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境内重大战役概述*

2019-12-16 15:43王世平
山西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胡宗南野战军纵队

王世平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 榆林 719000)

在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陕西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一片风云际会的神奇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历史话剧。土地革命时期,陕西是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打响地,以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砥砺奋斗,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三大主力红军结束长征、党中央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放在陕北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陕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轫地、正确抗战战略的制定地、八路军东渡黄河、兵发华北的出师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聚地、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地、新中国的试验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更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解放战争的前期和中期,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筹谋擘画。决胜千里,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改天换地的胜利曙光。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广袤的三秦大地,红四方面军、红十五军团、红一方面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西北野战兵团、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及第二野战军第19军等我军部队,先后发起三十次规模不等的重大战役,汇聚成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人民战争洪流,动摇、冲击、荡涤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极大地加快了陕西、西北和全国解放的历史进程。现分列各次战役所涉地域、参战部队、起讫时间,作如下概述。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一)陕南战役(汉中市及宁强县、勉县、南郑县,红四方面军,1935.2.3——2.22)

陕南战役于1935年2月3日开始,历时20天。是役红四方面军集中红4军、红9军、红30军共12个团的兵力,从广元朝天关和南山关口坝地区迅速进入汉中,连克宁羌(宁强)、沔县(勉县),占领重镇阳平关,围攻褒城,逼近汉中首府南郑城郊,歼敌4个多团,俘敌4000余人,有力地支援了已进入陕南商县一带的红二十五军,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红色版图,壮大了红军队伍;有效地吸引和调动了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川军邓锡侯部北上,为此后成功发起嘉陵江战役、策应中央红军由黔入川创造了有利条件。[1]

(二)劳山战役(延安市甘泉县劳山,红十五军团,1935.10.1)

劳山战役于1935年10月1日开始,是红25军结束长征到达陕甘苏区,同红26军、27军会师、合编为红15军团后取得的第一场胜仗。此役红15军团第75师(原红25军)、78师(原红26军)、81师(原红27军)及骑兵团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以部分兵力佯攻甘泉县城,主力在劳山地区设伏,隐蔽待机,速战速决,歼灭国民党东北军第110师3700余人,击毙师长何立中,缴获大批武器装备。此战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使远征千里的红二十五军获得了休整的良机,也使新组建的红十五军团的武器装备、服装给养得到了改善和补充,部队力量因此得以壮大。

(三)榆林桥战役(延安市富县榆林桥,红十五军团,1935.10.25)

榆林桥战役于1935年10月25日开始。是役红十五军团挟劳山战役大胜之余威,从甘泉挥师南下,对洛川以北之东北军据守的重镇鄜县(富县) 榆林桥发起强攻,经半日激战,全歼国民党东北军第107师1个团又1个营共1800余人,俘其团长高福源,获得了红十五军团组建以来的第二次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四)直罗镇战役(延安市富县直罗镇,红一方面军,1935.11.20——11.24)

直罗镇战役于1935年11月20日开始。是役红一方面军相机而动,分兵迎敌,运用打援、强攻与追击相结合的灵活战术,历时5天,全歼国民党东北军第109师及第106师1个团,毙敌师长牛元峰以下1000余人,俘获53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同红15军团会师、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以来的首次大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 “第三次围剿”,极大地巩固了陕甘苏区,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举行了奠基礼;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促使因围剿红军而迭经失败的东北军彻底认清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加速了国民党内部的营垒分化,对嗣后红军同东北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西安事变”的爆发都产生了重大而又积极的影响。[2]

