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档案编研工作

2019-12-16 05:09滕李娜
山东档案 2019年5期
关键词:编研工作

文·滕李娜

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通过馆存史料的充分利用来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不仅是衡量档案馆档案编研开发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也是检验档案利用价值发挥与否的标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渐增长,对档案编研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编研工作传统手段的落伍以及编研材料种类的奇缺、质量的不佳、利用的不便等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成为编研工作领域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实现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是广大档案工作者必须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一、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及现状

(一)档案编研的深度不够

档案编研是“编”和“研”的结合。有的档案馆(室)在编研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导致编研成果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数量多,精品少,编出的成果缺乏实用价值。如有的馆至今仍停留在文件汇编、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会议简介等基础材料的编写上,编研工作还处于“编”的初级阶段,在“研”上还是空白。二是常规性的编研材料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研材料少。编研工作常滞后于事情发展,使编出的材料只有历史意义而不具现实影响。三是为历史服务的选题多,为现实服务的选题少。在选题上有的过分追求题目醒目,而忽略内容精彩,使编出的东西缺乏深度,言之无物,利用价值不高。

(二)档案编研工作受互联网影响较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记录档案内容的载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出现给编研工作带来了方式、方法上的冲击,传统的抄纂式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对档案编研信息的大量需求。计算机技术的融入与支撑,使编研工作打上了深深的现代化技术烙印,它昭示着某些传统的编研观念和方法将在新的历史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编研工作偏重于档案信息本身的加工形成,忽视了受众的需求和与社会的沟通,而网络的互动性特点正好填补了这一缺陷,也为档案编研信息网络咨询服务和编研成果反馈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双向信息传播和沟通的渠道。

二、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新思维

编研人员要转变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上的转变、提升,才能由内而外激发出动力,因此转变思想认识是第一位的。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档案编研工作要树立“服务人民”的理念,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档案编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档案编研工作的始终。另外,档案编研工作也应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编研工作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和技能创新两方面的涵义。观念创新要求编研人员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编研工作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媒介作用。同时,编研人员要放开手脚,只要是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符合《档案法》保密规定的档案编研信息,都应该积极加以开发利用。

(二)广集档案资料,确保编研材料富足丰盈

在档案工作的起始阶段,人们没有实践经验,难以准确区分资料的价值,面对众多的档案材料,总有点“存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感觉。而一个单位的档案积累了数十年之后,面对成千上万的档案史料又会出现“存时嫌多,用时嫌少”的状况。我馆在文献编研和档案利用过程中发现,过去有些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既未留下文字记载,也未留下照片资料,仅能凭借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去还原。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因记忆不同而说法不一,令人无从判断真伪。还有一些重要的依据、协议查无下落,也为一些土地、资产处理留下后患。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档案工作人员在接收档案时,必须对每个单位的案卷按照职责范围、上下级关系进行认真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要将散存在社会上或个人手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尽量收回并妥善保管,既不因现在的疏忽而愧于后人,也为档案编研留下丰富的资料。

(三)编研结合,合作编研,寻求编研方式多样化

档案编研不应“仅编不研”或者“编多研少”,而应该强化“研”的力度,增强“研”的力量。编研工作如果仅局限于对档案原始信息的一次文献编研上,忽略对各种原始文献要素进行浓缩而形成的二次文献编研,忽略对有关文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形成的三次文献编研,那只能将档案编研工作定位于简单地基础劳作中。因此,加强对档案选题与内容的研究,使编与研相辅相成,取得经过二、三次加工后形成的系统、权威、实用的编研成果,才能将档案编研工作推上高端编研结合之路。

开放合作搞编研是编研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形式上,不是编研部门独家创作,而是与馆内、馆外多部门合作,实现科学合理的课题组合,既发挥馆内人员的专业特长,也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外在力量,以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二是在内容上不仅仅限于馆藏,在依托和立足馆藏档案的同时,适度吸纳社会文化资料作为补充,以求编出更完整、更系统、更优秀的文化产品。

(四)依靠档案人员,构筑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坚强后盾

要充分发挥档案人员熟悉馆藏档案情况的优势,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编研开篇布局。过去档案工作侧重于对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对档案利用研究不足。其实,在这方面档案工作人员有着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他们开展档案文献编研工作,可以更加详细地摸清档案的保管情况、存在问题,为改进档案管理提出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因此,要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培训、历史文化培训、理论素养培训,使之成为懂档案业务、会编研技能的新时代档案编研队伍后备军,夯实编研工作的人员基础。

(五)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铸就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传播新平台

长期以来,档案编研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方式,被定格在以书籍形式出版发行的基调上,狭窄的传输渠道让很多优秀的编研成果也只能“养在深闺人不知”。广播、电视、声像、展览、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档案编研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更多通道。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各大媒体推介编研成果,以拓宽档案编研成果传播范围,加大传播影响。例如,我馆为了充分发挥档案见证历史、传播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功能,利用馆藏珍贵历史照片档案,举办了名为“东昌记忆”的档案展览。这次展览通过系统展示档案史料与藏品,解读过去,认知现在,展望未来,揭开历史档案的神秘面纱,让现代东昌府人跨越蚀迹斑驳的历史时空,感受东昌府区的沧桑巨变,进而增强社会大众的档案意识。

当今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所有的自然人、法人、团体只要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可以在合乎法律法规的权限内发出声音、发表见解。然而,档案事业一直是以“国家模式”发展,缺乏自我宣传意识,公众也缺乏档案意识。因此,要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让档案编研成果走出档案馆被公众所熟知、利用。一方面要利用好传统媒体,跟报纸、杂志、网站、广播电视台等合作,开设报纸、网页专栏,进行历史故事连载、档案解密、家书连载等趣味资料刊登;录制系列档案专题片、音频等,在电视台、广播台连续播放,并对受众进行研究,了解其规律。另一方面是利用好微信、QQ等即时通讯以及博客、微博、论坛、手机APP等新型媒体、自媒体,充分发挥其参与的开放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信息的即时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及传输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将档案编研成果及时发布出去,并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打造档案编研工作从开发、到利用、到反馈的闭环链条。

总之,档案编研工作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升华和再创造,是一项功在当今、利于后世的伟业。因此,要在实践中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相应地调整策略和定位方向,变被动为主动,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思维、新方法,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努力开发更多适应工作需要的档案编研课题,让档案编研工作创造出更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造福于社会和民众。

猜你喜欢
编研工作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对传统档案编研与数字档案编研融合的思考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不工作,爽飞了?
深化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档案服务能力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