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不熄,传承不灭

2019-12-16 01:22朱晓芳叶雯怡徐李媛沈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非遗

朱晓芳 叶雯怡 徐李媛 沈静

【摘要】京砖是传统古建筑修建过程中常用的材料,其烧制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然而,随着传统落后、耗能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京砖烧制技艺作为一项非遗项目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本文意在通过对嘉善京砖烧制技艺的研究,探索在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传统工艺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并积极转型升级。

【关键词】嘉善京砖;非遗;干窑;传统工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京砖,又名金砖,是传统古建筑修建过程中常用的材料,其质地细密,颜色呈青黛色,通常用于地面铺设。现今故宫三大殿所铺砌的地砖即为苏州陆慕所产的金砖①。京砖烧制周期长,且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如今全国保留京砖烧制技艺的地方主要有两处:苏州陆慕和嘉善干窑。

嘉善京砖烧制技艺源自宋代,盛于明清,久负盛名。据《嘉善县地名志》记载:“明代,境内江泾村生产的‘明富‘定超字号京砖已颇具盛名。”[1]明清以来,嘉善砖瓦烧制业窑域之广,窑墩之多,窑货之丰,从业人员之众,为江南罕见。

2005年,嘉善干窑沈家窑作为窑墩“活遗址”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文保单位。2009 年,嘉善京砖烧制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遗名录。尽管被列入非遗名录,但作为一项正在消失的传统工艺,嘉善京砖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一、嘉善京砖烧制技艺现状探究

为了解此项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笔者曾相继走访干窑沈家窑、戴家湾、干窑中学、嘉善文化馆非遗中心和洪溪许金海京砖烧制厂等地,通过一系列的访谈,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京砖生产销售前景乐观

从当前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各地仿古建筑的兴建,京砖重新活跃在市场上。嘉善京砖的主要生产厂家为干窑的沈家窑和洪溪的许金海京砖烧制厂,有稳定的销路来源和可观的销售前景,产品被广泛用于古建筑修复和仿古建筑上,如杭州楼外楼、上海城隍庙及苏州园林、镇江金山寺等著名园林和古建筑,为京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京砖生产技术的机械化有利有弊

为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沈家窑在传统古法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机械化操作。如在制胚过程中,用定制的机器进行压制,在京砖进出窑环节采用传输带替代人工搬运。然而,在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京砖的质量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影响。据董纪法所说,由于机器制坯取代了人工踩泥,且以往专业的黏土取材受限,如今的京砖选材多改用工农土,泥坯质量有所下降,因而,如今生产的京砖与传统的老式京砖有一定的差距,实际上已达不到原先的标准。

(三)京砖烧制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尽管京砖的生产销售前景比较乐观,不可否认的是京砖烧制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从沈家窑传人沈刚口中我们得知,目前从事京砖烧制的窑工大多已五六十岁,仅剩30多名,且窑工数量逐年减少。由于艰苦的劳作方式与恶劣的工作环境,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选择这一职业,传统制窑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其次,窑墩数量锐减。窑墩作为窑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2013年,县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提出,到2015年底将全县仅剩的8座粘土砖瓦窑企业全部予以关停。当时关于窑墩该不该拆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当地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讨论的结果是为了保留传统文化、留住乡土记忆,窑墩还是不拆为好。最终在相关热心人士的奔走争取下,2座省文保单位和另外3座集体窑墩得以保留,其余的已经基本被拆除。

二、保护与传承京砖烧制技艺的方案

为了保护、传承京砖烧制技艺,宣传当地窑文化,当地政府、学校和相关机构也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相关机构、文保单位的成立

2008年,干窑镇政府建立了中国·江南窑文化研究会,同年注册了“千窑瓦都”商标。2009年,干窑镇设立“窑文化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嘉善窑文化的历史与京砖制作的步骤。2005年,沈家窑被评为浙江省文保单位,2010年又被评为浙江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06年,京砖烧制技艺被列入嘉兴市第一批非遗名录;2009年,又成功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遗名录,目前当地文化馆依然在申遗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二)教育宣传

