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武学之“四象”学研究

2019-12-12 06:06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学太极太极拳

李子蔚

清末民初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毕生致力于内家武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率先以近代印刷新技术出版武学专著,相继公开出版发行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学巨著,第一个把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真谛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世,使后学者有迹可循,有矩可遵,从而使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成为三大名拳,在武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当今武林有太极、形意、八卦、少林四大名拳之说,内家拳“四分天下有其三”,孙禄堂先生功莫大焉。

“四象”说最早源于儒家五经之一的《易经》。《易经》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孙先生《形意拳学》中的“四象”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八卦拳学》中的“四象”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金、木、水、火”,“心、肝、肺、肾”,“前、后、左、右”,“两胳膊两腿”等名;《太极拳学》中“四象”则明确定义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以太极拳而论,云手三进、进步搬拦捶、进步指裆捶、抱虎推山、上步七星、双撞捶等都是“前进”,但进中寓退;倒撵猴、退步懒扎衣、如封似闭、退步跨虎、阴阳混一等都是“后退”,然退中寓进。玉女穿梭、三通背等是典型的进退之中不离顾盼,单鞭、左右搂膝拗步、倒撵猴都是左顾右盼。

在孙氏形意拳中,无论五行拳、十二形拳,还是单练与对练套路,皆起于三体式,而三体式皆出自“虎抱头”式。孙氏太极拳中,云手下势中有“虎抱头”式作为过渡动作,其他地方没有此“虎抱头”式。八卦拳中找不到这种“虎抱头”式。

“四象”学,是孙禄堂先生的一大创造,是先生对中华武学的一大贡献。

孙禄堂先生(以下简称“先生”)不仅精通内家三拳,而且将三拳融会贯通,独创“三拳合一”论(详见拙作《孙禄堂“三拳合一”论研究》,网上易见),把内家武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三拳合一”之理,源于九宫、九要、八卦、七星、六合、五行、四象、三才、两仪,归于“一理”。“一理”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太极即“一气”。“三拳合一”之理,由是而生焉。

先生在《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中,都曾论及“四象”,本文试图对先生的“三拳合一”论中的“四象”学进行研究和解读,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斧正。

一、孙禄堂先生三拳中的“四象”说

“四象”说最早源于儒家五经之一的《易经》。《易经》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傳·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者,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是也。此“四象”对应的方位为南、北、西、东,对应的“四行”是火、水、金、木,对应的四季是夏、冬、秋、春。先生将“四象”说引入孙氏武学理论之中,建构起系统、完整的孙禄堂武学思想体系。

先生在《形意拳学·形意太极学》中写道:“式立定之时,谓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取名一气含四象也。”“鸡腿者,有独立之形也;龙身者,三折之式也;熊膀者,项直竖之劲也;虎抱头者,两手相抱有虎离穴之式也。”

在《八卦拳学·四象学》中,先生写到:“四象者,两仪各生一阴阳也。太极生两仪者,八卦拳之奇偶也。复于两仪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名为四象。四象即本拳之奇偶,各加一阴一阳,而分为金、木、水、火也。在腹内则为心、肝、肺、肾,在拳中则为前、后、左、右,俗称名为双换掌也。言四象不及土者,太极即土也。”“……八卦总是四象,四象总是两仪,两仪总是一气之流行也。”在《八卦拳学·八卦拳形体名称》中,先生又写道:“……自四肢言之,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各两节为八卦。”

在《太极拳学·自序》中,先生曰:“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

二、如何看待“四象”的多种表达方式

孙先生《形意拳学》中的“四象”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八卦拳学》中的“四象”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金、木、水、火”,“心、肝、肺、肾”,“前、后、左、右”,“两胳膊两腿”等名;《太极拳学》中“四象”则明确定义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三拳中“四象”有多达7种表达方式,是否不一致甚或相互矛盾?

其实,“金、木、水、火”与“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是对应的,具体来说,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阴,金为少阳。而体内脏器心、肝、肺、肾也分别对应火、木、金、水。土为太极,土生万物,所以“四象”不及土。体内五脏中脾属土,故内“四象”不及脾。

《八卦拳学》中“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各两节为八卦”等说法,只是为了说明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与身体四肢八节等的数字对应关系,为八卦取象之

“近取诸身”者也,与具体到每一“象”、每一“三画卦”、每一“六画卦”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若有,也是牵强附会)。所以此种“四象”说对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体用并无实际意义,可以从略。

八卦拳双换掌中的“前、后、左、右”与太极拳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实际为一回事。

因此,孙禄堂武学的“四象”学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三种表达方式:1.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2.前进、后退、左顾、右盼;3.金、木、水、火。

那么三种“四象”的说法之间有没有关系、是否相互矛盾?

