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分析

2019-12-13 18:38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流行色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高职

刘 静 李 婧(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前言

高职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情动人、以乐育人,简言之,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目前高职音乐教育的内容而言,以常见的、通俗音乐为主,再加之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的影响深远,学生在鉴赏课、练声课中对小众的地域性民族音乐涉猎不多。地域性民族音乐经过千百年的洗礼,其音乐审美价值高,让学生接触、熟悉地域性民族音乐有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建构格局更大、品味更高的审美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设置、试听鉴赏等途径,让学生深入学习地域性民族音乐。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将地域性民族音乐进行时代化改造,或者将当前典型的地域性民族音乐改创案例进行赏析,进一步推动地域性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

一、高职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仓禀实而知礼节”,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基本的物质需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审美能力的提高则是在新时代、新阶段的新要求。高职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的潜移默化,实现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的良性发展。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前音乐环境是自由开放的,各种类型的音乐纷至沓来,欧美、日韩、港台、本土音乐大环境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同的音乐由网络、新媒体渗透到高职院校,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其审美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影响。在我国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未经甄别的音乐“垃圾”依靠官能愉悦取代了审美价值,主观直觉取代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引导,“快时尚”取代了客观审美标准,导致审美价值观混乱。另一方面,西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经典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式微,学生尚未体悟到它们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熏陶,就匆匆而过。所以说,在当前高职音乐教育的状况下,注重什么能力培养的培养,发掘具备高级审美价值的音乐类型,培养学生对音乐美丑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职音乐教育的诉求。

二、地域性民族音乐的审美意蕴

地域性民族音乐是小范围、特殊地域环境内的原生态的音乐,因为地缘等因素,这类音乐还保持着纯净的生态环境,没有迎合市场,没有迎合流行。所以在学界有这样的论断:“少数派”优于“多数派”,这里的优于不是满足市场化和迎合人们喜好的角度分析,而是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去分析。首先,地域性民族音乐是地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产物,既符合地域人文、审美,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许多地域性民族音乐以现代的眼光看甚至很“土”,但就是这种“土”,才更接地气,才更贴近于普通大众。这种下里巴人式的音乐的审美门槛低,但要真正弄通弄懂,又要对地域文化进行了解和研习,所以说其审美意蕴亦近亦远,韵味十足。其次,地域性民族音乐的乐理性突出,节奏、曲调、节拍、唱腔等各具特点,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比拟的,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性让使审美意蕴富于变化和神秘。再次,地域性民族音乐在一个地理范围内有规律性、可复制性,这是基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审美的终极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文化、情感与自我产生共鸣,才能从音乐中提炼出高级的审美价值,这是地域性民族音乐文化、经济、生态等因素共同作用后的果实,细细品味,醇厚而甘冽。最后,地域性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是一股清流,也是难得的教学资源,许多这类音乐并无乐谱、文字记载,就靠心口相传,每位演绎者对音乐的表达都有不同,能更好地让学生感悟不同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地域性民族音乐中找到心灵归宿,提升审美能力。

地域性民族音乐的审美意蕴如此之强,将其应用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无范本参考,无前车之鉴,所以才需要新时代高职音乐教师大胆探索,让地域性民族音乐帮助学生拓宽审美视阈、提高审美境界、构筑审美架构,让高职音乐教学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三、地域性民族音乐融入高职音乐教育的途径

地域性民族音乐数量众多,版本各异,如何将其融入高职音乐教育,是决定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一定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首先,将地域性民族音乐明确纳入到高职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从本地区、本民族入手,扩展延伸到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从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民族歌曲入手,例如蒙古族、藏族音乐,辐射到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从音乐鉴赏课入手,开展以音乐为载体的文化、审美教育,发展到视听跟唱课,培养学生热爱地域性民族音乐、认同地域性民族音乐的精神,进而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同样是《绣荷包》,云南民歌《绣荷包》曲调婉转细腻,带有云南民间花灯音乐的特点;陕北民歌《绣荷包》曲调高亢明亮,情绪激动而兴奋。风味浓厚的民乐、各具风格的戏曲,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欣赏空间,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音乐审美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经验。

其次,拉近学生与地域性民族音乐的距离,突出特点,重在参与体验。与流行音乐相比,地域性民族音乐更像是古老的、晦涩的音乐,歌词虽然浅白,但却有隔阂;曲调虽然简单,却很陌生;节奏变化转折,却难以理解,这些特点使学生对地域性民族歌曲退避三舍。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是普适性的,所以代入法教育是不二选择。让学生参与体验式教育,鼓励学生说出对地域性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看法,使其大胆唱出地域性民族音乐,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粗浅的认知和看法,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地域性民族音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宝库,让自身的乐感、对音乐的理解更深邃更广博。

再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音乐教育。地域性民族歌曲大多传唱于民间,从民间艺人的讲述和演唱、民间学者的研究切入,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对理解和教育地域性民族音乐有极大的帮助。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结合当地的本土音乐文化元素,既处理好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发扬了音乐教学的专业特色,又弘扬了音乐专业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或实践课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可算是一种新型导师制的学习方式,也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走出去”是指要将音乐文化和活动带出校园,可采取不定期地去地方音乐的聚集地进行采风、举办地域性民族音乐走出校园的活动形式,“走出去”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本土音乐文化,而且还能给学生们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请进来”通过邀请本地的民间艺人或者团体来到本校讲学或者演出,可以直接走进课堂讲学,让学生们直接了解和熟悉地域性民族音乐,在增强本土音乐文化生命活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地域性民族音乐自身的“地方气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演唱地域性民族歌曲的专业能力。例如,组织部分老师和学生专门拜访地域性民族音乐传承人,共同研究此类音乐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地域性民族音乐的氛围中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教育。

最后,平衡式教育。平衡是指不偏颇、不极端。在西方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地域性音乐中找到合理发展的路径。一方面通过学习、比较这些不同类型音乐的审美内蕴,让学生在各种类型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另一方面,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教师强加灌输的,更要依靠学生自己去揣摩和升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健康、积极的音乐审美环境下,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建立,审美能力必定会有良性发展。

四、地域性民族音乐审美时代性的展望

地域性民族音乐应用在高职音乐教育中优势明显,但是从目前实践来看,前期准备和铺垫时间长,单凭几节音乐鉴赏课并不能起到显著作用。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地域性民族音乐,需要对其进行时代化改良。这种改良单靠高校教师一己之力难度大,可以凭借媒体、社会力量,例如各大电视台举办的民歌新唱、民歌会等,既是教学资源,又提供了教育思路。笔者在教学中将湖南民间音乐与高音女花腔的结合作为教学资源,将西方歌剧与湖南民族歌曲结合,让学生在不同中找到共性,在共性中又摸索出差异和特点,使地域性民族音乐更易被接纳。同时,利用新媒体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展示地域性民族音乐,通过声光电、绘画、书法、设计等艺术领域的交叉点,让地域性民族音乐以更开阔的形式表达,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以另一种形式表现,让学生更乐于学习,更乐于内化。

结语

地域性民族音乐题材多、内容广,体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各不相同,但传世的音乐以热爱生命、热爱家乡为主,这类音乐为高职音乐教育提供了好的素材和资源,能够让学生在接受主流音乐形式的同时学习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纷繁的音乐,让其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审美价值观更加充盈。但也要看到,收集、遴选、改造这类音乐难度大、费时费力,与当前高职音乐教育体系的结合更需要磨合,所以需要更多学界人士认识到地域性民族音乐之于高职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架构起高职音乐教育新的体系和模式。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音乐高职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