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策略探析
——以高中生思想素养培育为例

2019-12-14 17:01深圳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28
流行色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高中生中华

柳 博(深圳外国语学校,广东 深圳 518028)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文化自信对我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对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都是重要的文化基因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国如何在风起云涌的世界大潮中激流勇进?这责任就落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肩上,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积极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高中生的思想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实践动因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2013年参加了由国务院侨办组织的对外巡演,带着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深情厚谊,传递了祖国亲人对海外侨胞的真情厚意,为海外侨胞和当地民众呈上了丰富的文化盛宴,也捎去了诚挚的同胞祝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被冷落的趋向,甚至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固守传统就是守旧,就是目光短浅;在此不可否定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一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内容,但传统绝不代表守旧,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且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广阔的契机,它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满足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而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然而,它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目前,高中生本来应该是具备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主流,但由于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不断扩张,一些低俗荒诞、色情暴力的不良信息内容大面积出现,甚至煽动违法的信息也在隐晦地闪现,导致对高中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高中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自控力弱、认识能力不足、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从众心理等都容易对高中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不但助长了歪风邪气,而且侵蚀着高中生的思想观念,甚至产生了缺乏道德感和公德心的恶果。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高中生思想培育的价值

高中生正值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想要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就不能缺乏营养,想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要引导教育。高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维意识和身心在迅速形成发展。这一时期对高中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道德责任感

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一些高中生恶性伤人、甚至违法犯罪事件,给我们的高中生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如果高中生道德滑坡、素质缺失,那绝不会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道德教育的经典事例名言。不管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胸襟,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敢于担当的责任,无不激励我们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我们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从而加强道德建设,提高道德素质。只有树立起对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要自觉承担起维护自我尊严、学校利益,为班级争夺荣誉的责任。综上所述,加强对高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使他们正确把握自我定位,认清他们自己在社会、家庭、班级中所扮演的正确角色。

2.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无论教材内容、讲解授课还是考试选拔,都有很多不足,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考核标准和办学目标,往往片面地凸显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从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不能为学生提供可以全面发展的有利氛围。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一些学生只重视背诵识记考试的知识点而忽视人文素养水平的发展,形成了“有才无德”的困扰。而德智不平衡的发展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心理承受力低,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无法自我调节,近年来频发的中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根本上要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办法就是对高中生加强心理疏导文化教育。对此,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如拥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对自我对社会就有合理的认知,待人待物有分寸,在冲突挫折中亦能从容面对,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全面发展。

3.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文化安全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越来密切,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境外势力和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尤其是把矛头针对高中生,使得一些人逐渐接受和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崇洋媚外,穿衣服买用品都要是进口的,觉得国货就是廉价和劣质的代名词,从而失去文化自信。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中华文明的传承。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提高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渗透防御力,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安全意识。

4.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光辉绚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至今依旧没有中断的文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气质的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在中华文明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是由那千千万万无数的华夏儿女世代相传,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它是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文化基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生思想素养培育中的实现路径

1.以家庭为先导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初期,应该采用孩子家长一起来共同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方法。第二阶段,家长应该身体力行,率先示范,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在父母的带领下一家人共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2.以课堂为基础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政治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历史课中灌输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传统文学经典;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审美教育等,提升高中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入手,采用生动活泼、有趣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由浅入深地接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利用课本内容,涉及到传统文化的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后补充巩固的方式,加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的经典文化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是我国古代圣贤思想的结晶、智慧的升华。经典诵读能够传承文明,启迪人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培养人文素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措施所在。这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修养,以此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弟子规》《三字经》,到《唐诗》《宋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诵读古今传统经典,举办传统诗词朗诵比赛,成立学社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学的理解和兴趣。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各自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切记一刀切。比如,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端午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故事、编排节目、包粽子等多种手段,来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学习民族乐器、国画书法等;爱好钻研的,可以研究古代建筑天文设施;文化生注重研究制度文化、文学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结合他们的个人兴趣,调动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以校园为渠道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用丰富多彩、形式多元的校园文化,使传统美德的深入人心。利用重大节日,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建设中有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楼、宿舍楼、校园廊柱等处张贴悬挂华美诗篇,学校的图书室教室角等处提供图书宣传册等。

结语

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我:“您搞了一辈子外交,最自豪的是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自豪的是中华文化。”这是我搞外交多年反复思考、反复观察、反复比较得出的结论。”由此可见,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就要唤醒当年青年,在年轻一代中营造出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环境,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高中生中华
身边的传统美德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