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栏目与内容的调整和创新
——以《广西年鉴》和《桂林年鉴》为例

2019-12-15 09:10
广西地方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篇目年鉴条目

张 凯

(桂林市临桂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临桂 541199)

综合性地方年鉴,作为特定城市和地区综合信息资料的载体,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年鉴既有共性,遵循年鉴编纂的普遍规则;又必须有个性,要突出当地的特点和特色。如果年鉴编纂中共性的、普遍的内容大于个性的、有特点和特色的新内容,那么年鉴记载的资料至少是无特色、无新颖、无感染力的;如果年鉴记载的个性内容大于共性的内容,那么就能突出当地年鉴的特点,地方年鉴才能与时俱进,常编常新,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年鉴编纂的实践中,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年鉴的栏目和内容进行调整与创新。

一、保持年鉴框架栏目相对稳定下的逐年调整

年鉴编纂需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众不同的优势特点,结合年度内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进行分类,以分目和条目的形式进行记述,逐渐减少无新意、无特色、可有可无的分目和条目在年鉴中的比例。同时,条目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字、简要经过、结果等要素需表述一致,不可任性,要严格遵循条目编写的规范要求。近年来,《广西年鉴》《桂林年鉴》等一批优秀年鉴,在坚持年鉴框架与内容创新的同时,对年鉴资料的表现形式也大胆予以调整与创新,分别采用条目、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呈现资料,使年鉴内容的呈现效果新颖生动。例如,《广西年鉴(2017)》在经济篇目中设立“分类经济”“投资开发与经济协作”“扶贫开发”“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等分目,在“固定资产投资”条目中附“各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在“扶贫开发综述”条目中附“2012—2016年贫困人口对比”表,在“对外贸易”条目中附“主要出口市场情况”表、“主要进口市场情况”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情况”表、“出口额1亿元以上的主要商品”表、“进口额1亿元以上的主要商品”表等,并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与建设”“扶贫开发”等条目中附插彩图与文字介绍。《桂林年鉴(2016)》在“城市建设与管理”篇目中,设立“推进清房专项整治活动”“推进保障性住房及棚户改造建设”“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推进转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特色名镇名村建设”等社会热点和读者关注的新内容;在“社会生活”条目中设立“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等篇目,比较全面地说明提薪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渠道,转移性收入是一大补充,经营性收入是新动力,并附表格说明,前因后果说明完整,对年鉴条目的设立和记述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些都是我们调整和创新年鉴结构与内容的重要规则。

二、突出年度特点,体现时代特色,彰显地方优势

年鉴编纂工作者在编纂工作实践中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换和设立新的栏目,淘汰过时和守旧的栏目。例如,过去我们经常提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四大文明概念,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五大建设概念。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对年鉴的框架栏目进行设置。例如《广西年鉴(2017)》在概念篇目中设立“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分目,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分目中设立“改革创新释放活力”“开放合作纵深推进”“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等条目,在“精神文明建设”分目中设立“和谐创建”“文明创建”条目,在“生态文明建设”分目中设立“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条目,介绍广西各方面的发展,紧跟时代主题。

年鉴在记述事件时,不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有闻必录,应该记述年度性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必须充分考虑资料的史料价值。《广西年鉴》抓住2004年起在南宁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契机,在经济篇目中增设分目,连续记述,成为《广西年鉴》的招牌式栏目,其资料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凸显了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桂林年鉴》近两年的框架栏目特别设立“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篇目,着重凸显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在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桂林市的城市定位,其资料价值也是独特的。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今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方向。《广西年鉴(2017)》在产业篇目的工业分目中设立“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加”“绿色工业可持续发展”等条目,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记述。同时,对旅游业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社会生活等分别开设分目和条目,进行较为详尽的记述。例如,《广西年鉴(2017)》在旅游业分目中设立“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新成绩”“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乡村旅游规模和品质提升”等条目;在环境保护分目中设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监察”“农业环境保护”等条目;在电力工业条目中设立“清洗能源开发”“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在交通邮政条目中设立“铁路节能环保”;在公路运输业条目中设立“交通运输科技与节能减排”等;在社会生活篇目中设立“大众创业”“住房保障”“社区”“社会保障”等有关实现中国梦的内容。使年鉴编纂的年度特点和时代特色更加突出。

三、控制好当地重要特色内容的比例

当前,有的地方年鉴不考虑自身地域特色、经济结构优势和历史文化特点,机械地套用志书的篇章结构,或者照搬套用一些优秀年鉴的框架结构,造成年鉴出现“千鉴一面”的现象。如果只看目录,不看封面,看不出是省级、市(州)级,还是县(区)级的年鉴,也看不出是哪个地区、哪个城市的年鉴。因此,我们需要在年鉴框架设计上进行特色化、个性化尝试,以专题的形式予以记述。同时,为了保证综合性地方年鉴记述内容的全面、系统、详实,应该做到:一次文献保持相对稳定,二次文献比例适当增加,三次文献全面而且丰富,这样才能形成较为合理的年鉴框架结构体系,从而更加符合年鉴框架的规范要求。

