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理念的几点思考

2019-12-16 11:36
东南文化 2019年2期
关键词:策展文物博物馆

陈 卓

(天津博物馆 天津 300201)

内容提要: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将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博物馆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拓思路,从理念上谋求创新。在策展理念上,深层次提升区域间博物馆合作办展水平,加强博物馆策划主题性原创展览的能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策展理念的拓展和更新;在社教理念上,采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丰富服务方式,并且要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宣传和讲解;在文物保护理念上,应更多地运用预防性保护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适当采用数字化手段,但应警惕“饥饿营销”式的文物展出;在藏品征集上,博物馆应更加重视征集对博物馆未来展示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的当今时代的纪念物。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快速发展融合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是一个智慧化、智能化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博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一、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特点概述

第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达到45.7%。随着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逐步拓宽,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第二,随着博物馆自身的发展,馆舍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如今,中国的博物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走在世界前列。展厅面积、设施设备、参观舒适度、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第三,博物馆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2008年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后,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国家在人才的引进、培养方面均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博物馆发展有了质的飞跃。第四,智能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群体重新组合、重新分配,许多社会行业和群体不断变化、不断融合,智能化社会、互联网系统为人们获得知识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途径,也使得博物馆面向社会的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思路

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将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如何完成自我升级改造,是博物馆界亟须解决的问题。博物馆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就是开拓思路,从理念上谋求创新,笔者主要选取其中几点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策展理念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又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本功能息息相关。作为博物馆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策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博物馆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具体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深层次提升区域间博物馆合作办展水平

策展理念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我们的区域文化,那么区域文化如何进行互通?大致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

横向层面,以区域文化交流为策展思路。例如中国大运河绵延两千多公里,地跨八个省市,中间虽有曲折,但其把包括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中国南北几大区域串联起来,京畿文化、海河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河文化、吴越文化、钱塘文化、良渚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也被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的中国大运河文化系统。我们可以策划运河历史文化展,挖掘地域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内在关系,展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纵向层面,当前很多博物馆都在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策划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展览。我们应转变理念,在策划纵向展览时,尽可能弱化地域历史发展脉络,把史和志结合起来,这样既能突出地域文化,又能把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传播给观众,增强对观众的持续吸引力。如今,观众知识面越来越广,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脉络,因此博物馆不应仅仅讲述历史,还要关注到文化的闪光点和覆盖面,让观众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发展脉络中的文化精髓。

2.加强博物馆策划主题性原创展览的能力

策展主题方面,应加强博物馆主题性原创展览的策划能力。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需要包含这样几个要素,即有创意的主题、新颖恰当的表达方式和展陈形式、科学研究及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事实上,在这种意义上的优秀博物馆建设和出色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原创性展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无以替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原创展览是指本馆负责策展,内容及形式自主设计并组织展示的展览,有利于整合本馆馆藏文物资源,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博物馆的业务建设。一个好的原创展览,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选题,这来源于扎实、系统的科学研究。在新形势下,各个博物馆应以“推出特色展览、服务社会公众”为己任,在业已成熟的文物专题展基础上策划举办选题新颖、内容丰富,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的主题展览,以适应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的发展需求。博物馆如果离开了主题展览,这个博物馆就没有灵魂,没有特性;博物馆如果不做原创展览,博物馆的研究水平就无法提升。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不仅要引进临时展览,同时也要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原创性主题展览。2015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提升陈列展览质量,扶持原创性主题性展览”[4]。从2015年开始的“全国博物馆展览季”活动,也旨在传播优秀的原创展览。

3.实现策展理念的拓展和更新

目前,各类博物馆基本展示的都是历史见证物,很少有博物馆展示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同样也是博物馆的基本使命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犹如一座熠熠生辉的巨大宝库,成为中华各民族团结的象征和联系世界的桥梁。如果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场所来收藏、保管、研究、宣传、展示,对于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本身皆大有裨益。

另外,传统展览大多以“物”为对象,要实现从“物”到“人”,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博物馆展览业态理念需要更新。如南京博物院的非遗馆不仅承担文物展览,还承担非遗展览,这就是博物馆对传统展览的突破。作为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我们要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便需要注重地域文化的收藏和保护,借助现有展陈场地、研究人员和宣传能力,拓展我们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接更多非遗类展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博物馆,留下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记忆。

(二)社教理念

如今,博物馆的定位已经由几百年前高高在上的“神庙”转变为服务社会的公共性文化机构,要更加注重发挥“教育”功能,不仅做知识的“殿堂”,更要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课堂”。我国多数博物馆至今尚未融入到全民教育体系当中,在社教理念上也没能与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如果能够做到与教育部门的深层次沟通、联合,把我们博物馆真正变成一个课堂,那么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会大大提升。

