创新 异中有同探规律

2019-12-10 10:09陆世辉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两节课讲故事课文

陆世辉

苏丽萍老师和姜华老师分别上的《盘古开天》一课,同中存异,异中有同,风格迥异,各有精彩。具体来说,两位老师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同课异构。

创新。在教材的使用上,两位老师都大胆地进行了创新,但是处理的方式不同。第一节课的创新点是苏丽萍老师恰当地采用对比阅读。课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世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古人没有天文地理知识,所以东方和西方,都不约而同地有了这种创世神话。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叉点、结合点。部编版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苏老师抓住了这个结合点,采用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展现中外创世纪的三个神话,通过阅读、讨论、填图表,理解三个神话的异同点。课堂上体现的是东西文化的交织、碰撞。第二节课,姜华老师在教材处理上采用另一种方式,就是用讲故事这种形式贯穿全文,当然姜老师的创新是有依据的,就是文后思考题的第二题,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这个也是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复述课文的要求。

空间。两位老师给学生读书、思考的空间很大,他们都不约而同采用了大框架的教学模式,没有琐碎的问题,都是大框架,非常清晰的框架,在每一个大的问题下,大的环节下,两节课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练习时间、小组交流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有练读的时间,这个是非常难得的。第一节苏老师的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读书、思考贯穿始终,学生读书充分,思考有深度。第二节姜老师的课,以练习复述贯穿始终。两节课,一节充分读,另一节充分练,都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

趣味。两节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苏老师的课所体现的趣味也是基于文化的思考,而且这种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相通的文化,是中西方交融的文化,基于学生对这种文化感兴趣,老师恰当地挖掘了这种元素,让这堂课有文化味,有趣味性。姜老师的课,以讲故事为教学的主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情感。两位老师都紧紧抓住了情感,不约而同地抓住了“究竟什么地方让你感动”这个问题,但两位老师同中有异,处理方式不一样。苏老师抓住重点片段,采用对比阅读的形式、体验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感受人物那种可贵的精神。姜老师采用渲染的方法,采用语言渲染、音乐渲染、情感渲染,让学生把感动的词语写到黑板上,真正让学生有感而发,这是一种润无声的情感熏陶。

思考。两节课在学生的思维训练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苏老师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比如“你认为神奇的语句在哪儿?交流你的理由”。姜老师在讲故事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我究竟怎么样能把故事讲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品质的提升,两位老师给学生的空间大,就会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所以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了自己的思考。

层次。两位老师在层次上体现得非常好,两节课采用了不同的層次结构。苏老师的教学由文本阅读到对比阅读,最后延伸到课外阅读,层次非常鲜明。姜老师的教学,以“学讲故事”为中心安排层次:讲正确、讲生动、讲入情,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阶梯性。

两位老师的课是成功的,但是还有提升的空间。我认为有两点:

苏老师的课采用对比阅读时,重点研究了三篇创世神话的相同点,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它们的不同点。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姜老师的课,上的是第二课时,以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即复述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苏老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会讲故事。复述课文需要以熟读i果文、理解内容为基础,所以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复述好课文,建议还应在课堂上进一步阅读课文,对重点段落要读中想象画面,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复述提纲,使学生复述更有条理。

总之,两位老师都能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大胆创新,重组教材,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发展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两节课讲故事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听冬神讲故事
最虎的事
饿的滋味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培训
睡眠,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