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时尚我先行

2019-12-13 01:32倪大伟樊晨
雷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二维码志愿分类

倪大伟 樊晨

“我手里有7块废旧电池、5根烟蒂、6个牛奶盒,应该把它们放到哪类垃圾桶?” 在上海市首家“生活垃圾分类”展示馆“彩虹小屋”内,志愿者梅大鹏正在宣讲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环保课。

来自周边社区的老人孩子们纷纷围坐在四色垃圾桶前,一边阅读着刚刚分发的口袋书,一边仔细聆听。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黄金!废电池是有害垃圾,烟蒂是干垃圾,牛奶盒是可回收垃圾。分类存放,不仅减少环境污染,更可变废为宝。生活中稍加留心,就为环保作出大贡献。”随后的讲解中,梅大鹏不时给观众出上一两道题,并引导大家参观小屋。

笔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展示馆集展示、教育、培训、传播功能于一体,既有全面细致的生活垃圾四分类展品陈列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展示区、宣传品展示陈列区,更有脑洞大开的垃圾分类“神器”展示区、DIY作品区,拓宽了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新思路,在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上起到积极作用。

长宁区“绿马甲”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每天深入社区等单位传播绿色环保理念;虹口成立全市首家从事垃圾分类专业化社会组织——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和志愿者为主体的垃圾分类专业宣讲团——“彩虹宣讲团”……

“自从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正式实施后,已经累计有超过38万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实践。”这是“树垃圾分类新时尚,展志愿服务新风采——2019上海城市精神论坛”上公布的数字。

据悉,上海成立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在区级层面成立16支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分队,发布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7800多个,“上海志愿者网”发布《2019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在线培训课件,培训人次超过140万。

清晨,在崇明区向化镇齐南村宅前屋后、田间地头会响起嘹亮的“小喇叭”,这是村里76岁老党员张丕家和30多位热心村民组成的平均年龄70多岁的田间“小喇叭”志愿者队在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在周家桥街道,志愿者们用精彩的体会分享、原创沪语大合唱、垃圾分类趣味小品等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工作要求和具体操作;在上航新村居民区,78岁的党员冯大成成立“暖心之家”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每人每天轮值1小时,担任垃圾分类指导、绿色账户积分操作员、统计员。

“暖心之家”把暖意带给了群众,很多居民都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夫妻档”“母女档”“老少档”都出现了……有的是耄耋老人,但依然坚持加入志愿者行列;有的一家四口都加入进来。志愿者工作室成员从原来的28人“扩容”到现在的49人。

小区的垃圾箱房旁,放置着一台绿色账户自助兑换机,居民可以扫积分卡二维码,用垃圾分类“挣”来的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

70多岁的“暖心之家”党员志愿者朱庆辰发现,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要“扫”清楚小小的二维码并不容易,不仅要对准二维码保持一定距离,而且周围光线要充足才能成功刷卡积分。特别是到了寒冬时节,或雨天光线昏暗,二维码就很难被“扫”出来。

心细手巧的朱庆辰萌生一个想法:做个架子用来固定手机,调整好手机和积分卡之间的距离,再在架子上安装一个照明灯,就会节约居民扫码时间,提高扫码效率。如今这个为志愿者“减负”的“神器”已升级到3.0版本,支架为绿色账户卡和手机摄像头都预留了相应的位置,只要把手机直接放在支架上,轻轻点击手机上的扫码键,就可以自动对焦。上航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雪菊说,有了“暖心之家”党员志愿者的参与付出,小区垃圾分类支持率从试点初期的30%上升到100%,投放准确率也从65%上升到100%。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布了最新的垃圾分类成绩单,全市1.2万多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80%,单位达标率总体为87%。居民普遍参与日常垃圾分类,部分居民已经养成习惯,不需要志愿者值守。

志愿精神点亮城市风采,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垃圾分类这场全民“攻坚战”,已在上海取得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二维码志愿分类
The Price of Beauty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二维码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说说分类那些事
志愿小队出动
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