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干部致敬

2019-12-16 01:01
中国火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关工委青少年教育

申纪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人,先后担任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是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平顺县关工委名誉主任。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按党的要求干 没有干不成的事

尹耀荣

“孩子们,你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先辈们的无私精神,好好读书……”10月10日,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展览馆前,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用洪亮的声音,给200 余名青少年讲革命故事。这是平顺县关工委组织的一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讲座,这位老人就是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授予共和国勋章、受邀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活动的老共产党员、平顺县关工委名誉主任申纪兰。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 纪兰精神代代相传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是申纪兰几十年来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真实写照。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她都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始终保持一位劳动者的本色。

1951年,西沟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申纪兰被选为副社长。为了提高妇女下地的积极性,她首先向歧视妇女的旧习惯说不,争取妇女同工同酬。1954年,申纪兰当上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而“男女同工同酬”也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作为一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她说:“我虽然年龄大了,但还能做一些事情,党需要我,我就要一直干下去。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一辈子的承诺。”在她的带动下,西沟村已经从一个落后的纯农业村变成了农林牧工商游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

耄耋之年,申纪兰担任平顺县关工委名誉主任,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当成了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地用鲜活的事例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使纪兰精神代代传。

不能忘记人民 不能忘记劳动

每当有团体或青少年来西沟村参观时,申纪兰总会给大家介绍,在党的带领下,半个多世纪里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她同前来参观的青年学生交谈时,嘱托他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长治市黎城县关工委主任师翠焕和孙女何梁榕带着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任务拜访了申纪兰。她深情地说:“1975年,第四届人代会,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给大家作报告,总理饱受病痛折磨,看起来痩了很多,我们每一位代表的眼眶不禁含着热泪,现在想起来心里还酸酸的,仿佛那一幕又回到了眼前。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劳动。” 申纪兰对他们说道。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青年人是最红的太阳,我们要始终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引领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申纪兰在长治医学院作形势报告时讲道。报告会前,她和师生一起重温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光荣时刻,结合接受“共和国勋章”的经历,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分享了她对亿万民众改天换地、逐梦复兴的切身体会和感悟,讲述了自己对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理解和实践。她告诫师生:“中国共产党是最伟大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西沟展览馆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申纪兰把它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发挥其全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的优势。每当有青少年来这里参观学习时,申纪兰都要向青少年宣讲、跟青少年座谈,引导青少年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理想,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大力,流大汗。特别是担任县关工委名誉主任后,她不顾年高,经常奔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服务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第一线。今年6月,山西省关工委执行主任安焕晓到平顺调研,专门看望了申纪兰老人。老人畅谈了两年来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情况和体会。在西沟展览馆纪兰党性教育基地,现场听了申纪兰老人的讲解报告后,现场同志无不被她艰苦朴素,一辈子永不变色的作风所感动。

平顺县关工委利用西沟展览馆、平顺烈士纪念园、长江支队平顺纪念园等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在申纪兰的带动下,成立了五老宣讲团,采取基地宣讲、校园宣讲、厂矿宣讲等形式,向青少年讲好党史国史故事,用英雄人物的鲜活事例、太行精神、纪兰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近两年来,全县共举办主题讲座17 场次,组织青少年实地参观体验和感悟革命前辈英勇不屈、甘洒热血的奋斗精神,受教育青少年8000 余人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申纪兰以一个老干部的情怀,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为了人民,始终不忘关心教育下一代,引领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党的精神。她说:“按照党的要求干,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情。”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申传兴爱党忠诚一辈子 为民服务一辈子

辽宁省关工委

“爱党忠诚一辈子,为民服务一辈子。勤学补钙一辈子,淡泊名利一辈子”。

“离休不离党,为民再上岗,学习不断档,奉献写人生”。

……

立下这些铮铮誓言,并用一生践行誓言的就是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申传兴。他61 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从丹东市煤炭运销公司经理的岗位上离休。1988 起,他开始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先后担任凤城市关工委副秘书长,丹东市振兴区关工委顾问兼头道桥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等。2008年7月,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在丹东召开的五老座谈会上对申传兴关心下一代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2019年4月,申传兴因病去世,享年90 岁。

