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

2019-12-10 09:20崔钢
活力 2019年18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帮扶就业

崔钢

[关键词]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帮扶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19年就业优先被政府工作报告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在大学生就业群体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该群体的就业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大学生所属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因此构建高校为主,政府、家庭和社会协助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网络使得特殊群体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体面就业,高质量就业,从而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

引 言

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和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加入宏观政策层面,更加突出了促就业的重要性、紧迫性。然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的就业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着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该群体人数也不断增加,因此有效解决高校中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特殊群体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有利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一、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类及就业困难成因

由于前期高校不断扩招,因此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也相对应有所增加。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四类就业困难大学生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即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和农村生源毕业生需要重点关注。但在各个高校实际就业帮扶推进过程中发现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类型不仅仅包含这四种基本类型,也有心理障碍、学业困难等致使无法顺利就业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界定应是在大学毕业生中有主观就业意向和就业动机,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出现困难,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形成原因进行有效地分析、归纳、总结,才能目标明确的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较多,归纳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的成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历史性原因造成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

近年來国家愈来愈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考生设置了专项计划;政府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考生进行政策性支持;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实行了国家助学贷款等,有效促进了更多老少边穷地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有效保证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但由于经济、教育的地域差异,这类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多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努力学习,业余时间多用来做兼职获取生活费用。在大学阶段对于各种竞赛、社团活动和学校举办的讲座等各种非专业教学活动关注度较低,参加较少,学生在毕业时因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达不到企业所需的用人标准从而造成就业困难。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在毕业时跨区域就业已经成为常态,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就业求职本身就需要一笔不小花费,更何况跨区域就业会增加住宿、车费等开支。因此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就业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够跨城市、跨地区就业,从而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不能及时就业。

(二)由于特殊群体大学生自身原因造成就业困难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今日的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但许多学生和家长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还以为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于就业预期值过高,在各种选择、等待中错过了最好的就业时机;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忙于各种社交活动,放松了对自身学业的要求,在面临毕业时挂科过多造成不能够顺利毕业从而影响了就业;部分学生在高考报考时由于对高校专业设置不了解,在填报志愿时根据社会对于该专业当时需求热度或自己对专业字面理解进行填报,入校后发现自身并不适合学习该专业,由于没有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困难,因而不能顺利毕业或不能利用专业知识在行业内就业;部分大学生面对就业有恐慌感不愿意直面就业问题,在毕业时进行长时间旅行、花费更多时间学习新技能、准备继续深造、考取公务员等方式延缓就业,形成慢就业现象;部分心理、生理功能不完善的大学生长期被视为弱势群体,在大学阶段被高校和社会过度关注、关心,进而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对于自身就业存在依靠家庭、学校、政府帮助的思想,从而影响自身顺利就业。

(三)受社会攀比风气影响,企业过度招聘造成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使得企业的可选择性增大,部分企业不顾自身实际岗位需求,盲目提高招聘人才条件,只招聘高学历人才,名校毕业生,非双一流大学毕业生不予考虑等,这种超出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过度招聘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更甚。

(四)受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人才供需失衡,造成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近年来增速放缓,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调整政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经济增长的重点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过程中许多企业进行了产业升级改造,同时也诞生了许多新的企业,产生了许多新的岗位。但是部分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够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专业老化严重,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社会需求,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尤其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更是如此。

二、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帮扶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子女送进了大学校门,随之而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也引起家庭、社会、国家的关注。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解决好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构建较为完善的政府主导、高校为主,家庭、社会辅助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帮扶网络,能够较好的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群体体面就业、高质量就业。

(一)在高校中构建完善的全过程特殊群体大学生帮扶体系

主动筛查,主动帮助,建立数据库。大学生在入校后对大学生群体按照生源地、助学记录、高考档案记录和日常生活状况,结合心理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初步筛查。初步确定特殊群体大学生人群,针对他们在今后大学的学业和生活中进行有计划的、重点的学习指导和生活适应性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构建适合大学的生活学习习惯,以便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全程关注,重点帮扶、动态调整。特殊群体大学生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有部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产生是在入校后,因此在整个大学过程中,要定期对大学生人群进行有效的筛选,把新筛选出来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及时归入特殊群体大学生数据库,把经已经不需要帮扶的大学生移出数据库。从而能够集中资源和精力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进行帮扶。

充分发挥学长帮扶制和导师责任制在大学生特殊群体中的作用。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适应时间较长,接受新事物较为缓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长帮扶制度。利用高年级学长在校时间相对较长,对于学校环境较为熟悉,对专业有一定认知的优势,在生活、学习上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帮扶,使特殊群体大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有人咨询、有人倾诉、有人帮助。发挥导师的专业优势,在学业方面给予规划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得特殊群体大学生学习有目标、有动力,有榜样。

重视健康心理教育,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在整个大学阶段,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朋辈心理辅导、沙盘游戏、单独心理疏导等使得特殊群体能够面对家庭经济困难、自身残疾、学业困难的现实状况,使特殊群体大学生有正确、客观的认知,能够正视现实,调整心态,能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乐观的心态对待未来。使特殊群体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能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性,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进行提前规划。高校已普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即对自己未来职业和岗位有初步的规划。但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涉及受教育对象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少,往往使大学生不能把自身所学专业和职业规划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和专业的结合性,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认清自身特长和优势,从而增强专业学习动力增加就业自信心。