二、抗日战争时期

爷台山战役(咸阳市淳化县和铜川市耀州区部分地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五八旅、警备第一旅、新编第四旅、教导第一旅、第二旅,1945.8.8——8.10),亦称爷台山反击战,于1945年8月8日发起。是役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58旅、警备第1旅、新编第4旅、教导第1旅、第2旅等8个团的参战部队,在南线指挥部(司令员张宗逊、政治委员习仲勋)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历时3天,全歼入侵我关中分区的国民党军5个连及1个营部,毙伤敌100余名,俘敌营长以下36名,有力地打击了来犯之敌,收复了全部失地(爷台山及其以西的41个村庄),挫败了国民党企图扩大战争、夺取关中、威胁延安、全面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使我党在政治上赢得了完全的主动。[3]

三、解放战争时期

(一)延安保卫战(延安市以南临真镇、南泥湾、金盆湾、富县茶坊等地,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教导旅、警备第三旅、新编第四旅、第一纵队、延安军分区独立团,1947.3.13——3.19)

延安保卫战于1947年3月13日开始。是役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教导旅、警备第3旅、新编第4旅、第1纵队、延安军分区独立团等参战部队,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的统一部署与指挥下,在延安以南的临真镇、金盆湾、牛武、鄜县(富县)茶坊等地构筑纵深阵地,依托有利地形,对进逼延安的国民党胡宗南部整编第1军、第29军进行逐次抵抗,经六昼夜激战,歼敌5000余人,完成了预定任务。此战粉碎了国民党攻占延安和摧毁中共党、政、军指挥中枢的罪恶企图,为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赢得了必要而又宝贵的时间。

(二)青化砭战役(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西北野战兵团,1947.3.25)

青化砭战役发起于1947年3月25日,是役西北野战兵团第2纵队、第1纵队358旅、教导旅、新编第4旅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指挥下,以小部分兵力与敌机动周旋,集结主力于延安东北的青化砭地区隐蔽设伏,经1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国民党胡宗南所部第31旅旅部及第92团近3000人,生俘其旅长李纪云,取得了我军撤出延安后的首次大捷,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陕北解放区军民的革命斗志。

(三)羊马河战役(延安市子长县余家坪乡羊马河村和新庄库村,西北野战兵团,1947.4.14)

羊马河战役发起于1947年4月14日。是役西北野战兵团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副政委习仲勋的指挥下,以第1纵队2个旅钳制胡宗南部主力,诱其向蟠龙西北地区进攻,集中第2纵队和教导旅、新编第4旅共4个旅的兵力在子长县城西南羊马河地区设伏,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全歼敌整编第15师第135旅4700余人,生俘其旅长麦宗禹,取得了我军撤出延安后的第二次大捷,进一步打击了胡宗南部的士气,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胜利信心。

(四)蟠龙战役(延安市宝塔区蟠龙镇,西北野战兵团,1947.5.2——5.4)

蟠龙战役于1947年5月2日开始发起。是役西北野战兵团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术,大胆用兵,运动诱敌、重兵打援、围点攻坚相结合,集中第1纵队第358旅、独立第1旅和第2纵队独立第4旅及新编第4旅共4个旅的兵力,经过3日激战,攻克国民党胡宗南部的陕北补给基地蟠龙镇,全歼守军整编第1师第167旅(欠1个团)及陕西保安第3总队等6700余人,生俘少将旅长李昆岗,缴获面粉1.2万余袋、服装4万余套及大批武器、弹药,取得了我军撤出延安后的第三次大捷,基本上稳定了陕北战局,极大地缓解了我军的物资给养问题,为此后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三边战役(原榆林地区定边县、安边县、靖边县,西北野战兵团,1947.6.29——7.7)

三边战役是继主动出击陇东之后,西北野战兵团给予宁夏马鸿逵集团的又一次有力震慑。是役解放了定边和安边2座县城,收复了三边分区全境,嗣后西北野战兵团挥兵东向,发起第一次榆林战役。

(六)第一次榆林战役(榆林,西北野战军,1947.8.6——8.12)

