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规则教育”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

2019-12-10 09:54李月凤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李月凤

【摘   要】规则教育是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为实现规则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可采用“规则告诉、规则体验、规则浸润”的策略,让规则教育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外化于行。

【关键词】规则教育;目标达成;教学策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有明确要求:“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作为课程的两大支点,既注重道德观引领下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法治意识的培养。其中,“法治教育”总目标在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遵法守纪为重点的行为习惯”,即规则教育。但在实际规则教育教学中,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说理,轻导行;二是重说教,轻体验;三是重内容,轻思辨。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究低年级规则教育目标有效达成的教学策略,使刚性的规则教育目标能柔性落实到学生的心灵中、行为中,实现“培养具有法治信仰的公民”的课程要求。

一、在规则告诉中,让规则教育迎刃而解

告诉是指诉说、申诉,向别人陈述。规则告诉是指将规则的要求直接告知学生。尽管法治教育要重视遵守规则意识自主性的培养,但不能绝对排斥“规则告诉”的方法。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一些简单明了的规则,教师无须过多说理或探究,而是采用规则告诉的方法,明确告知学生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就能起到良好的行为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一)图片呈现,直观告知

《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采用了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式表达方式。图片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图片教学法可以降低学生阅读理解学习材料的难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具有方便和高效的优点。例如,“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是《上学路上》一课的规则教育目标之一。依据目标,教材安排了“交通‘信号要知道”的教学内容。虽然道路上可见的交通标志很多,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需要都认识。教师只需选取学生在上学途中常见的与之关系密切的交通标志,如红绿灯、人行横道等,用图片呈现,通过认一认图形、比一比差异、说一说指令,快速提高学生对日常交通信号的认识与了解,明确它们的含义并尝试去遵守,使规则意识入心入行。

(二)文字述说,直讲理解

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有些规则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反复解说的意义甚微,不如放手让学生自主解读,在向同伴述说的过程中直接理解。以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中“大家一起来约定”板块为例,教材就班级卫生呈现了一组规则:要及时清理自己的抽屉;用过的物品放回原位,摆放整齐;下课后主动整理课桌……这些“班级卫生”规则简洁直白,是规则的具体表现。教师无须解说,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与同伴相互说一说,明白这些基本行为规则是为了保持班级整洁,为了让班级生活更美好而共同约定的。它解决了学生校园生活中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遵守规则的具体要求。

(三)绘本故事,直接共鸣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图画故事资源,为学习内容带来更丰富、更形象化的解读,以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将故事作为教学资源,要根据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需要,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建立起教学内容与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共鸣。[1]例如,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羊羊值日”板块是一个绘本故事,教师借助繪本讲述羊羊做值日生的故事,以引导学生认识羊羊错误的行为表现,探究其错误的思想观念,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明白做值日生是为同学、班级服务的,是一种班级责任的体现,也是权利和义务的体现。做值日生不可以有颐指气使、滥用权利的行为,把权利当成权力。这样的绘本故事与学生生活贴切,好似一面镜子,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共鸣,引发反思,解决了教学难点,达成了“形成正确的值日观念”这一教学目标。

二、在规则体验中,让规则教育水到渠成

规则教育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不对”“该不该”,也不是武断地告诉学生“应该遵守”“要遵守”,而是通过实践调查、情境表演和游戏活动等体验,充分明确规则要求,乐意接受规则约束,快乐地按规则行动,使规则教育目标的落实水到渠成。

(一)实践调查,认知规则

认知规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认知规则并非对规则的死记硬背,而是在了解规则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规则的意义。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校园号令的作用,教师让学生寻找校园里神秘的指挥——各种号令,如上课的铃声、出操的音乐、安全演习的警报等;再观察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聆听并发现这些号令所代表的含义,如出操的音乐富有节奏感,有利于学生踏步、精神饱满地排队行进。这样的实践调查活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不仅准确掌握了各种铃声的含义,了解学校作息规律,还自觉地将铃声指令转换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进而快乐地适应学校制度化生活。实践调查,使规则教育少了理论的强加灌输,多了活动的主动渗透,针对教学盲点,实现了有效的延伸和深化。