1.学校教育

干窑镇在当地中小学设立窑文化校本课程,其中干窑中学在2009年被評为“窑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校内广泛开展窑文化的宣传实践活动,成立了窑文化陈列室,配备专门的电窑炉,每周开展兴趣小组教学。2014年,学校编写了《不熄的窑火》校本课程教材,用于指导开展综合课程活动,无论是宣传栏的 “窑文化特色德育”展板,还是校门口的千窑百善墙,校园的环境设计无不体现地方的窑文化主题特色。

2.政府宣传

当地政府利用传统节日以及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对京砖烧制技艺进行集中展示,积极宣传,以扩大影响力。此外,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创办“干窑江南窑文化节”,节日以“不熄的窑火”为主题,举行“敬窑神·祭六眼”窑俗表演等活动。自2009年举办首届江南窑文化节以来,2010年又举办了嘉善·窑乡道德风尚节,之后推出了一系列挖掘和弘扬窑文化的举措,以此来推进文化名镇建设。

(三)对传承人的保护

目前,京砖烧制技艺的主要传承人有两位,分别是干窑镇京砖烧制第三代传承人沈步云和洪溪镇京砖烧制第三代传承人许金海两位老先生,二人均在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政府可通过制定对传承人的生活补助政策,落实专项保护资金,使保护、传承计划在扶持资金上得到保证。此外,建立京砖烧制业传承机制,吸引对京砖烧制技艺感兴趣的青年人,通过培训使烧制技艺传承下去。

三、京砖烧制技艺的未来

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传统工艺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物质生活的变迁和时代背景的变换,一些传统工艺往往会面临衰弱甚至消亡的境遇,京砖烧制技艺也是如此。作为一项传统工艺,京砖烧制技艺既承载着保留传统手工工艺的使命,同时又象征着传统落后、耗能的生产方式。如何協调二者的矛盾、把握时代脉搏,使得这项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当地政府最终选择的是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将其作为文化遗产继续保留和传承。就像董纪法先生所说:“去掉产业使命,只保留下文化,用仅存的‘活窑作为载体,展示、传承非物质的遗产,顺便微量地向需要修补的古建筑提供砖瓦产品。就像景德镇不应该再与量产生活用瓷的佛山竞争,而应该走陶艺之路。”[2]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保留住少数几座原始窑墩,保留传统的技艺及产品的风格特色;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使传统的“窑文化”紧跟时代的步伐,既要传承和发扬光大,又要赋予它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经济效益。

而当地政府也确实正循着这条思路努力探索:一方面保留了几座典型的窑墩作为活窑继续生产,如沈家窑等“活遗址”作为京砖烧制产业基地继续从事生产,为古建筑修复提供材料,以满足目前市场需求;二是赋予其文化意义,作为地方特有的文物和旅游资源进行展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与沈家窑相关的摄影作品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京砖、非遗、百年古窑、最后的窑工这些关键词无意间也吸引了各地的研究人员、摄影师和游客慕名而来,来见一见这位于古镇西塘附近却有着截然不同风貌的千窑瓦都。

此外,笔者在嘉善文化馆采访董纪法先生时,得知当地在建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大楼造型采用“博库珍窑”主题,以窑文化为灵感,外型酷似砖窑,用以宣扬当地的文化自信。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重视之下,京砖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尽管漫长,但终究有一天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活态传承之路。

注释:

①因古时苏州陆慕御窑所产“金砖”专供宫廷使用,而嘉善“京砖”往往用于民间富户,二者在名称上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嘉善县地名委员会编.浙江省嘉善县地名志[M].嘉兴:嘉善县地名志委员会,2003.

[2]金天麟.窑乡的文化记忆:中国窑乡嘉善干窑窑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67.

作者简介:朱晓芳(1996-),女,浙江嘉善人,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星光奖”项目“京砖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探究——以嘉善京砖为例”成果,指导老师为杭师大历史系周东华教授。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非遗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