第一次榆林战役于1947年8月6日开始。是役西北野战军投入第1、第2、第3纵队及教导旅、新编第4旅共8个旅的兵力,经过六昼夜艰苦的外围战和攻坚战,歼敌5200余人。虽然最终榆林城攻而未下,且我军伤亡约1000人以上,但达到了调动胡宗南部主力北上、配合陈谢集团南渡黄河的战略目的,为嗣后我军成功发起沙家店战役创设了前提。

(七)沙家店战役 (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与佳县乌龙铺地区,西北野战军,1947.8.18——8.20)

沙家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继第一次榆林战役后,于1947年8月18日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此役第1、第2、第3纵队、教导旅、新编第4旅及绥德军分区第4团、第6团等各参战部队,密切协同,相互配合,佯渡黄河,制造假象,预设战场,诱敌深入,主力隐蔽待机,攻其必救,分兵布阵迎敌,击其援军,在侧水侧敌、回旋困难的极端危险的背景下,经3日浴血奋战,在米脂沙家店地区歼灭胡宗南所部整编第36师大部共6000余人。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一举扭转了陕北战局,使党中央机关转危为安,极大地提振了西北野战军的士气,为此后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

(八)岔口战役(延安市延川县关庄、岔口地区,西北野战军,1947.9.8——9.16)

岔口战役发生于1947年9月8日至16日,是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追击战役。此役我军以极小的代价获得了歼敌4000余人的显著战果,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九)黄龙战役(延安市黄龙县、宜川县与渭南市白水县、韩城市、合阳县,西北野战军第2、第4纵队,1947.9.23——10.21)

黄龙战役是继岔口战役后西北野战军分兵外线、主动出击、第2、第4纵队密切协同配合发起的一次重要战役。是役歼敌7300余人,解放了白水、石堡(黄龙)、韩城、宜川四座县城,开辟了黄龙分区,为此后我军转入外线作战创设了良好的背景。

(十)延清战役(延安市延川县、延长县与榆林市清涧县,西北野战军第1、第3纵队及新编第四旅、教导旅,1947.9.30——10.11)

与黄龙战役几乎同时进行,延清战役是继岔口战役后西北野战军对国民党胡宗南集团的又一次主动出击。是役第1、第3纵队协同作战,歼敌8000余人 ,迫使绥德、子长守敌弃城撤逃延安,解放了延川、延长、清涧、子长、绥德五座县城,收复了延安东北广大地区,为此后收复延安、转入外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一)第二次榆林战役(榆林城郊及元大滩、元小滩等地,西北野战军第1、第3、第6纵队及绥德军分区部队,1947.10.27——11.16)

第二次榆林战役于1947年10月27日开始,与第一次榆林战役作为单纯的城市攻坚战不同,此次战役的重心在于围城打援。战斗先后在城南的归德堡、三岔湾、五里墩、飞机场、三义庙、南关楼、凌霄塔,城东的殿皇峁、长乐堡、青云山,城西北远郊的元小滩、元大滩等多地激烈展开。是役共毙伤俘敌6800余人,削弱了榆林守敌的力量,打击了宁马援军,使西北野战军后方变得更加巩固,但我军亦付出了伤亡4000多人的极大代价。

(十二)宜瓦战役(延安市宜川县与黄龙县瓦子街地区,西北野战军,1948.2.23——3.3)

宜瓦战役是1948年初新式整军运动后,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空前重大的胜利。此役全歼胡宗南集团主力整编第29军军部及其所属2个整编师另1个整编旅,共计5个整编旅近3万人,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场的战略形势,为此后我军完全转入外线作战,打通进攻渭北、威逼关中、策应中原的门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宜瓦战役历时10天,在解放战争史和西北野战军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5]

(十三)黄龙山麓战役(延安市黄龙县、宜君县、洛川县、黄陵县与渭南市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韩城市、合阳县,西北野战军,1948.3.5——4.12)

