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主持人交流感培养分析

2019-12-13 07:22易丽荣
声屏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主持人广播

易丽荣

摘要:广播节目主持从过去到现在,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交流感的增强,广播节目的交流感对于大多数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在校学生以及诸多新主持人来讲,都是较难逾越的一个障碍。文章探讨了节目主持人交流感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广播 主持人 交流感

广播的传播特色是类人际交流,这种传播和一般的人际交流略有不同,因为主持人并不是直接面对交流对象,而是在虚拟的语境中想象对象的存在而形成的一种交流的感觉。目前有很多新主持人或者一些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对于这种交流感的把握仍不够到位,常会出现交流感不准确甚至缺乏交流感,节目听起来就是生硬地播读稿件。缺乏了情感的共鸣,节目也就很难吸引受众。

主持人节目的发展

1980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台湾广播开办了一档名为《空中之友》的节目,主持人徐曼像邻居姐姐一样为听友们带来了如沐春风之感,那温柔甜美的声音与之前铿锵有力的播读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因此在海峡两岸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七年后的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开播,主持人虹云和傅成励用一种交流式的语气在节目中进行了展现。

此后,广播主持人节目成为了节目的主流。这种类型节目改变过去单线传播的节目样式,真正让节目能够“互动”起来,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形态把节目的内容和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受众。

《节目主持人通论》中提到的交流感——主持人的语言要有明显的对象感、交流感,要有應答性、反弹的感觉,而不是掷地无声、有去无返的感觉。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的形象成为了“小我”,以个人身份、个人的言谈举止出现在受众面前,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格和形象气质,在交流感极强的节目主持风格中,令受众有一种“一对一”的互动感。

提升节目主持时的交流感策略

敬一丹说过要形成语言的交流感,主持人要在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结合上倾注力量。在实际广播节目主持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找到交流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语言的口语化。交流感的形成首先要求语言口语化,语言口语化才能实现交流感的目的。从形式上讲,口语化的表达更加符合广播声音传播的特点,实际主持时,尽量使用短句子、短段落,一句话只表达一个意思,当角度和内容进行切换时,也应该给足停顿的时间,给受众以思考的余地。在词汇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一些受众易于接受并且没有歧义的词汇,尽量避免太过专业的词汇和比较生涩的书面语。如果有必要,一些专业的词汇或者有歧义的词汇还可以进行解释,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

不过从目前诸多广播节目来看,对于主持人来讲同样要特别注意,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不等同于“口水化”。随着“互动”类节目越来越多,有的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时越来越随意和私人化,而忽视了广播是类人际传播而非真正的人际传播。在传播的内容上应该严格把关,千万不能与主持人之间的私人闲聊混为一谈,节目应仍以为受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为主要目的。

一是通俗化。广播语言的要求是顺口、顺耳。广播的特点是转瞬即逝,在这样的特点基础上,语言要深入浅出,使受众容易理解且没有歧义。尤其是很多含有专业术语的稿件,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更加应该注意语言的通俗化改编。

例:4G时代,运营商的收入来自原主要依靠流量和宽带,尽管带宽增长,可用户已经不会再增长,手机渗透率已经接近100%。此外,不限流量套餐普及后,用户ARPU值也不会再增长,尽管速度更快,运营商从中获益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是为何三大运营商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

改编后:为什么三大运营商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呢?在4G时代,运营商的收入主要依靠流量和宽带,但因为手机渗透率已经接近100%,哪怕带宽一直在增长,用户也不会再增长了。此外,不限流量套餐普及后,流量的用户平均值也不会再增长了,尽管速度更快,运营商从中获益也是非常有限的。

二是句子应简短。汉语中,短句的特点是容量小,结构简单,容易理解和记忆。在广播语言表达中,尽量使用短句表达,更加适合广播的传播,也更加能够让广播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之间无障碍交流。