1.服务方式的完善

在服务方式方面,应积极采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展知识服务的边界,增加线上互动服务,及时了解观众所想,提供更多个性化、智能化服务。例如面向社会推出线上的“博物馆慕课课程”(MOOCs)[5],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系统地了解博物馆藏品资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把信息直接发送到观众的移动客户端,让观众随时随地了解博物馆文物。此外,在知识付费时代,博物馆也可以作为分享的平台,通过知识Live分享,为不同的观众提供多维度、多层面的信息。如果我们博物馆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智慧化程度更高一点,进程更快一点,我们与社会就能融合得更加紧密。

2.宣传模式的改进

在宣传模式方面,围绕博物馆展览延伸而出的知识型服务,除了常规的讲座、沙龙、出版物、文创之外,应努力尝试更加个性化的手段,采取更具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方式,与更多文化机构展开跨界合作。例如应该主动加强与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联合开发,在宣传手段、理念上有所突破,但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应注意把握边界,避免泛娱乐化。

3.宣传人员结构的调整

当前博物馆智慧化讲解成为大势所趋,语音导览、扫码观展等讲解形式逐渐取代了人工讲解,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职能逐渐要从“台前”转向“幕后”。如今,博物馆社教人员更多地需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与观众互动,这就需要提升我们宣教人员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多媒体线上讲解的专业水平。

(三)文保理念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文物正面临着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带来的严重破坏,随着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文保理念也应有所更新。

1.注重文物预防性保护

文物保护应更多地运用预防性保护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对文物进行科技性保护。文物保护并非只是文物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更为重要。如天津博物馆目前已经完成的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就对展厅和库房等文物保存环境实施了全面覆盖,整体实现了359个无线传感设备对温湿度、光照、紫外线、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通过计算机来评估、监测、保护和管理文物,通过被动调控和主动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文物保存环境,延长文物寿命。

2.文物数字化需把握必要的限度

如今数字化影像和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利与弊愈加突显。当实体的文物越来越多成为屏幕上的图片和影像,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该如何做到“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如果过分强调文物保护,以智慧化、数字化的文物展示方式代替很多实体文物的展出,确实在客观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护的作用,但如果我们的展厅没有了实体文物,都变成一些虚拟的影像,那就不是博物馆,而会成为一个智慧科技馆。所以我们的数字化保护应该把握必要的限度,要在文物“保护第一”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合理利用”,如果只保护不利用,用数字化代替文物本身,实体博物馆也将不复存在了。

3.警惕“饥饿营销”式文物展出

饥饿营销是指把某些珍贵文物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宣传出去,展出时间很短,吸引众多观众参观,这种方式笔者认为不可取。从文物保护角度讲,我们应该对某些馆藏的珍贵文物进行强制性禁止展出,或规定某些珍贵文物若无特殊情况不对外展出,这样就有效减少了外界因素对珍贵文物的损害,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又如针对历史价值极高的书画、丝织品等有机文物,“饥饿营销”式的展出只会对文物造成更大损伤。

(四)藏品征集

藏品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征集藏品是构建博物馆收藏的主要业务活动。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文物工作者认为民间文物的最后归宿只能是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只是文物从个人进入博物馆时履行的一项手续而已。而如今,藏品征集工作面临了新的课题。原先几乎全部流向博物馆库房的文物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分流,文物征集的难度增加了。从中国博物馆藏品构成的重要来源——考古发掘文物来看,各地的考古研究所纷纷建立自己的藏品陈列场所,不再将发掘品无条件地移交给博物馆;从文物市场来看,以拍卖等方式购买文物也已成为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重要途径,文物征集机构也不仅限于国有博物馆,还包括非国有博物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私人机构等。此外,个人收藏热方兴未艾,收藏队伍日趋庞大,这对文博单位专业人员的藏品征集工作也是一种挑战。

同时,以往的征集理念和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在新时期的文物征集工作中,我们的眼光不能仅局限于古代艺术品,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对博物馆未来展示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的当代的纪念物。这些纪念物不全是历史遗存,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在使用的物品,或是某些重要事件、大型活动的见证物,如抗击“非典”、北京奥运、航天工程、杂交水稻、智能产品等相关纪念物,甚至包括一些电脑程序、电器元件等软硬件设备。如果等到它们都成为历史遗存再去征集,很多实物已不复存在,届时悔之晚矣。因此,更完整、更全面地保存、征集当代实物至关重要。“为了明天而征集昨天和今天”表明了当前文博工作者征集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文物概念,及时调整征集方向,改进征集方式,使之日趋完整科学,这样才有利于全方位文物征集观念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

新时期,新作为,新征程!中国博物馆事业正位于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我们要认真总结中国博物馆百年来的发展经验,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理念,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取得新成就!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2]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

[3]侯春燕:《原创性展览的界定和功能——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文物报》2012年11月28日第6版。

[4]国家文物局:《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2015-02-01]http://www.sach.gov.cn/art/2015/2/1/art_1329_116608.html.

[5]徐天竹:《慕课(MOOCs)在博物馆在线教育中的应用》,《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5年。

猜你喜欢
策展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与学术发展第二届“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纪实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