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构建学生元素观的策略探讨

2019-12-12 02:25任国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化学教学

任国垣

摘 要 化学元素观的培养是初中阶段化学教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高度重视学生元素观的构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策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本文从初中化学教学入手,选取合适的切入点针对学生化学元素观的构建进行了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教育 化学教学 元素观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元素观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关系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是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全方位探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系统探究的保障。因此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十分有必要针对学生化学元素观的构建进行探究,为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撑。

1培养学生化学元素观的重要性

元素观是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最基本化学观念之一,元素观涉及到的基本内涵重要包含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物质之间能进行相互转化的本质实际上是元素原子之间进行多元化的排列和组合、物质都是元素所构成的。按照新时期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在对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元素观的培养,能将化学基本观念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使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以及基本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认知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对学生的元素观进行有效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对不同物质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元素意识的构建,能从有序的元素思维角度针对化学世界中的物质进行认识,把握不同物质反应之间存在的多元化联系,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学习效果,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2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元素观的措施

2.1联系生活实际,奠定化学元素观培养基础

在实际组织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初步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对元素方面的知识内容形成系统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性,特别是由于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就会降低化学元素教学实效,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存在障碍。因此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教师要挖掘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化学元素教学体系,对学生化学元素观实施科学合理的培养,保障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能理解化学元素知识的基本应用,奠定化学元素观的培养基础。

如在对元素部分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缺钙和补钙现象,让学生理解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主导元素,青少年发育期间需要补钙促进骨骼的生长,老年阶段钙的流失会引发骨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入身体中常见的微量元素,如卵磷脂、氮、蛋白质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对生活中元素的体现形成初步的认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学习效果,为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合理化培养奠定基础,突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综合效果。

2.2融合化学发展,深化元素观概念

化学学科处于动态发展进程中,元素的概念随着化学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入也在不断被发展和完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元素观进行培养,可以尝试引入化学学科发展方面的知识,带领学生感受化学发展历程,体会元素概念的发展和完善,对人类认知世界程度的变化形成全新的认识,确保学生能对化学元素方面的知识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保障化学元素观培养实效。

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學教师可以从远古时期自然现象导入教学内容,从水生万物和气成乾坤方面的古代知识导入元素的概念,然后引入水火土气四元素的知识,再向西方文化启蒙运动延伸,将化学元素概念不断完善的情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对化学元素的发展以及元素认知方面的知识形成全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化学发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能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看待化学学科的发展,能主动参与到化学元素的探究实践中,丰富学生化学知识储备,切实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点的综合学习效果,保障学生化学元素观得到高质量的培养。

2.3多元融合教学,辅助化学元素观的构建

对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而言,知识点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并且知识点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推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构建多元融合教学模式,从生活中多种物质入手,引入分子、原子等多方面的概念,最终导入物质世界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对化学元素观的构建,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全新的认识,夯实初中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基础。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水的组成”方面知识点过程中,就可以导入化学实验方面的内容,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为学生模拟水电解方面的实验,对水中的两种物质“氧”和“氢”进行剥离,然后借助氢气燃烧方面的实验,完成对水的制备,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水不是单物质的概念形成形象化的感知,能认识到水的构成,保障学生化学元素观得到初步的培养。

又如教师在对“粗盐提纯”方面化学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到粗盐提纯方面的实验操作(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31页)活动中,了解粗盐提纯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元素的变化,在掌握其中化学原理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对化学关系的变化形成简要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化对化学元素部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化学元素观逐步形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混合教学模式呈现给学生,能帮助学生完成对化学元素观的构建,对于学生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研究化学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能有效提高化学教学组织综合成效。

2.4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元素观应用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对化学元素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最重要的目的是对化学元素知识的合理化应用,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处理,进而保障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知识的应用技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深入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应用化学元素观的能力加以培养,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的前提下,保障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逐步的强化。

如组织学生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方面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可以设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布置酸碱中和反应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方面的任务,为学生提供多份土壤的样本,然后组织学生对土壤中的酸碱进行测定,判断土壤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对所学酸碱中和反应方面知识的应用,尝试对土壤中的酸碱度进行调整,使其能与农业生产需求相适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切感受到酸碱中和反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社会实践探索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形成对化学知识的全新认识,学生的化学元素知识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对于学生化学元素观的进一步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又如在组织学生对“灭火的原理”相关课程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灭火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灭火方式进行实践探究,总结其中涉及到的灭火的原理,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融合在一起,突出化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化学观的形成和应用,为学生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关注学生元素观的培养,能激活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进而显著提高化学教学活动的综合质量。所以新时期应该保持对化学知识学习的高度重视,并选取不同的切入点针对化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为学生元素观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的化学元认知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姜骁威.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以“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8,21(06):32-34.

[2] 曹守全.如何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38(07):86.

[3] 陈阳亨.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化学教学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