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间医生治疗吐酸病临证浅析

2019-12-15 18:15郑金兰吴树芳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12期
关键词:傈僳族

郑金兰 吴树芳

【摘 要】吐酸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张永杰民间医生从中医学和傈僳族经验用药相结合的角度,通过深入研究吐酸病的发病机制,提出吐酸病主要由诸多因素导致肝强脾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从而引起本病,症见吐酸、吞酸、胃脘痛、胸骨后烧灼感等。在临床中,张医生运用正、反“左金丸”结合傈僳族用药经验,以和胃降逆、疏肝健脾治疗吐酸病,效如桴鼓。

【关键词】吐酸病;左金丸;傈僳族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083-02

张老师为丽江华坪县人,目前在丽江民族医药技术传承门诊部工作。老师10岁开始跟随祖辈、父辈上山认药、采药,1989年拜在华坪名医李必新医师门下,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及诊疗技术。期间跟随傈僳族东巴学习傈僳族医理、诊疗方法。1993年开始独立上山采药、看诊,为周围百姓解决各种常见病、疑难杂病。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采用中医学和傈僳族用药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吐酸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吐酸”是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吐出则为吐酸,可单见,常与胃痛并发[1]。“吐酸”,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逆上冲……”后世诸多医家对此也有进一步的论述。就一般症状而言,后世医家将其归为中医:胃痛、吞酸、反酸、反胃、嘈杂、呕吐、噎膈、胃痞、胸痞、梅核气等病证范疇。[2]

1.1 病因病机 吐酸病论述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3]”意思是指诸如气逆上冲、呕吐、吐酸皆是由火热引起。而又有《景岳全书·吞酸》中提到: “凡肌表暴受风寒,则多有吞酸者……故风寒气一入,则胃中阳和之气,被抑不舒;所以滞浊随见,而即刻见酸,此明显系寒邪犯胃也[4]。可见吐酸也有寒证。《证治汇补·吞酸》曰:“大凡积滞中焦,久郁化热,则木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5]”则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病因病机。张医生认为“吐酸”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引起胃失和降所致。临床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热证,多因郁怒、情志不调引起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反胃,也可见过食肥甘厚味,运化不及,郁久化热所致。寒证可因过食生冷、寒克脾胃、湿浊内停,导致中阳被遏,胃气不和郁而成之。

1.2 辨证论治 热证可见:嗳腐吞酸频发,口苦咽干,烦渴饮饮,胃脘胀痛,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寒证可有:吐泛清水,嗳气腐酸,喜唾涎沫,胃脘闷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张医生临床上多采用左金丸治疗本病。“左金丸”出自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原方黄连6两、吴茱萸1两。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方中以黄连为君,苦寒,入心、肝、胃经,使肝火得清,自无横逆犯胃;使胃火得清,则胃气自降。又少佐辛热之品吴茱萸,能开肝郁、降胃逆,既能助黄连和胃降逆,又能佐制君药黄连的苦寒之性。二药合用,肝胃同调,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诸证自除。在临床用药中张老师也有讲究,原方中的黄连,张老师采用丽江当地野生的“刺黄连(也叫三颗针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茎)”的根部入药,该药主入肝、胃、大肠经,有较强的清热、利湿、散瘀的作用,相较云连、雅连寒性相对较弱一些。而正左金丸功用自不多说,要说明一下的是反左金丸的用法,反左金丸主要用于治疗病性偏于寒性的吐酸病,在原方的基础上,调整连萸配比,即减少黄连的量,加大吴茱萸的量,同时将刺黄连进行炮制,用热炭火灰将其煨熟,从而降低刺黄连的寒凉之性,且有一定补虚、清虚热的功效。

1.3 加减 胃热者加白芍、隔山消;胃肠感冒者去吴萸、加防风、栀子、藿香;去吴茱萸加茯苓、龙胆草、威灵仙治疗吐酸并见咳嗽;加藿香、伏龙肝治疗中暑引起的呕吐泛酸。肾虚者加山药、杜仲;睡眠差加茯神、杜仲、夜交藤;胃阴不足者加沙参、石斛、麦冬;肾气不足者加党参、益智仁;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者益智仁、杜仲;寒痰阻络者加白芥子。若胃痛甚者,加入傈僳族特色用药威灵仙,该药通常由医生亲自上山采摘,傈僳族东巴认为威灵仙是“走经药(类似传统医学里的引经药,但与引经药又不同。)”,能治疗周身各种疼痛。

临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证配合黄芪建中汤、舒肝汤加减,力求“降中有补,补中有疏”最终达到标本同治。

2 病案举例

廖某某,男,59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柳溪社区人,经商。 2011年5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吐酸3年余,加重3天。

初诊:患者三年来饭后反复出现反酸,咽喉部有烧灼感,卧位或弯腰尤甚,胃镜提示:“慢性糜烂性胃炎”,曾在当地人民医院就诊具体用药不详,效果欠佳。后找张老师诊治,近3天来饭后泛酸,胸骨后烧灼感加剧,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数。辩证为:吐酸-肝火犯胃证。治宜清泻肝火,和胃降逆法,方拟左金丸加减。

处方:刺黄连15g,吴茱萸15g,白芍15g,川楝子10g,白术10g,南沙参20g,石斛10g,郁金10g,焦栀子10g,2剂,水煎服,一天三次,嘱清淡饮食,忌酸冷、辛辣、菌类、含丁香的调料。

二诊:2剂之后,饭后反酸,咽喉部有烧灼感,口苦减少,稍有心烦易怒,无口干、无两肋胀痛,纳谷不香,量也有所减少,寐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黄,脉弦数。前方去川楝子、石斛,焦栀子减为5g,继续服用3剂,饮食宜同前。

三诊:仍稍微心烦,随加香附15g,增强疏肝力度。守原方继续进3剂。后随访患者诸症皆平,情绪尚佳,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黄苔已退,脉平缓。嘱清淡饮食,保持良好情绪。

按:根据患者叙述及舌脉,可辩为吐酸病·热证兼肝火犯胃证,患者反酸、两肋胀痛,口苦咽干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舌红苔黄,脉弦数,也是肝经火郁之候。以左金丸为方,清泻肝火,和胃降逆,方中刺黄连、焦栀子可入心、肝、胃经而泄火、清胃热,寓“实则泄其子”之意,同时需与吴茱萸相配伍,也同入肝经,可助黄连和胃降逆,同时吴茱萸乃辛热药物,佐制刺黄连之寒,泻火不凉遏,苦寒不伤胃,二者配伍,共凑清泻肝火,和胃降逆之功。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说明辩证准确,继续守方随证加减,三诊后患者已病愈,无需开方服用,嘱患者饮食清淡,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还要嘱咐患者调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适当锻炼,早餐要吃好,中餐大半饱,晚餐半饱。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6]。目前西医常规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张老师通过辨证分型,活用左金丸,和胃降逆、疏肝健脾,取得显著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建章.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143.

[2]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源流.杜昕,白丽梅,张燕,等.[J].河南中医,2017,37(4):569-572.

[3] 姚春鹏.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华书局,2010:225.

[4]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3.

[5] 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中国中医药版社,2005:223.

[6] 栾玲玲,李铁男.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176- 178.

猜你喜欢
傈僳族
民俗医疗与本土医药传承研究
浅论傈僳族舞蹈“阿尺目刮”
傈僳族 火草织布
如何将傈僳族传统舞蹈融入到幼儿园舞蹈教学中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德昌傈僳族“噶且”的音乐形态分析研究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