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窄播”与“广播”的双向转换
——《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推介

2019-12-17 06:54
东南文化 2019年6期
关键词:陈列展品广播

黄 洋

(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江苏南京 210023)

内容提要:博物馆陈列展览就是要正确、恰当地处理“物”与“人”的关系。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收藏和研究主要偏重于“窄播”,而陈列展览则注重将物的信息“广播”给大众。博物馆观众各异,因此当下博物馆的传播应该从“广播”再到“窄播”,即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进行分众传播。古代社会的“物”在时间、空间和意义上发生变化后被置于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成为博物馆“展品”。以观众为中心的好的博物馆陈列展览首要目标就是要让观众看懂,需要重视通过陈列语言的运用“让物自己说话”。

博物馆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从收藏保管的角色,向展示传播、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转变,不仅承担着“收藏过去”的职责,也担负着“教育现在、启迪未来”的使命。而大多数博物馆都只是孤零零地把“过去”呈现出来,尚未考虑到“现在”是“过去”的延续,且“现在”也是将来的“过去”。将“过去”与观众联系起来的方法之一就是去追溯“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并指出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难度在于选择哪些信息进行诠释和展示来弥补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鸿沟。很多博物馆展示效果不理想、不受观众欢迎的原因正是他们孤立地展示了过去,与观众当下的生活相分离,换言之,就是博物馆没有很好地将过去的“物”与现在的“人”融合起来。

一、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物”与“人”

博物馆相关的物有三种形态:历史情境下的物、博物馆藏品和博物馆展品。历史情境下的物即处于物的制作、使用等原始状态。而物脱离原生环境,改变时空背景,被博物馆收藏后,就成为藏品。进而在博物馆展厅这一特定空间进行阐释,意义被激发或发生变化,古代社会的“物”置身于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成为博物馆展品。博物馆的人也分为古代人(物的原始所有者)、中间人(博物馆人)、现代人(观众)。博物馆人不只是历史的“收藏者”“记录者”,更是过去与现在、将来之间的桥梁,是过去物的所有者与现在观众之间的“掮客”或“中介人”。

博物馆学就是深入探讨“人”怎样通过“物”来认识世界的。以博物馆形式使“物”与“人”结合,其意义不在于物理方面,也不在于生理方面,而在于心理方面。在博物馆里,“物”与“人”相结合的主要形式就是陈列展览。而展览中“物”(主要指展品)与“人”(主要指观众)的矛盾主要在于认识论上存在的偏差,因为观众并不是只要看到展品就能自然理解其内涵意义。

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物”与“人”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博物馆诠释物来激发人,反过来,激发人是为了更好地诠释物。博物馆是观众的“心灵发电机”,通过对物的解读,将物的信息传播给观众,让观众结合其先验知识重新理解,获得新的升华。观众也会从其自身的角度理解,对物进行新的解读,即从观众视角理解物。

二、由“窄播”到“广播”:陈列展览的公众展示

从私人收藏的自我欣赏到中世纪的面向王公贵族等身份地位人员的小范围开放,再到17世纪后期以来的公共博物馆阶段,博物馆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窄播”到“广播”的历程。早期私人收藏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收藏家内部交流传播;而公共博物馆阶段后,藏品无门槛地面向社会公众展示开放。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历程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基于简单分类的陈列方式、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的基于科学分类学的陈列方式、19世纪下半叶的通俗性陈列、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标准化运动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无橱窗化运动。此发展脉络正是博物馆不断开放、贴近公众、逐渐走向公共性的体现。逐渐走向公共性的体现。

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藏品征集、保管甚至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偏重“窄播”的行为。大多数的征集工作都优先考虑物的历史、文化或科学价值,尚未考虑到后期展示教育的具体用处。陈列展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征集人员征集来什么物品就展示什么物品。但由于展览的特殊需要,陈列展览部门会向征集部门提出展品需求,征集部门开展“订单式征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征集部门的目标也很明确,所征集的物品就是用于陈列展览、面向大众“广播”的。

通过诠释和展示传播,使物的内涵与价值得以再生是保证物合理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博物馆必须是一个好的传播者[1]。博物馆的“广播”对于观众理解并传承文化有重要意义。

三、由“广播”再到“窄播”:陈列展览的分众展示

窄播本是指互联网出现后,因受众分流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形式,包括点对面和点对点传播。“窄播传播”也称“小众传播”或“分众传播”。社会的发展日益多元,观众的个性越来越受尊重,科学技术的更新也给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多维度传播提供可能。心理学上的“注意”是指人类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首要目的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博物馆的展览是一个“信息海洋”,观众作为“信息冲浪者”在博物馆内搜寻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抑或博物馆的展览是一个“信息自助餐”,观众总是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诠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考虑到很多相关因素,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观众。面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纷繁复杂的信息,观众自然选择易理解或感兴趣的信息注意并记忆。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观众的动机、需要、情绪、情感等因素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制作要求越来越高,观众被逐渐细分,即“分众化”;同时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针对不同观众,可能运用不同的展览主线或说明文字等,即“窄播化”。而“分众化”和“窄播化”都给策展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生物学教授路易斯·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于1859年成立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2]。他采用将藏品进行分众展示(Dual Ar⁃rangement)的方法,亦即将藏品分为针对专家学者的研究资料和针对普通公众的展览资料两部分。前者置于收藏库;而后者放在陈列室为普通公众服务,用趣味性、通俗形式加以展出,这不失为使多种文化层次的人们都能利用的好办法。如今,我们的陈列展览充分考虑观众特殊性,“确定分众自愿的教育定位”[3],采用不同内容传播体系和形式传播系统来分众展示,甚至出现面向特殊群体的展览,如针对儿童或视障观众的专题展览。具体来说,“窄播化”的陈列展览有以下特征。

