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视角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年画的兴与衰

2019-12-16 22:35刘希榕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艺术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年画民俗民间

□刘希榕 李 梦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民俗与年画的关系

民俗就是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事项,简单归纳为民间通行的风尚、习惯。

中国古代民间百姓最典型的民俗就是过年过节在门楣上张贴各种各样的吉祥剪纸和年画,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避开凶兆、灾害和污秽,迎接幸福和祥瑞。封建统治者通过国师祭祀来祈祷风调雨顺、稳固政局;百姓通过拜神求佛祈祷安居乐业、无病无灾、财源广进;农民通过拜土地、迎接灶王爷来祈祷庄稼丰收、驱妖除怪,所以在这些愿望和民俗日常化的过程中,民间年画顺势而生,随着人类意识和社会习俗的演变而发展成一种民间独特的象征性装饰艺术。

二、杨家埠年画的兴与衰

(一)杨家埠年画的兴起

在笔者看来,杨家埠年画能兴盛发展主要与其经营方式有关:(1)营生与民俗的结合;(2)产销迎合民俗需求。

杨家埠人定居山东,单纯依靠农业难以满足生存的需要,所以拥有一技之长的杨家埠人自然会利用自己的手艺发展副业营生。早在杨家埠人来到该地前就有神像类手绘年画的制作和张贴了。所以已经成为商品的当地年画,使杨家埠年画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为了增加销售,避免年画在视觉效果上因缺乏创新而阻止发展,杨家埠人不断地对画样进行新的创作,使木版年画的画样新鲜,题材丰富。杨家埠年画用市场的需求来引导制作生产的方向,以消费者的民俗和审美为指向,把生产与销售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杨家埠年画的衰败

近代战乱造成民不聊生、盗贼四起,给杨家埠画业带来沉重打击。一方面,艺术水平的停滞。由于生产者长期注重生产效率和生产利润,年画艺人缺乏创新,忽略了年画作为艺术品应具有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工业时代的来临使杨家埠年画遭遇了机器的冲击。此外,海派文化的崛起使海派年画逐渐被百姓接纳,它以新的技术改变了传统年画的形态。如此一来,传统年画面临技术层面挑战的同时,几百年来群众的审美也开始发生变化。

三、杨家埠年画的复兴

(一)挽救杨家埠年画

为了挽救杨家埠年画,政府展开了一系列年画抢救工程、民间艺术年画交流会。例如,由官方授意成立的、美术精英们负责具体展开的年画机构——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该研究所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尤其对濒临失传的年画品种进行抢救。

(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杨家埠年画在当代社会中的消费对象有所转变。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已不再像封建社会中一样仅具有祈福纳祥的作用,人们的信仰心理日益淡化;第二,社会物质财富的提升使农村居住环境改善,青砖白瓦取代旧时的茅堂草屋,年画的装饰功能对当代消费者来说也逐渐丧失。

尽管年画的实用性已近不复存在,中低端市场需求逐渐降低,但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被知识型消费者所重视,年画的消费群体开始转向知识阶层的中高端消费市场。当代消费对象的转变带来年画品种的改变,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开始重视年画的收藏价值,各种文人绘画作品的形式如今也被吸纳进来。

杨家埠年画对杨家埠人来说是一种营生手段,能够为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杨家埠年画的生产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盈利,就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审美、习俗进行随“市”俗而作。

国家对年画产业的扶持以及学术界对年画的研究与肯定,杨家埠年画顺应这一民间文化热和收藏风,随“时”俗而作,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层次消费者的消费品,亦成为高档收藏品。

尽管在当代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民俗艺术,杨家埠年画曾经发挥的功能已经被舍弃,从现在存在普遍的“过年谁还用年画”这一社会意识来看,年画确实是毫无用处的。然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家埠年画则在这一特殊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以农民阶层为代表的传统低端消费市场如今已经向以知识阶层为代表的高端消费市场转化。这是有史以来杨家埠年画面临的重要市场变迁,是杨家埠年画从古至今所经历的民间风俗转变的见证。

猜你喜欢
年画民俗民间
牛年画牛
民俗中的“牛”
年画
民俗节
缸鱼年画之旅
漫画民俗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