他是“一团火”,忠诚为党

1988年,申传兴离休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煤炭营销和采矿最热门的时候,有人给出高于他当时工资7 倍的月薪请他做顾问,都被婉言谢绝。他选择了发挥余热,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作贡献。有人问,“你这样做图什么?”申传兴说,“在离休的时候我就确定要在无官品、无职权、无薪酬的三无岗位上,像老黄牛那样乐业不疲的去艰苦奋斗,像孺子牛那样任劳任怨的去敬业奉献,像拓荒牛那样百折不挠的去创业进取,是三牛精神激励我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从2012年起,申传兴坚持每月多交纳党费,2018年缴纳大额党费1 万元。他累计出资5 万余元用于补充党支部工作经费和慰问贫困党员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

他是“一块砖”,爱岗敬业

雷锋说:“如果你是一块砖,放在哪里都能建设社会主义大厦。”在申传兴身上,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他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行“党支部工作法”、“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管理模式、“零距离服务法”。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他摸索和践行了“十好”工作法、“四七七”未成年教育工作法,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他创建的“五老德育辅导站”“校外少先队中队”常年开展活动,成为所在地区正能量的集散地和辐射源。一个个创新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在快乐中得到健康成长。

他是“一颗钉”,刻苦钻研

“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雷锋一生不变的追求。在申传兴身上,也集中体现了“挤劲”和“钻劲”的钉子精神。他离休后30 多年如一日,直到生命终止的最后一天还在学习。他的“九爱九讲”(爱党讲忠诚,爱国讲奉献,爱民讲服务,爱邻讲互助,爱家讲和睦,爱老讲养生,爱幼讲育人,爱岗讲敬业,爱己讲修养)就是在长期学习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每逢党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申传兴都带头学会议精神,第一时间向群众和青少年宣传。多年来,他写下了120 多万字的学习资料,在阅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体会文章里写道:打铁还需自身硬,五老志愿者硬在哪里,要硬在信念上,硬在政治上,硬在学习上,硬在为民上,硬在作风上。

他是“一滴水”,团结友善

雷锋将个人看作一滴水,将集体和大家庭看作是无数水滴汇成的海洋,体现了强烈的集体主义思想。同样,申传兴也是一滴水。他所住的标牌小区曾经是丹东市出了名的脏乱差小区, 2001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他毛遂自荐,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和两委会主任,成了450 户居民的当家人。他总结出“六百行”(进百家门、熟百家人、唠百家事儿、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工作法,下定决心“宁可把自己的鞋底磨漏,嘴皮子磨薄,也要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解决好”,带领党员和居民把社区的难心事、期盼事、心想事都一一解决,最终把小区建成了“六无”(无犯罪、无赌博、无不孝、无辍学、无迷信、无纠纷)小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巷总理”。

他是“一片叶”,无私奉献

雷锋说:“我有向党说不尽的话,感不尽的恩,表不完为党终生奋斗的决心。”1988年9月,申传兴就开始把爱心倾注给青少年。那是在凤城市的时候,当时周边没有独立的居民区,每到放学后孩子们就被“放羊”,他腾出自家院内的一处房子,建立起家庭少年学习辅导室,还说服当过教师的老伴负责孩子们的学习辅导。没有桌椅,他找有关部门去争取。没有图书,他自掏腰包买了600 多册图书,订阅10 多种杂志。“当时一面墙拉了好多条铁丝,一本本的小人书就挨排挂在上面,孩子们随便看。”二儿子申群回忆说。申传兴还买了一些文体用品,组织孩子们开展文体比赛和趣味活动。从此,申家小院成了孩子们放学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家搬到振兴区标牌小区后,申传兴又在自己家里办起学生活动站,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都会有20 多名孩子来到这里。孩子们在这里如同到家一样,沙发上、饭桌上、床上都成了他们看书写作业的地方。申传兴说:“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他是“一颗星”,照亮他人

1992年,申传兴动员5 名离退休老同志组成“关心下一代服务组”,帮助街道开展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发挥余热,人们称他为“活雷锋”。2008年2月,外地大学毕业生孙美丽到丹东创业,在标牌小区租用民房办起了“学有为”小学生托管辅导班。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逐渐地与邻里产生了矛盾。申传兴就挨家挨户找邻里调解矛盾,同时多次与孙美丽谈话,做思想工作,帮助她优化托管班的教育内容,引导孩子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孙美丽从申传兴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2009年她郑重地提出入党申请,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申传兴的帮助下,孙美丽的辅导班也得到了新发展,参加辅导的孩子达到200 多名,教师增加到11 名,发展了新党员,还建立了党支部。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申传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他一生的奉献塑造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用他离休后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树立了雷锋式五老的丰碑。