从历年出版的优秀地方年鉴来看,《广西年鉴》《桂林年鉴》等结构比例比较合理。因此,在选题时首先要抓住首次发生的、反映事物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的新事;其次要抓住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事;其三要抓住国家和地方重大政策的调整、变化;其四要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其五要抓住在当地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地区会议等来选篇设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每年有新事物、新气象、新变化,这也是年鉴常编常新的需要。例如,《广西年鉴(2017)》设立的“改革创新释放活力”“开放合作纵深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法制政府建设”“中共党组织民主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条目,《桂林年鉴(2017)》设立的“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加快推进”“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桂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获自治区批复”“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进力度加大”“‘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在桂林录制”“桂林首部实体法《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出台”“‘六证合一’正式启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第十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在桂林举行”“2016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桂林举行”“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举行艺术巡游”等条目,都是很好的范例。因此,我们在年鉴编纂中,切实围绕年度地方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新事、特事、要事等,进行选题设目,真正使年鉴成为记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这是调整与创新年鉴编纂内容的一条重要规律。

四、抓住地方行业的强项,着重突出地方行业特色

年鉴编纂应抓住地方行业的强项,抓住地方行业的独到、独特之处。例如,《广西年鉴(2017)》在经济篇经济分目内设立“西部大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与建设”等条目,在扶贫开发分目中设立“精准扶贫”条目,在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分目中设立“广西‘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泛北部湾合作开发”等条目;在产业篇旅游分目中设立“旅游节庆活动”;在文化篇目内设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分目等。这些都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合理地调整框架结构,力求做到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无疑是非常好的范例。又如,“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经济”“人文特点”等栏目,《广西年鉴(2017)》在产业篇目的工业分目内设立“制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电力工业”等,在农业分目设立“休闲农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农村能源建设”等,在经济篇目内设“沿边开发开放成效凸显”“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西江千里生态廊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等,在民族篇目内设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生活民俗”等分目,这些都是反映地方行业特色的很好范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产业不是按照原来的分类放在“工业”的各个档目,而是按其自身内容分类。例如,“信息产业”“商贸物流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方面内容的调整与创新,《广西年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五、根据行业分类标准,科学合理设计年鉴框架栏目

科学合理地设计框架栏目,是年鉴框架设计调整与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涉及年鉴框架设计的方方面面,年鉴编纂的科学合理性首先表现在框架结构上比较科学,有条不紊,各个门类的归属都要合理,不要重复或交叉。科学合理的年鉴框架设计应遵循“事以类从,以类为鉴”的分类原则,把各门类的划分和归属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我们以《广西年鉴(2017)》为例,目录分别设特载、概况、政治、法治、军事、经济、产业、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体育、民族、社会生活、市县(区)、人物、大事记、统计资料、附录、索引等篇目。科学合理地将国土资源·建设·环保、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各归类为一个篇目。因广西为民族自治区,将民族单独设立为篇目,同时将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大事记等单独设为篇目;经济篇目将分类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投资开发与经济合作(西部大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与建设、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扶贫开发(扶贫开发综述、精准扶贫)、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广西“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泛北部湾合作开发、国际贸易促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财政·税务(财政、国家税务、地方税务)、金融(金融综述、银行、证券·期贷·上市公司、保险)、经济管理与监督(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劳动管理、物价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审计、统计、经济社会调查与监测、海关、口岸管理、海事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烟草专卖·盐业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分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设立。设立产业篇,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交通邮电业、商贸物流业、旅游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广告业等分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设立。另外在国土资源·建设·环保篇目建设分目中设立重点建设、村镇规划和建设条目。以上科学合理的框架栏目设计,启示我们今后从事年鉴编纂工作,要注意进行科学合理的栏目框架设计,同时对于我们在年鉴编纂思路和途径的调整与创新也有很多启发。

总之,年鉴编纂栏目和内容的调整与创新,是一项需要高屋建瓴、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年鉴编纂工作者既要了解年鉴的体例特征,又要熟悉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当地机构的设置与变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等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思考和研究,并且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依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才能使年鉴编纂的栏目和内容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才能不断提高年鉴编纂的出版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篇目年鉴条目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COSMIN-RoB清单中测量工具内容效度研究的偏倚风险清单解读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现象学视角下的教材比较研究*——以大陆、台湾高中语文《红楼梦》节选篇目编选为例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