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土秦简中的美学思想

2019-12-14 13:58谭玉龙
管子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秦简竹简美学

谭玉龙

(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400065)

秦简是指战国时期的秦国至秦代的埋藏于秦地的简牍。 相对于汉简、楚简而言,秦简的出土与问世姗姗来迟,1970 年代中期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我国秦简的首次出土。 随后,秦简在我国开始陆续被发现与出土,如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湖北江陵岳山秦简(1986)、云梦龙岗秦简(1989)、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1993),等等。近年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购藏了一批秦简,北京大学也获赠了一批秦代简牍。 从目前的情况看,秦简的数量已经十分巨大,秦简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法律、政治、军事、数术、数学等。学界已有许多学者运用秦简文献研究战国末期秦国和秦代的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问题,如吴树平的《秦代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关系——读云梦秦简札记之一》①吴树平:《秦代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关系——读云梦秦简札记之一》,《文物》1977 年第7 期。、林剑鸣的《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__②林剑鸣:《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 年第3 期。、夏增民的《北大秦简〈教女〉与秦代性别关系的建构》③夏增民:《北大秦简〈教女〉与秦代性别关系的建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6 期。、赵逵夫的《由秦简〈日书〉看牛女传说在先秦时代的面貌》④赵逵夫:《由秦简〈日书〉看牛女传说在先秦时代的面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4 期。。 但目前所出土的秦简尚无书籍类文献,在楚简、汉简中常见的六艺类、诸子类文献并不见于秦简,所以秦简对中国美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未被充分揭示。 经过文本细读发现,秦简中关于“为吏之道”“善女子之方”的文献,指向了人的审美境界和审美人格的塑造,从而有利于善治美政的实现,含有一种“伦理—政治”美学思想;在一些秦简数学文献中,谈论“数”的地位、价值、意义以及“数”与音乐、乐器等关系的内容,体现出秦国、秦代较为独特的美学思想。 可以说,秦简的出土改变了长期以来绕开秦代的“先秦两汉美学”研究模式,同样为中国美学史、中国艺术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为真正开展秦汉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为吏之道”与伦理—政治美学

中华美学是在独特的自然、经济、政治、人文环境中孕育生成的,具有不同于西方思辨美学的特质——重视人生,它“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以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①皮朝纲:《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成都:巴蜀书社,1999 年版,第28 页。。 儒家美学赞扬的“仁”,道家美学推崇的“道”以及佛教禅宗美学追求的“禅”无不是对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追问的结果,都是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华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 从现实层面看,人生包含生命和生活,工作则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谈论的“为吏之道”——如何成为理想的官吏——就指向了人生美学,只不过这种人生美学是“吏”这一特定人群的人生美学。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于1975 年12 月至1976 年1 月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秦墓之中,它的抄写时间上限为魏安厘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 年),下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②谭家健:《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漫论》,《文学评论》1990 年第5 期。。 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于2007 年12 月从香港收购的秦简文献之一,它的抄写年代下限为秦始皇三十五年③肖永明:《读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札记》,《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3 期。。 这两种秦简文献的内容、主旨大体相同,但后者在某些地方更为详细与合理,如在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五失”后有“五者毕至,是谓过主”(第40简正)④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26 页。的总结语,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则无。王家台秦简《为政之常》、北大秦简《从政之经》有部分内容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相同或相近。 可见,关于“为吏之道”的文献流行于战国末期的秦国至秦代之初,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反映的是周秦之际的美学思想。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的第一段话是对“为吏之道”的概括性论述,如: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决。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 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 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 反赦其身,止欲去愿。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圆。 尊贤养薛手,原野如廷。 断割不刖。 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 审耳目口,十耳当一目。 安乐必戒,毋行可悔。以忠为干,慎前虑后。 君子不病也,以其病病也。 同能而异。 毋穷穷,毋岑岑,毋衰衰。 临财见利,不取苟富;临难见死,不取苟免。 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 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祸去福存。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第167-168 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段话。 在个人品质方面,理想的官吏应该“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宽容忠信”,即清白正直、谨慎坚强、大公无私、宽裕忠信;在个人情感方面,应该“和平毋怨”“安乐必戒”,保持内心平和而不淫逸享乐;在为人处事方面,应该“微密纤蔡,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慈下勿陵,敬上勿犯”等,即行动明察秋毫,赏罚分明,对下仁慈而不欺凌,对上尊敬而不冒犯,做到外圆内方。 无论是个人品质、情感,还是为人处事,都属于“吏”的个人修养,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可实现“正行修身,祸去福存”,即美好、幸福的生活状态。