全国最美奋斗者:龙梅 玉荣一辈子都要做有利于人民的事

马彦恒 赵枫

少年时的龙梅、玉荣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和姐姐的故事至今还在被大家一次次地反复提起。我想,大家共同喜爱并推崇的,就是我们对信念的坚守,就是那永不能忘记的初心。”玉荣说。55年前,她和姐姐龙梅冒死保护集体财产的感人事迹感动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他们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2月,正值塞北草原冰雪严寒的季节,龙梅、玉荣这对蒙古族小姐妹年仅11 岁和9 岁,在放牧集体羊群时突遇暴风雪,为不使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姐妹俩用她们瘦小的身体拼命聚拢四处窜逃的384 只羊。在零下37 度的严寒中,她们追随羊群,用生命保护了集体的羊群,直至筋疲力尽,晕倒在雪地里。一昼夜她们坚守的信念就是:“只要跟着羊群跑,羊就丢不了,一只羊也不能少”。第二天,几近冻僵的小姐妹被当地牧民和工人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最终落下了终身残疾。1964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龙梅、玉荣“草原英雄小姐妹”光荣称号。

现在的龙梅、玉荣

多年来,龙梅、玉荣姐妹俩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以“名人”自居,从最普通的事做起,干一行,爱一行,并且干好每一行。他们深知,是党和人民的关怀成就了她们的今天,是党和人民把她们从一个牧民的孩子,培养成军人、大学生、民族干部。今年9月,他们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龙梅、玉荣在党的教育下,不忘初心,珍惜并守护着“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份荣誉和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们也力所能及地为家乡的发展,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些努力,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她们深深懂得,一辈子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才是高尚的人,才能无愧于“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个光荣的称号。

小姐妹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已成为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红色经典。前不久,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在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正式揭牌。作为草原的儿女、牧民的孩子,作为“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的当事人,她们深感身上责任重大,姐妹俩知道,社会各界对她们的厚爱,更是对英雄精神的崇尚。她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份爱国主义情怀继续发扬传承下去,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影响、激励更多的青少年,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好女儿。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孟凡诺真心办实事 做好青少年的引路人

单坤

70 岁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孟凡诺,是河南省柘城县关工委主任。2010年,他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挑起了县关工委主任的重担,按照“不留空白,没有盲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在全县建立关工委组织1096 个,推选2936 名老同志进入关工委领导班子,494 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了村关工委主任,形成了一个覆盖城乡、组织严密、上下配合、制度完善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网络。他经常为贫困孩子组织捐送棉衣棉被、书包文具,组织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达6000 多人,让他们圆了大学梦。孟凡诺积极组织智能部门和县内骨干企业、电商产业园开展劳动力扶贫转移培训,为企业培训高素质员工6000 多人,实用技术人才3200 多人,技术骨干200 多人。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孟凡诺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了“六感恩·三教育”等活动。全县涌现出市级以上美德好少年、青年劳动模范、学雷锋标兵123 名,做好人好事2.3 万余件。“六感恩·三教育”,已成为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被全省关工委介绍推广。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侯惠民行惠民之举 做惠民之事

王长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的老干部侯惠民, 1991年任阿城县(今阿城区)关工委主任,和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对党史、国史、阿城史的了解,把对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写进讲稿,组织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360 余场,受教育人数超10 万。侯惠民组织了一支由离退休科技人员组成的关工委科技小组。2002年,他们开始实施“五百工程”(包扶百户青年农民,确定百亩良田繁育基地,赠送百份优良种子,指导栽种百株“摇钱树”,提供百条科技致富信息),当年就初见成效。最让侯惠民牵挂的是那些贫困百姓的孩子。一次,他在医院巧遇被村主任打成脑震荡的双丰镇圣祥村五组小学生刘志铃。侯惠民两次打电话与镇政府领导沟通要求严肃查处此事。经批评教育,这位村主任承认了错误,向孩子及家长道歉,并支付3100 元医药费。2000年,金都街贫困学生王东伟考入齐齐哈尔铁路学校,家中无力支付学费。侯惠民动员爱心企业家捐资,保证王东伟按时到校报到。

猜你喜欢
关工委青少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题解教育『三问』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日青少年体质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