其实三种“四象”说之间彼此是密不可分的,并不相互矛盾。

以笔者愚见:以身形言,“四象”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以身法言,“四象”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以身势言,“四象”为金、木、水、火也。

所谓“身形”,指的是身体在作拳过程中某一瞬间,尤其是在相对静止的瞬间,身体四肢所呈现出的外在状态;所谓“身法”,指的是身体在作拳过程中某一短暂时段所呈现出的运动状态;所谓“身势”,指的是身体在拳术演练(“体”)或实作(“用”)的过程中,在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刚一柔、一吞一吐、一呼一吸、一虚一实、一蓄一发、一束一展之间,简而言之也就是在一阴一阳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势,是内在的心、意、气、力的外在呈现。

“身形”“身法”“身势”三种“四象”共同构成了孙禄堂武学体系中拳式的“体”“用”系统。

如果一定要把身形、身法、身势三者统一起来,则三者均可与“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一“正统”的“四象”说挂上钩。

从身形上说:虎啸山林,为阳中之至阳,故“虎抱头”为太阳;龙潜海底,为阴中之至阴,故“龙身”为太阴;熊为百兽中相对温和稳重者,为阳中之阴,故“熊膀”为少阴;鸡为禽鸟中之好斗者,为阴中之阳,故“鸡腿”为少阳。

依身法而言:前进在南,属火,为太阳;后退在北,属水,为太阴;左顾在东,属木,为少阴;右盼在西,属金,为少阳。

就身势而论:水在北,为太阴;火在南,为太阳;木在东,为少阴;金在西,为少阳。

由此又可以得出结论,孙禄堂武学的“四象”学是统一的。

三、“四象”学统一的名与实

然而“四象”学仅仅用“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个字,真的能统一起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仅仅有“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八个字,那只不过是文字游戏,是难以服人的。

既然“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八个字并不能把三种“四象”学真正统一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四象”学,那是不是说形意拳的“四象”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八卦拳的“四象”是“金、木、水、火”,太极拳的“四象”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事实上,三种“四象”学的表达方式均适用于三拳(形意、八卦、太极)中的任何一种。也就是说,三种“四象”说与三拳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全部适用的。

可能有读者会说,“四象”学的说法既然是孙禄堂先生提出来的,那么应该只是适用于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流派内家拳。

此说亦似是而非。

三种内家拳的各种流派虽然客观上存在,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无论太极拳、形意拳还是八卦拳(一般称为八卦掌),均没有明确的流派名称,更没有彼此之间在拳理上的大相径庭。至于程派、尹派、梁派、孙氏等八卦拳,孙氏、吴氏、武氏、杨氏等太极拳,孙氏、宋氏、车派、尚派等形意拳,这些名字基本上都是新中国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才叫起来的,甚至还有些派别有“名号”才不过是最近几年、十几年的事情。换言之,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理论适用于三种内家拳的各個流派,广而言之适用于所有具有内家风格的流派,退一步讲至少对各个流派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

三种“四象”说的真正统一,并非仅仅是名称上的统一,而是三者分别从身形、身法、身势三个方面,在实质上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实现了“三拳合一”。唯有如此,用“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八个字来统一“四象”学才具有实际意义。

以下按身法“四象”学、身势“四象”学、身形“四象”学的顺序分别加以说明。

四、身法“四象”学浅说

身法“四象”,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事实上,无论任何一个拳种,其身法均不离乎“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八字。

以形意拳来说,固然讲究“前进”,“硬打硬进无遮拦”,不必细说,但也离不开“后退”,如退步崩拳、倒劈拳、退步鼉形、形意八式中的退步勒拳等,都是“后退”的典型身法。至若“左顾”“右盼”,鼉形最为典型,不仅有前进、后退,更有左顾、右盼。其他如蛇形、猴形、鸡形、燕形、形、鹰熊合演等都离不开左顾、右盼。

以八卦拳言,左旋右转,进即是退,退即是进,左旋时右盼,右转时左顾。两仪掌、四象掌、八大掌,掌掌有进退顾盼;搬、拦、截、扣、推、托、带、领,招招离不开进退顾盼。因此,八卦拳中,前后左右、进退顾盼,已经合而为一,彼处言“一气含四象”,此处为“四象合一气”。