(二)情境表演,理解规则

爱模仿、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现实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我检验、自主评价、自主发展。情境表演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明确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达成规则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每个学校在周一及重大活动时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校园里的号令》中安排了“升国旗了”板块,意在让学生了解这些特定场合的特殊要求:出旗时,要立正站好,保持肃立;升旗时,要唱国歌、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升旗仪式的情境,感受升旗仪式的庄严肃穆,掌握升旗仪式的规范,理解唱好国歌、遵守礼仪的重大意义。这样的情境表演并不是机械的重复与简单的再现,而是一种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三)游戏参与,遵从规则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规则变得具体、有趣,使学生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在《校园里的号令》中,教师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游戏。教师播放校园里各种铃声,学生根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动作最迅速、最规范的为胜。如火警警铃响起,学生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弯腰前行,有序地按照安全逃生线路疏散。该游戏旨在引导学生熟悉校园号令,能对校园号令做出正确的回应,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游戏的竞争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他们在比赛中专注地听,快乐地学,认真地做。这对新生逐步形成规则意识,掌握遵守规则的方法和技能,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在规则浸润中,让规则教育外化于行

脱离生活的规则教育是空洞的、僵硬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工作要求”的第四条指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學中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浸润、感染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一)对话教材,增强规则意识

生活中有一些合情不合法、合法不合情的现象,影响着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这些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不能因为习惯已成自然,就认为没必要去认真引导;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难以理解就蜻蜓点水式地带过,或者照本宣科。如果这样,规则教育的目标势必浮于表面,难以落实。如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怎样排好队”板块提供了“是否允许熟人插队”这一话题,有学生觉得拒绝熟人插队很不好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在道德层面是合情的;但是插队违反了排队先到先排的原则,在法治层面不合法。两难情境的辨析,帮助学生厘清了模糊点,坚定了从个人做起,遵守排队规则,共同维护公共秩序的决心,为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习惯,适应校园新生活奠定了基础。

(二)对话问题,提升规则价值

当传统的观念、人情与规则相冲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规则中的温度,培养学生敬畏规则、自觉文明遵守规则的意识。“怎样排好队”板块中提供了“一米线”的教学内容。它是一条隐私线,又是一条文明线,更是一条道德线。然而有学生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米线”前不排队的现象,由此产生“大家都不遵守规则时,自己遵守规则是否有意义”的困惑。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活动体验产生思维碰撞,进一步理解“一米线”的设立体现了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和礼貌,感受一米线带来的温暖和舒适。在生活中,不能因为旧观念就否定规则的意义,不能因为他人不遵守就放弃坚持,要让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文明现象,感染、引领周围人去共同行动,以实现法治社会的价值。

(三)对话生活,培养规则思辨

规则强调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但往往过于刚硬,有“一刀切”的倾向。对于类似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中要避免把法治目标简单化。要引导学生学会考虑具体的问题情境,用思辨的法治思维来分析。[2]也就是说,要处理好遵守规则与礼让特殊人群的关系。如“守规则,懂礼让”板块中提供了“遇到老弱病残孕者、他人紧急情况时,是否同意插队”的话题。如果教师将规则教育目标的重点放到道德层面,引导学生谦让,这样的目标预设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同样的,如果僵化地执行规则,一个也不让,也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自愿选择让还是不让,辩证认识规则与道德间相互补充、融合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道德自律不断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达到既要守规则,又要懂礼让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规则教育才是有温度、有力度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规则教育的教学目标站位要高、把握要准,否则对规则教育教学内容的解读会产生偏离,影响教学目标达成。总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规则教育,可以积极运用“规则告诉、规则体验和规则浸润”等策略,以有效达成规则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雷劲.图画书在品德教学中的妙用[J].中小学德育,2018(2).

[2]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教材话题的探问[J].中小学德育,2018(2).

(浙江省建德市李家中心小学   311600)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