除对“为吏之道”进行概括性论述外,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还具体对为吏的“五善”“五失”“五过”“五则”进行了说明。 我们先谈谈“五失”“五过”“五则”,这是官吏的五种失职、五种过错和五种准则。 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曰:

吏有五失:一曰视黔首渠骜,二曰不安其朝,三曰居官善取,四曰受令不偻,五曰安其家忘官府。 五者毕至,是谓过主。 (第34 简正—第40 简正)⑥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124—126 页。

吏有五过:一曰夸而夬,二曰贵而企,三曰擅折割,四曰犯上不知其害,五曰贱士贵货贝。 (第41 简正—第46 简正)①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127—129 页。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5 页。

吏有五则:一曰不察所亲则违数至,二曰不知所使则以权索利,三曰举事不当则黔首骂指,四曰喜言惰行则黔首毋所比,五曰善非其上则身及于死。 (第47 简正—第52 简正)②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129—132 页。在老百姓面前趾高气昂、玩忽职守,利用职权巧取豪夺,不迅速执行上级的命令,因私忘公,这就是为吏的五种过失。 过分夸耀,神气十足,好搞分裂,以下犯上而不知危害,过于重视金钱而轻视有才能的人,这就是为吏的五种过错。 不明察亲近自己的人就不断报怨,不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斤斤计较利益,办事不妥而使百姓斥责,喜欢说而不去做使百姓不会亲近,非议皇上则会有杀身之祸。那么,“察所亲”“知所使”“举事当”,言行一致以及非“非其上”就是为吏的五种准则。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反对“五过”“五失”以及不遵守“五则”的行为,因为“五者毕至,是谓过主”(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第40 简正)③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126 页。,“过主”即“祸主”④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126 页。。 因此,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倡导的是“五善”,即: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精廉无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五者毕至,必有天当。 (第27 简正—第33 简正)⑤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121—123 页。 按:“事”,原作“吏”,今据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改。忠诚守信,恭敬尊长,清廉而不诽谤他人,做事周密妥当,爱做善事,讲礼仪而谦虚礼让,这就是为吏之“五善”。 官吏做到了“五善”,就一定会有“天当”。 “天当”,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作“大赏”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68 页。,北大秦简《从政之经》作“天赏”⑦朱凤瀚:《三种“为吏之道”题材之秦简简文对读》,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十四辑),上海:中西书局,2015 年版,第3 页。。 “大赏”与“天赏”同,因为典籍中冠以“大”字之词,“大”常训作“天”⑧朱凤瀚:《三种“为吏之道”题材之秦简简文对读》,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十四辑),第4 页。。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四度》曰:“外内皆顺,命曰天当,功成而不废,后不逢殃。”⑨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第51 页。“天当”就是一种功成名就、毫无灾祸、内外通达的自由人生境界,而自由的人生境界就是审美的人生境界,因为“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10。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倡导官吏以“五善”为目标,戒除安逸享乐,提升自我而达到“天当”的境界。 当官吏做到了“五善”,就成为睡虎地秦简《语书》所谓的“良吏”而非“恶吏”⑪,不仅可“除安兴利,慈爱万姓”(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⑫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70 页。,还可“以此为人君则鬼,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能审行此,无官不治,无志不彻,为人上则明,为人下则圣”(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⑬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69 页。,最终实现全天下的善治美政,因为“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⑭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69—170 页。。 这是一种由伦理之美走向政治之美的“伦理—政治”美学思想⑮“伦理—政治美学”是余开亮教授对先秦儒家美学的总结与概括,本文借以说明秦简中的美学思想。 参见余开亮:《儒家伦理—政治美学与当代美育理论的建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3 期。。

二、“善女子之方”与女性的人格之美

如果说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将“五善”视作官吏的道德修养目标展现的是男性的人格之美,那么,北大秦简《教女》在“善女子之方”与“不善女子之方”的对比中则建构了女性的人格之美。 北大秦简《教女》是2010 年北京大学入藏的一批秦简中的文献,共15 枚竹简,851 字,全用秦隶抄写。 它虽抄写于秦始皇时期,但反映的是战国晚期的秦国至秦代的妇女伦理观念①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文物》2012 年第6 期。。 2015 年3 月,朱凤瀚先生发表《北大藏秦简〈教女〉初识》一文,公布了《教女》的全部释文,兹将关于“善女子之方”的部分释文摘录如下:

昔者帝降息女殷晦之野,殷人将亡,以教其女曰:凡善女子之方,固不敢刚。 因安从事,唯审与良。 西东螽若,色不敢猖。 疾绩从事,不论□明。 善依夫家,以自为光。 百姓贤之,父母尽明。 疾诈就爱,如陛在堂。 虽与夫治,勿敢疾当。 丑言匿之,善言是杨。 中毋妒心,又毋奸肠。 亦从臣妾,若□笑殃。 居处安乐,臣妾莫亡。 今夫威公,固有严刚。 与妇子言,弗肯善当。 今夫圣妇,自教思长。 曰:崖石在山,尚临中堂。 松柏不落,秋尚反黄。 羊矢并下,或短或长。 水最平矣,尚有溃惶。 老人悲心,虽恶何伤。 晨为之鬻,昼为之羹。 老人唯怒,戒勿敢谤。 夫与妻,如表与里,如阴与阳。 女子不作,爱为死亡。 唯爱大至,如日朝光。 男子之虑,藏之心肠。 茀然更志,如发饥梁。 暮卧早起,人妇恒常。 洁身正行,心贞以良。 慎毋刚气,和弱心肠。 慈爱妇妹,友与弟兄,有妻如此,可与久长。 有曰:善女子固自正。 夫之义,不敢以定。 屈身受令,旁言百姓。 威公所诏,顷耳以听。 中心自谨,唯端与正。 外貌且美,中实沉静。 莫亲于身,莫久于敬。 没身之事,不可曰幸。 自古先人,不用往圣。 我曰恭敬,尚恐不定。 监所不远,夫在街廷。 衣彼颜色,不顾子甥。 不能自令,毋怨天命。 毋诟父母,宁死自屏。②朱凤瀚:《北大藏秦简〈教女〉初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2 期。从以上材料可知,“善女子”在气质方面应具有“柔”而非“刚”的特点,要有和顺、安宁和慈爱之心,如“凡善女子之方,固不敢刚。 因安从事,唯审与良。 西东螽若,色不敢猖”;“洁身正行,心贞以良。 慎毋刚气,和弱心肠。 慈爱妇妹,友与弟兄”。 所以,作为妻子的她与丈夫的关系为:“夫与妻,如表与里,如阴与阳。 女子不作,爱为死亡。唯爱大至,如日朝光。”虽然,“善女子”为阴、为柔,在家庭中从属于丈夫,但“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幼学琼林·夫妇》)③程登吉撰,邹圣脉增补:《幼学琼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61 页。,如果她不振作而有所作为,仁爱就会消失。 言下之意就是,“善女子”作为女性虽位于从属地位,但也应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发挥作用,帮助丈夫排忧解难。 可见,女性并没有被完全贬低,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那是不是具有以上气质或品质就是北大秦简《教女》所说的“善女子”呢? 答案是否定的。 北大秦简《教女》曰:“中心自谨,唯端与正。 外貌且美,中实沉静。”所谓“中心自谨,唯端与正”指的是内心要自律,心思要端正。 申言之,应自觉恪守前文所述的“善女子之方”,以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保持端正。 与此同时,女子还要让自己的外貌显得美丽,即“外貌且美”。 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善女子”。 孔子曾以“文质彬彬”来要求君子,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④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2479 页。“质”是内在道德,“文”是外在修饰,前者为“善”,后者为“美”,只有“文”“质”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 《慎子·威德》曰:“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 衣之以皮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緆,则行者皆止。 由是观之,则玄緆,色之助也。 姣者辞之,则色厌矣。”⑤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7 页。毛嫱、西施都是人们公认的美人,但当她们穿上兽皮和粗麻布衣时,人们看到她们就会马上跑开;当她们换上细布麻衣时,过路人又会驻足欣赏她们的美貌。 可见,“色”是细布麻衣资助的结果。 从孔子、慎到的观点中可见,美丽的外表或表现形式对人格美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有助于内在之德的彰显。 依此而论,北大秦简《教女》中的“善女子”应该是内在道德修养与美丽得体的外貌相结合的女子,达到了“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标准。

与“善女子”相对的是“不善女子”,她除不具备“善女子”的种种道德品质外,还有不勤奋,不知礼,爱卖弄风骚等缺点,如北大秦简《教女》曰:“告子不善女子之方, 既不作务,议不已。 口舌不审,失戏男子。 才晦而卧,日中不起。 不能清居,数之领里。 抱人婴儿,嗛人責頁枲。 餔人夂食浆,挠人淫□。”①朱凤瀚:《北大藏秦简〈教女〉初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2 期。韩巍:《北大藏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初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2 期。“不善女子”虽有种种缺点,但她依然对“美”有强烈的追求,如:

男子视之, 益埤笑喜。 曰:我诚好美,最吾邑里。 泽沐长顺,梳首三衤欠之。 衣数以之□者,意之父母。 (北大秦简《教女》)②朱凤瀚:《北大藏秦简〈教女〉初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2 期。当有男子注意她时,她就会喜笑颜开,并说:我果真很美,位居乡里第一。 而且她花很多时间在梳妆打扮上,毫不避讳父母。 有学者认为:“关于女性对美的追求,《教女》也提出了批评。 ……像反复梳洗,多次更衣,过分打扮,衣着鲜丽,等等,都被认为不应该,甚至是罪过。”③夏增民:《北大秦简〈教女〉与秦代性别关系的建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6 期。此说大体正确,但结合前文总结的“善女子”之内善外美的特质来看,《教女》并非对“美”或女性追求“美”进行批判,它批判的是无道德修养的外表之美,认为女子不应该不重视自我的内在修养而一味追求外表的打扮,“不善女子”正是这样的人,她“尽美”而“未尽善”。 北大秦简《教女》就从反面(“不善女子之方”)论述了“善女”美善合一、文质彬彬的品质,反映出《教女》所宣扬的女性人格之美为一种内善外美相统一的“善—美”。 这与儒家美学相通。

三、“天下之物,无不用数者”与“数”本论美学

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是“由无限的广大空间和无穷的绵长的时间所构成的时空”④刘绍基:《中国哲学新论》,台北:世界书局,1985 年版,第131 页。。 同时,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宇宙如何生成的问题进行追问,如《老子》 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⑤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10 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⑥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校释》,第117 页。。《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⑦王弼注,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82 页。《吕氏春秋·大乐》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⑧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108—109 页。这些宇宙生成论虽有所差异,但无不借用数字来阐发,数字在其中代表宇宙生成过程中的某些重要且必备的元素与环节。 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则在具体的数字,如一、二、三基础上提炼出“数”这一概念,建构起较为独特的数本论哲学。

《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是北大秦简中的《算书甲种》开篇的独立文章,共32 枚竹简,800 余字。⑨韩巍:《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文物》2012 年第6 期。有学者运用文字学方法,证明它是战国后期的抄本,且有一种楚文字的底本⑩田炜:《谈谈北京大学藏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的一些抄写特点》,《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5 期。。 《鲁久次问数于陈起》记载的是鲁久次与陈起之间关于“数”的问答,并通过陈起之口揭示出“数”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其中有多处涉及艺术,体现出战国时期并延续至秦代的以“数”为本的独特美学思想。

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的开篇就在“语”与“数”的对比中,阐明“数”的重要性,如:

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曰:“久次读语、计数弗能并彻,欲彻一物,何物为急?”陈起对之曰:“子为弗能并彻,舍语而彻数,数可语也,语不可数也。”⑪鲁久次在学习“读语”和“计数”时不能兼通,所以他想放弃其中一个,于是问陈起应舍弃哪一个。陈起回答:“舍语而彻数。”“语”指诸子百家的著作,“数”指含数、历、律、度、易、卜在内的中国古代“数学”整体⑫郭世荣:《〈陈起〉篇的四个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 年第2 期。。 韩巍将它们形象地比喻为文科和理科⑬韩巍:《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文物》2012 年第6 期。。 陈起站在数学家的立场上重“理”轻“文”,认为“数”可涵盖“语”,“语”却不可替代“数”,足见“数”受到该文献作者的重视。

接着,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记载了鲁久次与陈起围绕“天下之物,孰不用数”这一问题的问答。 陈起首先曰:

天下之物, 无不用数者。 夫天所盖之大也,地所生之众也,岁四时之至也,日月相代也,星辰之往与来也,五音六律生也,毕用数。①韩巍:《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文物》2012 年第6 期。皮朝纲、李天道、钟仕伦:《中国美学体系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年版,第139 页。天所覆盖之广大,地所生养之众多,四季变化,日月交替,星辰运行,以及五音六律的产生,都用到了“数”。 这是从天地造化、自然万物的高度来证明“数”的重要地位。 陈起又曰:

子其近计之:一日之役必先知食数,一日之行必先知里数,一日之田必先知亩数,此皆数之始也。②韩巍:《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文物》2012 年第6 期。人们身边的日常生产劳动离不开“数”,如一天的劳役应先知道粮食的总数,一天的出行应先知道路程的总数,一天的耕作应知道田地的亩数。 陈起还曰:

今夫疾之发于体之树也,自足、胻、踝、膝、股、髀、尻、膂、脊、背、肩、膺、手、臂、肘、臑、耳、目、鼻、口、颈、项,苟知其疾发之日,早暮之时,其瘳与死毕有数,所以有数故可医。③韩巍:《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文物》2012 年第6 期。人体中的疾病,无论是在哪个部位,只要知道疾病发生的早晚、日期,那么能否治愈都会有其“数”,有“数”就可医治。 陈起从自然、社会人体三个方面揭示出“数”无处不在,“数”是自然运行、万物生长、生产劳动、个人健康不可脱离之物,故曰:“天下之物,无不用数者。”④韩巍:《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文物》2012 年第6 期。“数”其实已成为宇宙万物、天地造化的本质。

天地造化、自然万物都离不开“数”,它们的运行、变化的本质都是“数”。 其中,“五音六律生也,毕用数”指向了美学。 “五音”是宫、商、角、徵、羽的合称,“六律”即六阳律和六阴律,具体指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它们是古代的定音器。 “五音”“六律”合在一起代表“乐”。 而古代的“乐”是广义的音乐,包含诗、舞、乐等艺术。 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认为“五音六律”产生于“数”,其本质是“数”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因此,“数”就是艺术的本体和本质,“五音六律”生于“数”,离“数”则无“五音六律”。

另外,陈起在回答鲁久次的第三个问题“临官莅政,度兴事,何数为急”时,又进一步涉及到艺术的审美理想,如:

磬钟竽瑟,六律五音,非数无以和之。⑤韩巍:《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文物》2012 年第6 期。“和”或“中和”几千年来一直受到我国美学家、艺术家的推崇与重视。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⑥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2094 页。《左传·昭公元年》载:“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⑦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025 页。《尚书·舜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⑧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31 页。《国语·郑语》载:“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⑨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472 页。一方面,相同的、毫无变化的音调组合在一起不能产生美感;另一方面,过分强烈的音调(“淫”)又会激起人的欲望而违背道德。 这两者都与“和”“中和”相背。《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⑩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625 页。“和”“中和”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也是情与理、感性与理性、审美与道德的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⑪。 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将“和”之美的本质视为各种乐器以及乐音间的数量关系,凸显出“数”的美学价值与意义。 “和”本质上就是一种“数”。

关于“数”的美学意义,不只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有所涉及,其他出土秦简文献也有这样的思想,如放马滩秦墓竹简《日书乙种·占黄钟》曰:“中数中律,是谓〔有〕同,无所不利,大吉。 不中数不中〔律〕,是〔谓〕不和,中〔恐而外〕危。 中数不中律,是谓□□□其后〔乃〕成。中律不中数,是谓前有难后喜。”①陈伟:《秦简牍合集》(释文注释修订本·第4 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114 页。放马滩秦墓竹简《日书乙种·阴阳钟》曰:“凡投黄钟不合音数者,是谓天绝纪也。”②陈伟:《秦简牍合集》(释文注释修订本·第4 辑),第117 页。它们亦将艺术之和谐审美理想归结为“数”。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工律》 曰:“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3 页。制造器物必须在大小、长短和宽度方面做到均等。 这体现出《秦律十八种》要求器物制造以标准为美的思想,此标准的本质正是一种数量关系。 总之,出土秦简文献中显示出与儒道美学不同旨趣的以“数”为本的美学思想。

结语

虽然出土秦简多为法律、文书、日书、算书等文献,缺少诸子类、诗赋类书籍,但其中亦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思想。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等倡导官吏养成“五善”的品格,从而达到“天当”的人生境界,此种境界为功成名就、毫无灾祸、内外通达的自由的审美境界,如果每位官吏都进入“天当”的境界,那么善治美政就可实现。 这是一种“伦理—政治”美学思想。 北大秦简《教女》在“善女子”与“不善女子”的对比中,倡导妇女应该以道德修养为基础打扮自己、追求美貌,做到美善合一、文质彬彬,这才是真正的“善女子”,也揭示出《教女》宣扬的女性人格之“美”其实是一种“善—美”。 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把“数”提高到艺术本体与本质的地位,艺术产生于“数”,艺术的审美理想也是一种数量关系,构建起了较为独特的“数”本论美学。 总之,一批批出土秦简都是战国末期秦国和流行于秦代之初的文献,体现出秦国、秦代美学思想的特点,为秦代美学研究增添了新材料,推进了先秦秦汉美学思想研究的进程。

猜你喜欢
秦简竹简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外婆的美学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秦朝已有九九乘数表
秦简“识劫 案”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