资助工作与德育相结合,引导特殊群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构建的重要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潮也随之涌入我国,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产生偏差,特别是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自身本就是弱势群体,更易受到影响。因此在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思想的引导,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思政课堂,要利用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引导,尤其在高校进行贫困资助时,要正确引导特殊群体大学生对于资助的正确认识,不要一直抱有“等、靠、要”的思想。要使特殊群体大学生能认识到暂时的困难通过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可以解决,但最终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才会改变人生。

7.毕业前强化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为就业做好准备。经过大学期间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全过程关注、帮扶,部分特殊群体中的大学生已经可以和正常大学生一樣正常毕业、正常就业。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人群会发生动态的变化,因此在大学生毕业前一年有针对性地强化仍然在动态数据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根据自身特长,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发挥自身特长,从而强化专业技能,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毕业季到来前做好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分类,强化就业技能,进行靶向性就业指导,保证特殊群体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存在专业技能不能满足行业岗位需求或就业技能缺乏的现象,使特殊群体大学生不能够顺利就业。因此在毕业到来前,针对特殊群体进行就业困难问题分类,根据不同问题进靶向性就业指导。针对专业技能不强的情况,可引导学生降低就业要求,选择初级岗位就业,在工作中加强专业岗位技能学习,假以时日一定会获取自己理想的岗位;针对就业技能不足的同学,可以从就业信息搜集、简历撰写、面试等不同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使特殊群体学生熟悉、适应企业的整体招聘流程,能够从容面对企业招聘。许多中小型企业在员工入职后没有完善的企业入职教育,因此特殊群体入职后,及时跟进,对于学生进行实际的岗位适应性指导,从而能够保证特殊群体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留得下、用的上。

关注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及时引导消除攀比心理,放平就业心态,及时疏导消除就业恐惧心理,树立就业自信心。由于目前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时部分同学就业地区较好、岗位较好,从而引起同专业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攀比。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就业时也存在类似的攀比问题,从而在挑选中推迟了就业,错过了就业的最好时机。因此要及时引导特殊群体大学生认清现实、认清自我,理性看待就业问题,消除就业攀比心理,使之认识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才能在工作中有效发挥自己才干,有获得感,成就感,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特殊群体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各个层面的关注、帮扶,其中许多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就业的技能和能力,但是面对即将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会产生恐慌感,不敢独自面对社会,不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针对此类情况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实力,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自我评估,使之有足够的自信面对社会和未来的工作岗位。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发挥校友既了解社会又熟悉学校的优势来引导、指导、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校友作为高校的一种特殊资源,在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指导和职业指导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了解社会又熟悉高校的专业和课程,所以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学业引导,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使大学生能够通过了解校友的奋斗历程,找准人生榜样,树立人生目标,规划自己未来将要走的道路。待到大学生就业时,校友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和对于指导学生的了解,给企业推荐适合的毕业生和给大学生推荐岗位,从而促进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

(二)构建政府、企业、家庭和高校相互辅助的特殊群体社会帮扶体系

加强家庭和高校的联系,增强相互了解,促使特殊群体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阶段。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家庭对于学生的整体关注度迅速下降,关注方面也多从学习转移到对于生活的保障,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业。很少有家长和学生一起规划学生的未来。学生在高校就读的整个阶段也很少有家长主动联系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业和针对学生未来规划和学校进行沟通,特别是特殊群体大学生家庭,认为把学生送入高校尽力保证学生的生活需要,就完成了家长的使命。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定期和特殊群体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一方面使辅导员通过了解学生家庭从而更加了解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高校的学业等各种情况,双方共同努力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深化校企合作给特殊群体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践岗位。由于特殊群体大学生自身和家庭掌握的社会资源有限,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找到理想的岗位,从而不能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岗位。在实习、实践时根据企业需求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长来安排实习、实践岗位。利用校企合作中企业导师的丰富工作经验和技能对特殊群体大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时进行有效地指导,使特殊群体大学生能够把高校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为未来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强与企业沟通,结合企业所需,高校适当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实施订单式培养从而解决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现今人力资源已经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因此高校要主动和企业合作,特别是和高校所在地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及时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从而能够使学生毕业即就业,特别是特殊群体大学生更需如此。

发挥政府的政策主导作用,把政策落到实处。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为了促使就业发展出颁布了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就业促进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個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年就业启航计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的通知”等各类文件。从而通过政令来促进就业、保障就业。因此把政府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不只是政府自身的责任,也是高校的责任,通过就业政策的落实来帮助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结 语

有效解决高校中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特殊群体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负担,促使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JYB2019085)

参考文献:

[1]王靖.当前我国就业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8(06):112-113.

[2]孙磊.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20):71-73.

[3]张静.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2):53-57.

[4]余维发,姚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途径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04):13-16.

[5]施旋,徐振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1):112-113+128.

[6]魏沁菡.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以某校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为例[J].文教资料,2017(22):113-114 .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帮扶就业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普通高中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