1.观众成为展览传播主体

博物馆陈列展览从原来的以策展人员为中心转变为以观众为中心,观众可以参与展览的策划或制作,甚至成为展览传播主体。博物馆的目的是使知识、藏品被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公众分享,并使他们能够参与到知识学习与文化交流中来[4]。陈列展览由着重进行知识灌输向同时注重观众情感转变,由居高临下、灌输式的单向传播向平等交流的双向传播转变。陈列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更注重观众的参与性,甚至有意识模糊策展人员与观众的界限,二者之间角色互换。每个观众都会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来诠释过去,诠释反映出社会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价值观和兴趣。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被不断发挥,变为“他或她自己经验意义的积极创造者”[5]。这种做法缩小了陈列展览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对于策展人员传播的认同感。

2.陈列展览的专业化增强

窄播意味着陈列展览的内容要更丰富、有深度,这就需要研究工作更有力的支撑。阐释设计阶段就要了解展览内容,进行分众传播,具有可达性和真实性[6]。在窄播传播下,博物馆陈列展览注重的不再是观众类型的“广”,而更追求观众群体类型的“窄”。通过对陈列内容的完善,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博物馆为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甚至在同一个展览中都采用分众展览系统,可能需要针对成年观众和儿童观众规划不同的参观动线,或者划定出特定区域,采用不同语言风格的标签文字。为满足专业观众的需求,采用库房式或仓储式方式陈列,增加大量背景信息。为满足视障观众等特殊群体,需要增设盲文等个性化的展览方式。

四、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必须重视陈列语言

博物馆使用真实的物作为主要传播方法。相对于其他的传播方式(书、电影等)而言,这是博物馆最强有力和最具特色的卖点。然而,这点也是博物馆的劣势,因为物和思想在视觉上不易于交流[7]。物品在脱离其原有“情境”(context)后,在时间、空间、意义都发生变化,需要在陈列展览过程中重新解读并赋予其内涵。以观众为中心的陈列展览首先就是要让观众看懂,而这正需要博物馆重视通过陈列语言架起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莫·卡冈(М.С.Каган)说过:“陈列艺术的语言是实物的语言,而不是它们的语言标志,但是物品在这的聚集、对比和结构安排不是按照它们的纯技术联系和经济联系的逻辑——如在货物仓库或商店货架上所发生的情形那样,而是依照把技术或经济信息同形象表现联结起来、同思想—情感作用力联结起来的具有两面性的特殊逻辑。”[8]陈列语言就是指博物馆陈列设计者通过展品组合(空间安排)向观众转达特定思想内容或情感的手法。陈列语言是指博物馆陈列设计者通过展品组合(空间安排)向观众转达特定思想内容或情感的手法,是陈列展览在传播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方式、手段和媒介的统称,是陈列展览用以认识和反映展品、传递策展思想的特殊艺术语言。陈列语言也是将脱离了原来的背景环境、被“去脉络化”的物,放回到原来的背景环境中去,重新让物“活起来”。陈列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展览从“让物自己说话”(objects speaking for themselves)到“使物说话”[9]。陈列语言可以说是对“好的陈列表达形式”的总结。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和设计人员,应该从无意识创作向有意识创作的境界过渡,其途径就是对陈列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五、小结

新出版的《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10]就是关注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突破“窄播”,“广播”物及物的信息,正确处理“物”与“人”的关系。同时考虑到观众的参与等新兴展览理念,“广播”的背景下注重“窄播”化,正确处理“物”与“人”的关系。博物馆陈列展览实践性强,目前高校学生学习博物馆陈列展览课程缺乏实践基础。其实高校培养博物馆陈列展览人才也要注重“窄播”与“广播”并重。“窄播”就是要注重展览基础的训练,如对物的诠释、对观众心理的把握;而“广播”就是要一专多能,由于陈列展览的复杂性,从业人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光学等有所了解。好的陈列展览要求从业人员既要了解内容,也要熟悉形式,但这样的全能人才很难培养。书中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业务工作流程、陈列语言、新兴展示理念都做了说明,希望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给读者以启发。总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在“窄播”时要有“广播”意识,而在“广播”过程中也要考虑“窄播”的特殊需求;有时“窄播”即“广播”,若能做到“窄播”与“广播”的双向转换则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1]Hedley Swain.An Introduction to Museum Archae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212.

[2]《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历史》,[EB/OL][2019-11-01]https://mcz.harvard.edu/history.

[3]龚良:《从社会教育到社会服务——南京博物院提升公共服务的实践与启示》,《东南文化》2017年第3期。

[4]〔英〕帕特里克·博伊兰主编,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学会译:《经营博物馆》,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

[5]Eilean Hooper-Greenhill.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Museums.In Gaynor Kavanagh ed.Museum Languages:Objects and Texts.Leicester,London and New York: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49-61.

[6]〔英〕David Masters著、许捷译:《意义建构:博物馆最佳传播实践的探索》,《东南文化》2017年第4期。

[7]同[1],第211页。

[8]〔苏〕莫·卡冈著,凌继尧、金亚娜译:《艺术形态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268页。

[9]Gaynor Kavanagh.Museum Languages:Objects and Texts.London:Leicester Press,1991:3-8.

[10]黄洋、陈红京:《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

猜你喜欢
陈列展品广播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展品被盗了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组合与构建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