以太极拳而论,云手三进、进步搬拦捶、进步指裆捶、抱虎推山、上步七星、双撞捶等都是“前进”,但进中寓退;倒撵猴、退步懒扎衣、如封似闭、退步跨虎、阴阳混一等都是“后退”,然退中寓进。玉女穿梭、三通背等是典型的进退之中不离顾盼,单鞭、左右搂膝拗步、倒撵猴都是左顾右盼。

以上只是孙氏三拳中的明显、典型的进、退、顾、盼。事实上,无论是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五行连环、八式、杂式捶、五行炮、安身炮等,还是八卦拳的两仪掌、四象掌、八大掌、八卦变掌,或者太极拳的九十八式与推手,每一拳、每一式、每一招,都不离乎进、退、顾、盼,进中寓退,退中寓进。而无论进、退,尤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顾、盼岂可须臾或缺哉?

因此,无论形意拳、八卦拳还是太极拳,其身法“四象”都是合而为一的,因此三拳的身法“四象”是统一的。四象合一者,土也,太极也,中定也。所谓“中定”,一招出,式定住(“一气”之用),而敌已应声而出,一招定乾坤是也。

孙禄堂武学的“三拳合一”之理,于此又见一斑。

五、身势“四象”学浅说

身势“四象”即“金、木、水、火”。

无论平时演拳还是临阵对敌,都要精神灌注,做到太极拳五字诀要求的“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做到无人若有人(“体”),有人若无人(“用”)。

一般而言,“前进”意味着出击。形意拳讲究主动攻击,“遇敌好似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打倒还嫌慢”,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势,故前进属“火”。太极拳讲求“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一动则乘虚而进,后发先至,势如破竹,无坚不摧,是为“火”。八卦拳以左旋右转对敌,通过走转得机得势(我顺人背),马上转为进攻,或打、或撞、或切、或搓、或拿、或摔,出手不容情,此亦为“火”。

“后退”意味着防守。当不得机不得势(人顺我背)时,退守是必要的。退步如水流,顺势而为,此时是蓄势待发,以我之“流水”,熄灭对方进攻之“火”。故“后退”属“水”。若形意五行炮中的退步劈拳破进步崩拳,若八卦拳之蛇形顺势掌,若太极拳之撤步捋带,皆属“水”是也。

左顾、右盼并无实质性差别,都是“顾”法。金、木也没有实质性区别,它们都是“东西”,不同于水火之不相容。孙氏三拳都是打顾结合,打顾一体,打即是顾,顾即是打。如太极拳之玉女穿梭、八卦拳之青龙返首、形意拳之炮拳,三者实为一种体用之法,都是一手钻(顾法)、一手穿(打法)。

若说二者的具体区别,则以人的左右来说,右手右脚明显比左手左脚要更灵活,也更有力(左撇子除外),因此左顾为木,右盼为金。当然“左顾”多在退中“顾”,“右盼”多在进中“盼”。

进而言之,金、木并不仅仅限于顾、盼,水也不仅仅限于“后退”,它们同样适用于“前进”。进退之时,身势如流水,如影随形: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高我低,彼低我高;彼左我右,彼右我左;彼刚我柔,彼柔我刚……无论打与顾,出手时如箭之速(属木),如刃之利(属金),何招不破,何坚不摧?

以此言之,则金、木、水、火复又合而为一焉。“一”者,土也,太极也。

故身势“四象”再次证明了孙禄堂武学的“三拳合一”之理。

六、身形“四象”学浅说

身形“四象”者,“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是也。

先生在论形意拳太极式时说:“式立定之时,谓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取名一气含四象也。”

作为定势动作,此式通俗叫法就是“虎抱头”式。“虎抱头者,两手相抱有虎离穴之式也。”由此可知,虎抱头属于蓄势动作,是三体式(劈拳)的预备动作。

在孙氏形意拳中,无论五行拳、十二形拳,还是单练与对练套路,皆起于三体式,而三体式皆出自“虎抱头”式。孙氏太极拳中,云手下势中有“虎抱头”式作为过渡动作,其他地方没有此“虎抱头”式。八卦拳中找不到这种“虎抱头”式。

如此说来,是不是只有预备练形意拳各式时才有“虎抱头”、才有这种“四象”,太极拳只有一处这种“四象”,而八卦拳中根本没有这种“四象”呢?