黄龙山麓战役是在宜瓦战役甫一结束、部队未获任何休整的背景下,于1948年3月5日仓促发起的。此役西北野战军同样投入了全部5个纵队的兵力,但因部署不周,协同不力,致历时月余,洛川城仍久攻未克,师老兵疲,战果有限,仅歼敌3000余人,我军亦伤亡1500余人;是役解决了我军亟需解决的粮食问题,解放了中部(黄陵)、鄜县(富县)、宜君、石堡(黄龙,第二次)、韩城(第二次)、白水(第二次)、澄城、合阳等8座县城,打通了我黄龙分区与关中分区的呼应通道,孤立了延安守敌,为此后收复延安、挥师关中、进行大规模外线作战创造了先决条件。

(十四)旬白战役(安康市旬阳县、白河县,太岳兵团第4纵队第12旅及郧白独立团、上关独立团,1948.3.29——4.20)

1948年3月29日,挺进陕南的太岳兵团第4纵队第12旅与郧白独立团、上关独立团联合发起旬(阳)白(河)战役,歼敌2200余人,解放白河、旬阳2座县城,嗣后4纵12旅与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密切协同,在汉江两岸机动作战,开创了豫陕根据地,吸引和牵制了胡宗南集团的大量兵力,有力配合了西北战场和中原战场,为西北野战军挥师南下、经略关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十五)西府战役(咸阳市永寿县、旬邑县、彬县、长武县与宝鸡市凤翔县、麟游县、扶风县、岐山县、眉县、陈仓区、金台区,西北野战军,1948.4.16——5.17)

西府战役于1948年4月16日发起。此役西北野战军投入4个纵队(第1、第2、第4第6纵队)的兵力,前后历时1个月,转战1500多华里,深入国民党军后方,连克永寿、栒邑(旬邑)、邠县(彬县)、长武、灵台(属甘肃)、凤翔、麟游、扶风、歧山、宝鸡、湃阳(千阳)、崇信(属甘肃)等12座县城(其间第3纵队乘机分别于4月21日、25日收复延安与洛川),歼敌2.19万余人,控制了陇海线,切断了西兰公路,摧毁了胡宗南在西北的军需供应基地宝鸡、蔡家坡、虢镇等地的军需工业和军火仓库,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极大地缓解了我军的给养问题。但由于远离我后方作战,战前准备不充分,轻敌思想较重,尤其是对胡、马合力反攻可能造成的严峻局面估计不足,加之战役中后期个别部队阻击不力(第6纵队教导旅),执行军令不严(第4纵队),导致在胡马联合反扑、敌情骤变,野战军主力被迫撤出宝鸡、向陇东转移的过程中,置第6纵队教导旅于青马军整编第82师重围之中,野战军主力及总部机关亦数次在关中的长武与扶风之间及陇东的泾川、西峰、屯子镇三角地区陷入险境,处于被胡、马军东西夹击或南北夹击的严重不利态势,裴昌会兵团衔尾穷追,青马步骑亡命堵截,我军处处被动、节节失利,“被狼咬了一口”(彭德怀语),共计损失兵力1.5万人及大量辎重装备,可谓大捷变为惨胜,系于倏忽之间。[6]

(十六)澄合战役(延安市宜君县、黄龙县与渭南市韩城市、澄城县、合阳县,西北野战军,1948.8.8——8.13)

澄合战役,亦称壶梯山战役,开始于1948年8月8日。是役西北野战军挟休整恢复之勇,歼敌整编第36师(在沙家店战役遭重创后重新组建)主力,击溃敌掩护部队数个旅、团,毙、伤、俘敌9000余人,收复澄城(第二次解放)、合阳(第二次解放)、韩城(第三次解放)3座县城,巩固并扩大了黄龙新区。

(十七)荔北战役(渭南市大荔县,西北野战军,1948.10.6——10.17)