例:第一阶段投资70亿美元的三星半导体高端存储芯片二期项目一个月前在西安基本建成,预计将于2020年一季度实现量产。

改编后:就在一个月前,三星半导体高端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在西安基本建成,这个第一阶段投资70亿美元的项目,预计将于2020年一季度实现量产。

受众的确定。受众的确定,就是人们一直提到的“对象感”的把握。《播音创作基础》中提到对象感是被播音员、主持人用来作为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中的东西。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或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将这种对象感具体化,就是要具体去设想,这个节目宣传目的是什么,节目受众是一些什么群体,听完以后会有什么反应。这种想象中的“交流感”在主持中需要有具体的感情态度,具体设想和感觉受众的存在以及受众的反应,同时要去有意识地思考受众的心理,他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播开始有了“对象性”节目,这类节目的特点是有非常明确的受众人群,如儿童、老人、妇女等,这类节目将对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到了“类型化电台”的时期,人们所熟知的交通广播、儿童广播继续在此基础之上将“对象性节目”发扬光大,变成了“对象性频率”。这种对象性节目或者频率,细化了受众市场将受众精准锁定,在受众锁定后与广告紧密结合,在市场与受众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是因为他们的受众定位精准,把握和实现了节目的对象感,从而达成了有效的传播。对象感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增进节目主持的交流感。

内在语的使用。内在语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指那些在语言中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者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

一要注意语句本质的差异。语句本质是指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层的内在含义和态度情感。如果语句本质把握好,引发语气就会更加贴切和自然,对于语言的表达可以起到深化含义的作用。根据具体的语言目的、语言环境去寻找语句本质的差异,能够更好地找到节目主持的交流感。

例:最近,猪肉价格猛涨让消费者真揪心。眼下又将进入传统的猪肉消费高峰期——国庆和中秋“双节”,不少消费者开始担心会出现“肉荒”。

添加内在语后:(亲爱的听众朋友),最近(啊),猪肉价格猛涨让消费者(可是)真揪心。眼下又将进入传统的猪肉消费高峰期——国庆和中秋“双节”,不少消费者开始担心会出现(所谓的)“肉荒”。

二要揭示語言链条。内在语的使用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动起来,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更多的是为了让节目主持的过程中唤起相应的体验,使节目主持时情感和语言的表达融为一体。

内在语把握得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广播节目主持人做到语言的自然衔接和过渡,运用内在语来衔接、过渡、铺垫或者转换,可以帮助找到自然贴切的语气。找准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语气更加通顺,情感更加流畅,形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

例:收音机前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植树节)对了,是植树节。植树节啊,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

主持人在说完问话后,加一个呼应性的内在语,这个呼应性的内在语就是小朋友的回答声音,主持人的心里要感觉到他们在回答。这种语句的链条可以让前后的句子和感情更加流畅,从而能够增强交流感。

副语言的配合。副语言主要指主持人在主持时的动作、表情、服饰、发型等。在传统的广播节目的主持过程中,一般受众无法看到节目主持人的这些副语言,但是可以通过语言感受到。主持人应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等,不断提升副语言的创作能力,利用表情、手势等拓展语言创作能力,帮助主持时更加流畅、自然地传递信息。副语言的配合也可以增加节目主持时的交流感。

广播节目富有交流感的主持形式,既吸收播讲方式中的吐字准确、规整、富于音乐性的长处,也吸收了口语中亲切自然的长处。这种主持方式语言流畅、生活化,语句变化较多,可以给受众带来一种平等感和亲切感。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特色鲜明,专业实训课程在锻炼学生吐字归音、创作方法、表达技巧的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话筒前能够有更好的表达语言张力,这样主持的广播节目才不至于呆板、生涩、僵硬。将情感代入到节目中,加上交流感,与受众之间多一份真诚和信任,节目才更加有可听性。交流感是广播节目能够受到大众喜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广播这个传统而又时新的媒介在起起伏伏的若干年中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也正在勃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未来也将会经历巨大的变化,而声音的魅力始终未走远,它们将会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热爱声音的听众。(作者单位: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主持人广播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