答案当然还是否定的。

孙禄堂武学“三拳合一”论的根本在于“太极一气”。太极即阴阳。而无论何种拳术,其拳术动作不外“开”“合”二字而已。开合即阴阳。先生在《太极拳学·太极拳之名称》中写到:“开者为放、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象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

在太夫子孙存周先生的手抄本《太极拳论》中,有一篇《太极阴阳颠倒解》,文中把开合阴阳对应的“两极”一一罗列了出来。笔者把他们摘录下来,并结合先生五部著作的论述加以增补修订,制成一个小表——太极阴阳颠倒表(上图),以飨读者诸君。笔者之所以列出此表,并非哗众

取宠。一则与同道共同参悟,以期重振真正的内家武学;二则及本文之需要,“四象不离两仪”是也。

显然,“虎抱头”式在拳术动作中为收、为缩、为静、为蓄……因此“虎抱头”式为合、为阴。而出势劈拳成“三体式”,则为放、为伸、为动、为发……因此“三体式(劈拳)”为开、为阳。

进而言之,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所有拳式动作,均不外乎“开”“合”二字。

笔者反复研究发现:所有属于“合”的拳式动作,皆有“虎抱头”之意;所有属于“开”的拳式动作,皆有“三体式”之功。“三体式”为“中定”,为用,为一气,属土。至此,“五行”備焉。

当然,拳术运用千变万化,不同的“虎抱头”式出势后是不同的“形拳”或“意拳”。(“十二形”以及“麟形”“凤形”“狮形”“鹏形”“蟒形”“鹤形”“猫形”等为“形”,象形取意;五行、八卦、太极等为“意”,以意使气。)

在孙氏形意拳中,如“鸡形”,其“金鸡抖翎前式”“金鸡上架”二式有“虎抱头”之意,出势则分别为“金鸡抖翎后式”“金鸡报晓”;如“鹞形”,“鹞子束身”有“虎抱头”之意,出势则为“鹞子入林”;如“   形”,白鹤亮翅后两拳抱于两胁下即有“虎抱头”之意,由此出拳则为“   形”双撞捶。

在孙氏八卦拳中,兑卦猴形之“白猿献果”实为八卦拳版之“虎抱头”式(而形意拳之“虎抱头”其实也具有“猴象”)。“白猿献果”后出势可为托撞,可为扭摔,可为双搓,可为“青龙返首”等。再如“两仪学”,其中“青龙缩尾”“黑虎出洞”二式有“虎抱头”之势,出势则分别为“青龙返首”“青龙转身”,有炮拳、劈拳之意;如乾卦狮形,“黑虎出洞”后,出势为“狮子张嘴”;如坤卦麟形,“麒麟吐书”有“虎抱头”之势,出势仍为“青龙转身”;如坎卦蛇形,“白蛇缠身”有“虎抱头”之意,出势为“白蛇伏草”。

在孙氏太极拳中,如“合手”,即有“虎抱头”之势,出势为“单鞭”“左(右)搂膝拗步”“左(右)起脚”“(转身)踢脚”等;如“如封似闭”,有“虎抱头”之势,出势为“抱虎推山”(此处应该不难理解);如“十字摆莲”,两手十字相交有“虎抱头”之势,出势为单摆莲;如“转角摆莲”,转身后,重心移往左腿,双手置于身体右前方,此时有“虎抱头”之势,出势为双摆莲;双摆莲后两手裹于两胯丹田两侧,有“虎抱头”之势,再出势为“弯弓射虎”;“弯弓射虎”后两拳收回胸前有“虎抱头”之势,再出势为“双撞捶”。

总之,拳术各式之间始终不离乎开合、虚实、蓄发、动静等的变化,一式之中或许开合之间多次转换,限于篇幅,实在难以罗列。而作为中华武术,体有定式,用无恒法,“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实非笔者所能尽述之者,惟在习者神而明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耳。

“四象”学,是孙禄堂先生的一大创造,是先生对中华武学的一大贡献。“四象”学也是孙禄堂武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三拳合一”论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但此理论基石太过玄奥,论者亦多不及此。多年以来,笔者反复体悟,于今似有豁然开朗之感,彼此不通之处倏忽间相互贯通,如同寻宝多年未获门径,欲还之际宝库洞开。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武学太极太极拳
诈骗妻子初恋600万,一个渣男最深的套路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光影视界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
梦幻西游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