荔北战役,即秋季攻势作战,于1948年10月6日开始发起,历经前后两个阶段。是役西北野战军投入了5个纵队的全部兵力,采取穿插迂回、割裂包围、各个围歼的灵活战术,将主动进攻与防御反攻有机结合,在洛河以东、渭河以北的平原地区连续大规模机动作战,予国民党整编第17军、38军、65军以歼灭性打击;与此同时,按照彭德怀司令员的统一部署,西野第3纵队独5旅15团3营与黄龙分区之韩城、合阳支队共同组成南进支队,前出朝邑、平民两县,成功策应了由我党所掌握的国民党地方武装——朝邑县保警队、常备队1100余人起义。

(十八)永丰战役(铜川市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与渭南市合阳县、蒲城县、富平县,西北野战军,1948.11.14——11.28)

永丰战役,亦称冬季攻势作战,于1948年11月14日开始。是役西北野战军左、右翼两个兵团密切协同,在洛河东、西纵横驰骋,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全歼敌整编第76军及其它各部共计25000余人,彻底粉碎了胡宗南“重点的机动防御的新战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我军在渭北地区与胡军拉锯、相持的局面,拖住了胡宗南集团,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华东我军发起的淮海战役,巩固了澄城、合阳、白水解放区,解决了部队的粮食问题,为冬季整训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九)春季攻势作战(铜川市耀州区与渭南市蒲城县、大荔县、富平县及咸阳市淳化县、泾阳县,第一野战军,1949.2.19——3.22)

春季攻势作战于1949年2月19日开始,历时月余。是役第一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编制,从1949年2月1日起,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采取大胆深入、穿插迂回、突然袭击与诱敌深入、待机歼敌相结合的战术战法,在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以西的广阔地域连续作战,再次挫败了胡、马的联合进击,打乱了胡宗南的退却部署,予青马第82军248师以重击,共计歼敌7000余人,解放并巩固了大荔、朝邑(第二次解放)、平民(第二次解放)3座县城,一度解放了淳化、富平、铜川、耀县、蒲城等县城及广大地区,解决了我军急需解决的粮食补给问题,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为我军后续作战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陕中战役(西安、咸阳、宝鸡3市及其所辖大部分区、 县,第一野战军,1949.5.15——6.19)

陕中战役,亦称秦川追击战役,于1949年5月15日开始,历时月余,经前期追击战与后期反击战两个阶段。是役第一野战军不畏酷暑,克服疲劳,在八百里秦川纵横驰骋,连续作战,打乱了胡宗南集团的退却计划,粉碎了胡宗南与青、宁二马的联合反扑,于咸阳城下痛击青马第82军,共计歼敌4万余人,解放了西安及陕西省中部的广大地区,为此后聚歼胡宗南集团、进军陕南、扫荡西北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第一次西进战役(安康市、安康市白河县、平利县,第二野战军第19军与安康军分区部队,1949.5.23——7.24)

第一次西进战役,亦称白(河)竹(溪)平(利)战役,于1949年5于23日开始,历时两个月,是役奉中央军委电令、转隶西北军区归第一野战军指挥的原第二野战军第19军与陕南军区安康军分区部队密切配合,机动作战,先后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经天池岭、关垭子、牛蹄岭等激烈战斗,歼敌10000余人,解放白河(第二次)、竹溪(属湖北省)、平利(两次)3座县城,一度进占安康新区与老城西关。此役牵制了胡宗南集团5个军的兵力,切断了其南逃之路,为此后解放陕南全境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有力地策应了第一野战军主力发起的陕中战役与扶眉战役。

(二十二)扶眉战役(咸阳市乾县、礼泉县、武功县与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陈仓区,第一野战军,1949.7.10——7.14)

扶眉战役于1949年7月10日开始。是役第一野战军根据“钳马打胡”的作战方针,投入空前强大的40万兵力,第1、第2、第18、第19四个兵团阻援与进攻相协同,正面突击和迂回穿插相配合,断敌退路,前后夹击,料敌机先,速战速决,仅历时4天,歼灭国民党胡宗南集团3个军和马步芳部1个军共4.4万余人,迫使胡宗南集团退逃汉中,青、宁二马撤往平凉,完全割裂了胡宗南与“二马”两集团之间的联系,为尔后将其各个歼灭创造了有利条件;结束了胡宗南对陕西的12年统治,解放了八百里秦川的大部分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使我军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此后我军扫荡西北、进军西南做好了布局。

扶眉战役是西北战场我军所取得的空前胜利,奏响了解放大西北的序曲。此役过后,西北战场大局底定。[7]

(二十三)秦岭战役(宝鸡市凤县,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1949.8.29——9.6)

秦岭战役于1949年8月29日开始,历时7天。是役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第60军与第61军181师、183师及兵团直属炮兵团,采取诱敌深入、暂取守势和翻越天堑、攻其不备相配合的灵活战法,正面出击与迂回侧击相呼应的机动战术,披荆斩棘,连续作战,摧毁了国民党第36军、38军及骑兵第2旅等部所构筑的秦岭东部防线,占领了秦岭主峰,切断了西汉公路,在歼敌3700余人之后,及时止战收兵,掌握“火候”,打而不破,故布疑阵,迷惑敌人,造成我军欲经川陕公路入川的态势,成功实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吸引、抑留胡宗南集团于秦岭山区”的部署,粉碎了胡宗南反扑宝鸡的企图,打开了南进汉中的门户,为随时入川、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十四)第二次西进战役(安康市岚皋县、紫阳县、旬阳县、安康市、汉阴县、宁陕县、镇坪县以及汉中市洋县、西乡县、城固县、汉中市、宁强县,第二野战军第19军与商洛军分区独立5团、安康军分区独立7团、平利独立营,1949.11.25——1950.1.11)

第二次西进战役于1949年11月25日开始。是役第二野战军第19军(1949年11月下旬,第19军奉命归隶第二野战军指挥)55师、57师从汉江南岸和北岸分两路西进,陕南军区商洛军分区独立5团、安康军分区独立7团、平利独立营配合行动,历时一个半月,由最东端的安康市白河县至最西端的汉中市宁强县,中经铁岭关、梅子铺激战,征程400多公里,歼敌7000余人,连克旬阳、安康、岚皋、汉阴、紫阳、石泉、洋县、西乡、宁陕、城固、汉中、宁羌(宁强)、镇巴、镇坪等14座县城,解放了安康全境和汉中的部分地区,有力地配合了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与第1兵团第7军发起的陕南、陇南战役和第二野战军主力发起的西南战役。其间国民党旬阳县自卫团、安康县自卫团先后起义,汉阴县自卫团宣布投诚,加快了安康地区解放的历史进程。[8]

(二十五)陕南、陇南战役(陕南安康市、汉中市和甘南地区,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第1兵团第7军、第二野战军第19军及陕西军区部队,1949.12.5——12.15)

陕南、陇南战役于1949年12月5日开始,历时10天。是役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第60军、61军、62军与第1兵团第7军及配属陕西军区部队,分左、中、右三路长驱南下,势如破竹,第二野战军第19军55师、57师沿汉江两岸分路西进,连战连捷,迅速突破国民党川陕甘边绥靖公署胡宗南所部构筑的秦岭防线与大巴山防线,歼敌(含起义、投诚)2.2万余人,解放了陕南与陇南全境,有力地策应了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的作战,为此后我军在成都平原聚歼胡宗南集团创造了条件,使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保存西南半壁的梦想彻底破灭。[9]

上述三十次重大战役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发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共有四次,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仅止一次,其余二十五次均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它们与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相伴随,见证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无比壮丽的华章。

猜你喜欢
胡宗南野战军纵队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粤中纵队之歌》情景歌舞剧牵动阳春观众心
罗汉滩上打票船 威震闽江破敌胆——闽浙赣游击纵队截击敌运输船纪实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亦师亦友
“野战军”父亲
亦师亦友
为什么企鹅以一列纵队行走?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
沙角处,奔跑在智慧海事路上的“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